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馆--人文科学研究的支撑
余传棚(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说古籍是人文科学研究的支撑,乍听起来,似乎有点过甚其辞。但我说的却是由衷之言,切肤之感,因为众所周知,文字是信息的符号,由文字铺衍成篇经印刷装订成册的书籍则是知识的载体,而古籍馆乃是收藏古典线装书籍的馆库,欲从事中国古代人文领域的科学研究,焉能无视古籍馆的稀有珍藏,摒弃其不可或缺的合理支撑?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文科学工作者从事其特定领域的科学研究,要想言之成理,言而有据,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倘无前人知识遗产以供扬弃?其与面对"无米"现状强为炊事的"巧妇",窘境又有何异?故人文科学研究需要古籍馆藏书的支撑,既是必要的,又是必然的,这道理是铁定不疑的。

  不仅道理如此,事实也是如此。因为回顾个人二十余年走过的科研之路,从撰论文,到校编著,再到写论著,几乎无一不与有效利用古籍馆的丰富藏书密切相关。记得进二十年前在钻研专业过程中,因有感于前人及时人对唐末诗人韩偓定评之不公,乃发愤另辟蹊径,从考究该诗人所撰《香奁集》、《翰林集》两诗集的版本源流作手,拨云除雾,企望还该诗人之"庐山真面目"。多亏古籍馆藏有该诗人多种不同版本的别集,如明毛晋《五唐人集》本《香奁集》、《唐人六集》本《韩内翰别集》、姜道生《唐三家集》本、清席启寓《唐诗百名家全集》本《香奁集》、以及"四部丛刊"本《玉山樵人集》等,足供比较寻索,使我如愿以偿。所撰论文最终发表在中华书局编辑部所编较有影响的学术刊物《文史》上。其后若干年,我有幸参与承担湖北省九五规划古籍整理重点项目,从事《全唐诗》的校编工作。又多亏古籍馆藏有大量足资校编《全唐诗》一书的稀有典籍,如明胡震亨所辑,堪为《全唐诗》奠基之作且版行于清康熙年间的《唐音统签》,清李调元所编,刻印于清光绪年间的《全五代诗》,以及《唐诗百名家全集》和"四部丛刊"集部所收众多唐诗别集,使我胜任愉快地完成了所承担的项目任务,项目成果《校编全唐诗》亦如期于2001年1月由?

  想说的话还有很多,但该说的似乎可以就此打住了。最后如果非要说一点作赘语不可,那就是:因于积年所得,现在每当我走向古籍馆,心中总禁不住腾起一种"朝圣"的感觉。当然,这绝不是真去朝拜某位被居心叵测者着意抹上神秘光辉的有形"圣人",而是景仰真理,即书籍中可能蕴藏的真理,或者说可能蕴含的诱导读者去探索真理的启示。君不闻,"书山有路勤为匠,学海无边苦作舟。"在科学研究、追从真理的征途上,是需要抱着一腔虔诚,尊重知识,去礼敬知识的载体--书籍,以及收藏书籍的地方--图书馆的。难道你能说,不是这样的吗?

返回页首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