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通古博今之路
林清清(人文学院历史系硕士、赴美)

  不知不觉与老馆相识有七年了,虽然往来穿梭之时日不过三年有余,且断断续续,但其中浸透的不只是夏日的汗水和勇攀漫漫楼梯的耐力,更多的是一种心境,当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与烦恼一股脑儿被弃之时,老馆已不仅仅是读书的乐园,更是喧嚣尘世间一片心灵的家园。我和老馆的感情与同窗友人相比一定不是最深的,他们那不辞辛劳、不论刮风下雨几乎每日必上老馆的毅力是我所倾慕的。而我这个懒人在不多的时日里也曾与他们在老馆前遥望远方的山和近在眼前的碧波东湖,这是我所喜爱的。而静静坐在桌前,累了的时候透过那装点着历史沧桑的老窗看那楼檐角的小石雕也不失为一种楚楚的美。断断续续所学收获不多,但仍留下几笔给同在老馆分享过日出日落、春夏秋冬的同窗们。

  1、 方志《杂识》――体验古人生活情怀。

  地方志是我国传统文化载体的重要部分。宋代方志到今日已不多见,我校老馆所存多为明清以来的方志。在本人硕士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随手翻及的方志中,如嘉靖《汉阳府志》,光绪《汉川图记征实》等,有不少记述让人犹如回到古人生活之时代,并且与古人同喜同悲,感受着其当时当地的生活情怀、体察其当时的生活处境及所能得到的自然与社会的关怀。

  道光《续云梦县志略》卷末《杂识》载:

  李某家贫,力作事亲婉顺。一岁,汉镇柿饼价贱,云邑往贩者如云,舟至涢口,大风,雨雪不能行,至正月尽冻始解,新春无□者,天骤暖,柿饼堆多□蒸之气臭不可闻,皆弃城外万金桥下,李见之取食,味尚可口,遂与子陆续运藏于家,夏初陡发疫症,诸药无效,唯食柿饼立愈,因此获利后益加营运,遂成巨富。

  这是发生于清代中晚期的一个故事,一方面说明古人作生意多受外界因素影响,这与现代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一样;但这其中亦有偶然因素在里面,正如李某藏于家中的柿饼在关键时刻成为灵丹妙药而使李某在一夜之间成为巨富。另一方面,也可了解汉口及周围其它县城的生活一角,从汉口到云梦当是水行,可见水运交通在古代社会地位之重要。

  道光《安陆县志》卷40《杂识》记载有刘伯生等人坐舟应试之趣事。

  嘉靖乙卯秋七月,刘伯生、伯燮、绍恤、熊之梦共一官舟往预省试,夜泊于刘家隔,诘朝呼长,年方欲前发而舟已抵汉口矣。夫解缆不觉,顺流无恙,事不足异,但中必由逆流十里过涢口方可达汉,谁挽之耶?是科四人俱登贤书伯燮领解额。

  这则故事说明刘等四人去参加省试,夜里舟不知不觉顺流而下自己到汉口,而其中奇特之处在于顺流中还有十里逆流,没有拉船之工又怎么经过的呢?

  《杂识》中还有许多有关当地名人的逸文趣事,不少鬼怪陆离的传奇。我认为这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人可以以之为文学的创作源泉,这些《杂识》应当说是很好的素材。远离正史,你会发现下层民众真正的生活状态,你会发现历史除了帝王将相史,还有人民大众史,而这正是史学工作者乃至大众更为观注的。

  2、 方志《艺文》――传统地域文化的载体

  方志《艺文》中包括许多有关当地的诗、词、赋等。这些对后人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对时人更好地了解现在都有了一定的帮助。

  同治《汉川县志》卷21《艺文下·游采芝山赋》:

  春花遍地,春草连天,迢迢叶野,历历平滩。

  百马竞嘶于紫陌,青牛群触于蓝田。

  花落红黏,樵径柳垂,翠映渔船,

  水斜束衣带,梅城环抱烟峦。

  杰阁领雄风于泽国,阳台遗古迹于禅关,

  是则尽彼都之佳境,极斯邑之大观者,矣然。

  由这首《游采芝山赋》大约可以看出汉川一带的自然风景,而其中点到之历史遗存如阳台等又可为今日之遗存找到一点历史的影子。春花、春草、旷野都是当年汉川境内的美好风景,马、牛也是成群结队地在"紫陌"与"蓝田"间游荡,"红黏"(一种稻谷)和渔船不仅是汉川一带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还构成了很美丽的自然风光。现在汉川的农业景观和社会景观仍可依稀地从历史中找到对应之处,这对于研究地域文化变迁的学者来说也是很好的材料。

  光绪《续云梦县志》卷10《艺文》,

  农家二三月,田事方经始;各各戒男□,叮咛未明起;

  春深雨泽多,沟洫勤疏理;况值撒秧初,浅深频试水;

  朝出驱黄犊,暮归荷耒耜……

  农家在当地自然条件下所必须面对的生存处境及要进行的农业生产都在这首诗中得到了体现。

  布商辐辏自西来,古驿严关晓市开;三路车声一路桨,绿杨城郭近云台。

  又一首:

  布缕机窗比户多,宵夜犹自疾抛梭;年来皲瘃织织手,那识人间有绮罗。

  云梦一带是重要的产布区,有关布的生产和贸易情况在这两首诗中有所体现。

  总之,方志《艺文》是重要的文化宝库,我们可以凭借《艺文》了解古人生活、构筑地域文化。对于一些迭失了的文人墨宝有时也可在其中寻见踪影。虽然仅有方志《艺文》是不足以解读历史的,但缺失了方志《艺文》进行研究的历史与地域文化不完整的。

  3、 交通路线之书――复原古代贸易经络、体悟游商百态

  老馆所藏的古人交通路线之书,也对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经济的构成等有很大的帮助。如《天下路程图引》一书,可以让你构勒一副明清时期的交通路,而由这一交通图构成的网络也正时当时社会的商贸网络;形成的区域内的、区域外的交通疏密程度图也可看出各区贸易交流情况及经济发达程度。而各省商帮经营特点与路线也都可以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对于了解今日中国之格局及地区间发展程度的此起彼伏关系都会有历史的借鉴意义。

  《客商一览醒迷》中所附商歌可以让我们体悟到游商生活的艰辛及其复杂的心态。兹录几首:

  四海为家任去留,也无春夏也无秋;堂前未得供餐粥,说到班衣两泪流。

  贪花不念妻儿寡,恋酒何妨父母饥;不作治生长久计,终生飘泊竟何为。

  家庭同此月明中,两地悲欢信不通;但得嫦娥能寄信,千山何用托飞鸿。

  四业惟商最苦辛,半生饥饱几间经;荒郊石枕常为寝,背负风霜拔雪行。

  现代交通完全改变了人类社会,传统的交通方式与悲天悯人的情怀一去不复返了。人类在一夜之间处于地球村上,生活变的异常方便,做生意足不出户就可以办到。当生活以一种快节奏、快餐式的方式浸透到我们的身心中时,当我们在尽享这种方便与快捷时,似乎很少想到我们所缺失的东西。我们到底缺失了什么呢?

返回页首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