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精品和次品
任 放(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历史学博士)

  如同商品一样,古籍也有精品和次品之分。

  对于历史的学习者和研究者而言,必须充分利用古籍的史料价值。否则,我们将对有关问题一知半解。

  在使用古籍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善于区分精品和次品。这对于我们提高使用古籍的效率,节省时间以增加有效知识的获取,都是十分有益的。

  以湖北地方志为例,武汉大学图书馆古籍部收藏有一千数百余种方志。这是我们研究明清时期湖北地区社会变迁的第一手材料。如果把每部方志认真研读,那么读完这一千数百余种方志,将至少耗费2年光阴。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每天坐在古籍部披阅那些书页已经发黄的文献。

  这样做的效率并不高。因此,应该精读方志中的精品,对那些次品略微翻一翻即可。

  如何判别精品和次品呢?大体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从外观上审视一下某方志的装帧。称得上精品的方志大多装帧精美,函套讲究。翻开书页,纸张精洁,字体清晰,印制规范。

  其次,察看方志卷首的目录和地图。目录分类合理,而且子目繁多,说明编纂者一丝不苟、力求精详。再看地图,多且详者,非精品莫属。

  再次,随意查看某些部分,如《方域志》、《食货志》等。如果文笔流畅,叙述详尽,历史的发展线索交待得有条不紊,那么这部方志就可视为精品。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精品不等于稀见地方志,也不等于善本。当然,不同历史时期的精品的划分标准是不同的,例如明代天一阁所藏地方志有诸多精品,但明代记述简要,不同于清代方志的繁宏阔大。因此,明清两代的精品又有一定区别。

  由上观之,精品之外,皆为次品。切不可只读精品,忽视次品。次品虽说不及精品,但仍有参考价值,只不过少花些时间罢了。

返回页首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