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心术    苏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
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
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
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
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
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
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
?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
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
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
,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
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
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
,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
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大意:
   (一)自“为将之道”至“可以待敌”
     说明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二)自“凡兵上义”至“可与百战”
     说明用兵之道(在上义)。
   (三)自“凡战之道”至“不可用矣”
     说明战争之道(有四: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四)自“凡将欲智而严”至“而后可与之皆死”
     说明将士之欲(条件;将智而严,士愚)。
   (五)自“凡兵之动”至“故去就可以决”
     (举例)说明动兵之道(在知敌之主与将之后可以动险──即知己知彼)。
   (六)自“凡主将之道”至“一静可以制百动”
     说明主将(即治军)之道(在知理知势知节)。
   (七)自“兵有长短”至“此用长短之术也”
     说明使用长短之术(在抗暴吾短使敌疑却;阴养吾长使敌狎堕)。
   (八)自“善用兵者”至“则力有余矣”
     说明善用兵之道(在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主旨:说明为将之道,首在治心。(篇首(一))
文体:论说文。

[上一页]
src="/count/count.asp">language="javascript" src="http://b.s01.//j/2270.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