原文:
    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
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君子之难能,期
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
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
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
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疲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
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
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
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
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
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
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大意:
   (一)自“信义行于君子”至“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说明刑与义乃君子小人之分野。
   (二)自“方唐太宗之六年”至“此岂近于人情哉”
     说明纵囚使归为不尽人情之举。
   (三)自“或曰”至“此又不通之论也”
     说明纵囚使归而存信义乃不通之论。
   (四)自“然则,何为而可”至“不逆情以干誉”
     说明死囚纵归则不死,不可为常法也。
主旨:说明纵囚使归乃上下交相贼者,不足为常法。(篇末□)
文体:论说文。

[上一页]
src="/count/count.asp">language="javascript" src="http://b.s01.//j/2270.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