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百三十三
 

 

 

 


   卷733_1 【淮阳感怀】李密

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此夕穷涂士,郁陶伤寸心。
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
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
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
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卷733_2 【南隐游泉山】孔德绍

名山狎招隐,俗外远相求。还如倒景望,忽似阆风游。
临崖俯大壑,披雾仰飞流。岁积松方偃,年深椿欲秋。
野花开石镜,云叶掩山楼。何须问方士,此处即瀛洲。

   卷733_3 【行经太华】孔德绍

纷吾世网暇,灵岳展幽寻。寥廓风尘远,杳冥川谷深。
山昏五里雾,日落二华阴。疏峰起莲叶,危塞隐桃林。
何必东都外,此处可抽簪。

   卷733_4 【夜宿荒村】孔德绍

绵绵夕漏深,客恨转伤心。抚弦无人听,对酒时独斟。
故乡万里绝,穷愁百虑侵。秋草思边马,绕枝惊夜禽。
风度谷馀响,月斜山半阴。劳歌欲叙意,终是白头吟。

   卷733_5 【王泽岭遭洪水】孔德绍

地籁风声急,天津云色愁。悠然万顷满,俄尔百川浮。
还似金堤溢,翻如碧海流。惊涛遥起鹭,回岸不分牛。
徒知怀赵景,终是倦阳侯。木梗诚无托,芦灰岂暇求。
思得乘槎便,萧然河汉游。

   卷733_6 【登白马山护明寺】孔德绍

名岳标形胜,危峰远郁纡。成象建环极,大壮阐规模。
层台耸灵鹫,高殿迩阳乌。暂同游阆苑,还类入仙都。
三休开碧岭,万户洞金铺。摄心罄前礼,访道挹中虚。
遥瞻尽地轴,长望极天隅。白云起梁栋,丹霞映栱栌。
露花疑濯锦,泉月似沉珠。今日桃源客,相雇失归涂。

   卷733_7 【送舍利宿定普岩】孔德绍

仁祠表虚旷,祇园展肃恭。栖息翠微岭,登顿白云峰。
映流看夜月,临峰听晓钟。涧芳十步草,崖阴百丈松。
萧然遥路绝,无复市朝踪。

   卷733_8 【观太常奏新乐】孔德绍

大君膺宝历,出豫表功成。钧天金石响,洞庭弦管清。
八音动繁会,九变叶希声。和云留睿赏,熏风悦圣情。
盛烈光韶濩,易俗迈咸英。窃吹良无取,率舞抃群生。

   卷733_9 【赋得涉江采芙蓉】孔德绍

莲舟泛锦碛,极目眺江干。沿流渡楫易,逆浪取花难。
有雾疑川广,无风见水宽。朝来采摘倦,讵得久盘桓。

   卷733_10 【赋得华亭鹤】孔德绍

华亭失侣鹤,乘轩宠遂终。三山凌苦雾,千里激悲风。
心危白露下,声断彩弦中。何言斯物变,翻覆似辽东。

   卷733_11 【送蔡君知入蜀二首】孔德绍

金陵已去国,铜梁忽背飞。失路远相送,他乡何日归。

灵关九折险,蜀道二星遥。乘槎若有便,希泛广陵潮。

   卷733_12 【落叶(一作孔绍安诗)】孔德绍

早秋惊叶落,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卷733_13 【句】孔德绍

谁分菱花影,还看蓬鬓秋。(照镜见白发,《诗式》)

   卷733_14 【临刑诗】郑颋

幻生还幻灭,大幻莫过身。安心自有处,求人无有人。

   卷733_15 【和谒孔子庙(一作李百药诗)】刘斌

性与虽天纵,主世乃无由。何言泰山毁,空惊逝水流。
及门思往烈,入室想前修。寂寞荒阶暮,摧残古木秋。
遗风暧如此,聊以慰蒸求。

   卷733_16 【和许给事伤牛尚书】刘斌

名臣不世出,百工之所求。况乃非常器,遭逢兴运秋。
符彩照千里,铨衡综九流。经纶资百物,樽俎寄皇猷。
韶濩倾复理,典礼紊还修。虽贞栋梁任,兼好艺文游。
伫闻和鼎实,行当奉介丘。高衢翻税驾,阅水遽迁舟。
传呼更何日,曳履闻无由。归魂藐修路,征棹舣邗沟。
林薄长风惨,江上寒云愁。夜台终不曙,遗芳徒自留。

   卷733_17 【送刘散员同赋陈思王诗,得好鸟鸣高枝】刘斌

春林已自好,时鸟复和鸣。枝交难奋翼,谷静易流声。
间关才得性,矰缴遽相惊。安知背飞远,拂雾独晨征。

   卷733_18 【咏山】刘斌

灵山峙千仞,蔽日且嵯峨。紫盖云阴远,香炉烟气多。
石梁高鸟路,瀑水近天河。欲知闻道里,别自有仙歌。

   卷733_19 【登楼望月二首】刘辟

圆月当新霁,高楼见最明。素波流粉壁,丹桂拂飞甍。
下瞰千门静,旁观万象生。梧桐窗下影,乌鹊槛前声。
啸逸刘琨兴,吟资庾亮情。游人莫登眺,迢递故乡程。

皎洁三秋月,巍峨百丈楼。下分征客路,上有美人愁。
帐卷芙蓉带,帘褰玳瑁钩。倚窗情渺渺,凭槛思悠悠。
未得金波转,俄成玉箸流。不堪三五夕,夫婿在边州。

   卷733_20 【题菊花】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卷733_21 【不第后赋菊】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卷733_22 【自题像】黄巢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返回

知古斋主精校 2000.01.22.


版权所有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中心 制作 Copyright©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