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夫论笺校正

 
    第一卷
      赞学第一
      务本第二
      遏利第三
      论荣第四
      贤难第五
    第二卷
      明闇第六
      考绩第七
      思贤第八
      本政第九
      潜叹第十
    第三卷
      忠贵第十一
      浮侈第十二
      慎微第十三
      实贡第十四
    第四卷
      班禄第十五
      述赦第十六
      三式第十七
      爱日第十八
    第五卷
      断讼第十九
      衰制第二十
      劝将第二十一
      救边第二十二
      边议第二十三
      实边第二十四
    第六卷
      卜列第二十五
      巫列第二十六
      相列第二十七
    第七卷
      梦列第二十八
      释难第二十九
    第八卷
      交际第三十
      明忠第三十一
      本训第三十二
      德化第三十三
      五德志第三十四
    第九卷
      志氏姓第三十五
    第十卷
      叙录第三十六
    附录
      附录一 传赞
        后汉书王符传
        韩愈后汉三贤赞之一
      附录二 序跋
        乾隆甲戌镇原重刊潜夫论序
        重刊潜夫论序
        刻潜夫论跋
        王绍兰潜夫论笺序
        汪继培潜夫论笺自序
        黄丕烈士礼居藏明刻本潜夫论跋
        费士玑跋
      附录三 著录
      附录四 佚文
     

 

潜夫论笺校正卷一

  赞学〔一〕第一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二〕,圣人之所尚者义也〔三 〕,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四〕。 虽有至圣,不生而知〔五〕;虽有至材,不生而能〔六 〕。故志曰〔七〕:黄帝师风后〔八〕,颛顼师老彭, 帝喾师祝融〔九〕,尧师务成〔一0〕,舜师纪后,禹 师墨如〔一一〕,汤师伊尹〔一二〕,文、武师姜尚〔 一三〕,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一四〕。若此言之 而信,则人不可以不就师矣〔一五〕。夫此十一君者, 皆上圣也,犹〔一六〕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 一七〕,而况于凡人乎〔一八〕?

〔一〕 ○铎按:诸子多勉人为学。 尸子、荀子、大戴礼记、贾子皆有劝学篇,抱朴子有勖 学,颜氏家训有勉学。“赞”与“赞”同。赞,进也( 汉书东方朔传、孔光传师古注)。亦劝励、勖勉之意。

〔二〕 孝经:‘子曰:“天地之性 人为贵。”’春秋繁露人副天数篇云:“天地之精所以 生物者,莫贵于人。”荀子王制篇云:“水火有气而无 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 ,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者也。”

〔三〕 论语:‘子曰:“君子义以 为上。”’“尚”与“上”通。

〔四〕 汉书董仲舒传云:“彊勉学 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知”与“智”通。

〔五〕 论语:‘子曰:“我非生而 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六〕 说苑建本篇:‘子思曰:“ 学所以益才也。”’

〔七〕 ○铎按:国语楚语上:“教 之故志。”高注:“故志,谓所记前世成败之书。”

〔八〕 史记五帝纪云:“黄帝举风 后。”

〔九〕 郑语:史伯曰:“黎为高辛 氏火正,以淳燿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 融。”韦昭注:“高辛,帝喾。黎,颛顼之后也。”

〔一0〕白虎通辟雍篇云:“帝尧师 务成子。”按荀子大略篇云:“
尧学于君畴,舜学于务成昭。”新 序杂事五又作务成跗。

〔一一〕卢学士文弨云:‘“墨如” 疑是“墨台”。’继培按:路史后纪四云:“禹有天下 ,封怡以绍烈山,是为默台。”国名纪一云:“怡,一 曰默怡,即墨台。禹师墨如,或云墨台。”

〔一二〕吕氏春秋尊师篇云:“汤师 小臣。”高诱注:“小臣,谓伊尹。”白虎通云:“汤 师伊尹。”

〔一三〕吕氏春秋云:“文王、武王 师吕望。”白虎通云:“文王师吕望,武王师尚父。” 史记齐世家云:“太公望吕尚者,本姓姜氏。从其封姓 ,故曰吕尚。”

〔一四〕白虎通云:“孔子师老聃。 ”

〔一五〕昭十九年谷梁传云:“羁贯 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一六〕○铎按:“犹”群书治要作 “由”,太平御览六百七引同,古字通用。

〔一七〕博、硕韵。淮南子泰族训云 :“人莫不知学之有益于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戏害人 也。人皆多以无用害有用。 故智 不博而日不足。”诗简兮云:“硕人俣俣”,毛传:“ 硕人,大德也。”

〔一八〕吕氏春秋云:“此十圣人、 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 ,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新序云:“此十一圣人, 末遭此师,则功业不着乎天下,名号不传乎千世。”此 言十一君,名与新序同。

  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士欲宣其 义,必先读其书〔二〕。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 以畜其德〔三〕。”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 四〕。故夏后之璜〔五〕,楚和之璧〔六〕,虽有玉璞 卞和之资〔七〕,不琢不错〔八〕,不离砾石〔九〕。 夫瑚簋之器〔一0〕,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 、蚕茧之丝耳。〔一一〕使巧倕〔一二〕加绳墨而制之 以斤斧,女工加五色而制之以机杼,则皆成宗庙之器, 黼黻之章〔一三〕,可羞于鬼神,可御于王公〔一四〕 。而况君子敦贞之质,察敏之才〔一五〕,摄之以良朋 ,〔一六〕教之以明师〔一七〕,文之以礼、乐〔一八 〕,导之以诗、书,赞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一九〕 ,其不有济乎〔二0〕?

〔一〕 论语。

〔二〕 “书”旧作“智”,据魏征 群书治要改。孟子云:“诵其诗,读其书。”说文云: “读,诵书也。”○俞樾曲园杂纂云:‘诗墙有茨篇: “不可读也”,毛传曰:“读,抽也。”方言曰:“抽 ,读也。”盖“读”与“抽”声近而义通。“读其智” 即“抽其智”,谓士欲宣明其义,必先抽引其智也。治 要作“必先读其书”,此不达其义而臆改,不可从也。 ’○铎按:或曰:此篇勉人以读书为学,故曰“:文之 以礼、乐,导之以诗、书,赞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 ”又云:“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又云:“索道于当世 者,莫良于典。”又云:“修经之贤,德近于圣。”皆 反复申明读书之要,盖士之书,犹工之器,故以“读其 书”与“利其器”对言。若使“抽其智”可以“宣义” ,则是“贤人君子”皆可“抱质而行”,不假“自讬于 物”矣。俞说失之。

〔三〕 大畜象词。“志”王弼本作 “识”。释文云:‘刘作“志”。’按周礼保章氏郑康 成注云:‘志,古文“识”。’○铎按:志氏姓篇引此 “志”作“识”,“畜”作“蓄”。

〔四〕 韩诗外传二云:“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不成行。家有千金之玉不知治,犹之 贫也。良工宰之,则富及子孙。君子学之,则为国用。 ”

〔五〕 定四年左传云:“分鲁公以 夏后氏之璜。”淮南子精神训云:“有夏后氏之璜者, 匣匮而藏之,宝之至也。”○铎按:说文:“
璜,半璧也。”

〔六〕 韩非子和氏篇云:“楚人和 氏得玉璞。文王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 璧。”○铎按: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

〔七〕 史记邹阳传云:“卞和献宝 。”○铎按:治要无此句,盖以意删之。治要引书,有 删无增。

〔八〕 说文云:“厝,厉石也。” 经典多假借用“错”。

〔九〕 楚辞惜誓云:“相与贵夫砾 石”,王逸注:“小石为砾。”○铎按:蔡邕劝学:“ 宝玉不琢,不成璋珪。”即此意。

〔一0〕哀十一年左传云:“胡簋之 事”,杜注:“胡、簋,礼器名。夏曰胡,周曰簋。” 按礼记明堂位云:“殷之六瑚,周之八簋。”○铎按: “瑚”即“胡”之后出加旁字。

〔一一〕礼记月令云:“蚕事既登, 分茧称丝效功以共郊庙之服。”说文云:“茧,蚕衣也 。丝,蚕所吐也。”

〔一二〕山海经海内经云:“义均是 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书尧典作“垂”。○铎 按:此经上文云:“北海之内,又有不距之山,巧倕葬 其西。”

〔一三〕盐铁论殊路篇云:‘孔子曰 :“觚不觚,觚哉!觚哉!”故人事加则为宗庙器。’ 淮南子说林训云:“黼黻之美,在于杼轴。”群书治要 载尸子劝学篇云:“夫茧舍而不治,则腐蠹而弃。使女 工缫之以为美锦,大君服而朝之。”

〔一四〕“羞”旧作“着”,据治要 改。隐三年左传云:“可羞于王公,可荐于鬼神。”

〔一五〕大戴礼五帝德云:“长而敦 敏。”

〔一六〕诗既醉云:“朋友攸摄。” 常棣云:“每有良朋。”○铎按:既醉毛传以“摄佐” 连言,经义述闻卷七王引之曰:‘“摄”即“
佐”也。’

〔一七〕汉书董仲舒传云:“兴太学 ,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一八〕论语。

〔一九〕治要“赞”上有“幽”字。 王先生宗炎云:‘“明”下有脱字,当与“幽赞”对。 ’○铎按:上下皆五字句,作“幽赞”则句法参差矣。 治要“幽”字盖因易说卦“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句误加 ,王说非是。

〔二0〕“有”字旧脱,据治要补。 程本作“不有”。晋语:‘胥臣曰:“质将善而贤良赞 之,则济可俟。”’○铎按:御览六百七引作“有不” 。

  诗云:“题彼鹡鸰,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 斯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一〕。”是以君子终日 干干进德修业者〔二〕,非直为博己而已也〔三〕,盖 乃思述祖考之令问,而以显父母也〔四〕。

〔一〕 小宛。“鹡鸰”今作“脊令 ”。○铎按:此郑樵所谓“飞禽安鸟”者是也。从诗作 “脊令”为正。

〔二〕 易干文言。

〔三〕 淮南子精神训高诱注:‘“ 直”犹“但”也。’“博己”即论语言“博我”。○铎 按:“博”即上文“其智乃博”之“博”,与论语“博 我”义别。

〔四〕 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 于后世,以显父母。”引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 德。”按毛传云:“聿,述。”

  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 益,不如学也。”“耕也,馁在其中;学也,禄在其中 矣。君子忧道不忧贫〔一〕。”箕子陈六极〔二〕,国 风歌北门〔三〕,故所谓不忧贫也〔四〕。岂好贫而弗 之忧邪?盖志有所专,昭其重也。是故君子之求丰厚也 ,〔五〕非为嘉馔、美服、淫乐、声色也〔六〕,乃将 以底其道〔七〕而迈其德也〔八〕。

〔一〕 论语。○铎按:今本论语卫 灵公篇“馁在其中”下有“矣”字。

〔二〕 书洪范。

〔三〕 诗卫风。○铎按:邶风。凡 后有引书显误者,径改之,不复注明。

〔四〕 ○俞樾云:‘箕子陈六极, 国风歌北门,非不忧贫之谓。“
故所谓不忧贫也”,当作“何故谓 不忧贫也?”盖承上文引孔子“君子忧道不忧贫”句而 言。箕子陈六极,国风歌北门,古人未尝不以贫为忧, 何故而言忧道不忧贫邪?乃反言以起下文。今作“故所 谓”,则于义不可通矣。’○铎按:或曰:如俞说,则 两句皆成疑问语,不免复沓。经传释词卷四云:‘“也 ”犹“者”也。’不烦改作。

〔五〕 僖廿四年左传云:“丰厚可 也。”

〔六〕 庄子至乐篇云:“所乐者, 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

〔七〕 孙侍御志祖云:‘“底”与 “致”同。论语云:“君子学以致其道。”’○铎按: 论语皇疏云:“致,至也。”

〔八〕 庄八年左传:‘夏书曰:“ 皋陶迈种德。”’○铎按:“迈”即上引诗“我日斯迈 ”之“迈”,毛传:“迈,行也。”“迈德”犹言“进 德”。

  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一〕 。是故董仲舒终身不问家事〔二〕,景君明经年不出户 庭〔三〕,得锐精其学〔四〕而显昭其业者,家富也; 富佚若彼,而能勤精若此者〔五〕,材子也〔六〕。倪 宽卖力于都巷〔七〕,匡衡自鬻于保徒者〔八〕,身贫 也;贫阨若彼,而能进学若此者,秀士也〔九〕。当世 学士〔一0〕恒以万计,而究涂者〔一一〕无数十焉, 其故何也?其富者则以贿玷精,贫者则以乏易计,或以 丧乱期其年岁〔一二〕,此其所以逮初丧功而及其童蒙 者也〔一三〕。是故无董、景之才,倪、匡之志,而欲 强捐家出身旷日师门者〔一四〕,必无几矣〔一五〕。 夫此四子者,耳目聪明,忠信廉勇,未必无俦也〔一六 〕,而及其成名立绩〔一七〕,德音令问不已〔一八〕 ,而有所以然,夫何故哉〔一九〕?徒以其能自讬于先 圣之典经〔二0〕,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二一〕。

〔一〕 王侍郎绍兰云:‘“振”当 作“赈”。说文云:“赈,富也。”赈、穷对文。下文 “家富也”、“身贫也”是其证。’○铎按:或曰:王 说大误。下文明言景、匡“贫阨若彼而能进学若此”, 又言“富者则以贿玷精”,则贫未必不能进学,而富反 足以废学矣。说文:“振,一云奋也。”文选甘泉赋注 引薛君韩诗章句亦曰:“振,奋也。”礼记儒行:“儒 有博学而不穷”,注:“不穷,不止也。”淮南子原道 训:“并应无穷”,注:“穷,已也。”振,谓奋发自 励,即下文所谓“勤精”;穷,谓惰弛自画,即下文所 谓“无倪、匡之志”。学进于振而废于穷,犹韩愈进学 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耳。

〔二〕 见汉书。凡史记、两汉书有 列传者,云“见某书”。

〔三〕 汉书:“京房,字君明。” 贤难篇、考绩篇并称京房。景、京古通用。急就篇有景 君明。○铎按:贤难篇称“先师京君”。汉人称师为君 。

〔四〕 方言后刘子骏与扬雄书云: “经年锐精以成此书。”

〔五〕 汉书董仲舒传云:“盖三年 不窥园,其精如此。”吕氏春秋博志篇云:“盖闻孔子 、墨翟,昼日讽诵习业,夜亲见文王、周公旦而问焉, 用志如此其精也。”高诱注:“精,微密也。”○铎按 :淮南子脩务训高注:“精,专也。”

〔六〕 文十八年左传云:“有才子 八人。”“才”与“材”通。

〔七〕 “巷”当作“养”。汉书云 :“倪宽诣博士受业,贫无资用,常为弟子都养。”颜 师古注:“都,凡众也。养,主给烹炊者也。”一切经 音义六引蔡邕劝学注云:“佣,卖力也。”○铎按:宣 十二年公羊传:“厮役扈养。”何休注:“炊烹者曰养 。”释文:“养,余亮反。”

〔八〕 汉书云:“匡衡好学,家贫 ,庸作以供资用。”按栾布传云:“穷困,卖庸于齐为 酒家保。”孟康注:“保,庸也。可保信,故谓之保。 ”○铎按:孟子万章下篇:“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 ”说苑善说篇作“百里奚自卖”。鬻、●古字通。广雅 释诂三:“●,卖也。”

〔九〕 礼记王制云:“命乡论秀士 升之司徒。”

〔一0〕汉书董仲舒传云:“学士皆 师尊之。”

〔一一〕尔雅释言云:“究,穷也。 ”究涂,言非半涂而废也。

〔一二〕“期”疑“稽”之误。后汉 书列女传:‘乐羊子妻曰:“稽废时日。”’○俞樾云 :‘“期”与“綦”通。荀子王霸篇:“目欲綦色,耳 欲綦声。”杨倞注曰:“綦,极也。”字亦通作“期” 。议兵篇:“已期三年,然后民可信也。”宥坐篇:“ 綦三年而百姓往矣。”两篇文义正同,是“期”与“期 ”通也。或以丧乱期其年岁,言穷极其年岁也。’○铎 按:或曰:期、期字同。庄子寓言篇郭注:“
期,待也。”以丧乱期其年岁,言 因丧乱而待其就学之岁月也。汪改“綦”为“稽”,意 尚不隔。如俞说,则是其人不复有究涂之时矣。殊未允 。又按韩愈与冯宿论文书:“近李翱从仆学文,颇有所 得,然其人家贫多事,未能卒其业。”此所谓“以乏易 计”也。

〔一三〕“及”疑“反”之误。荀子 不苟篇云:“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 反其初,则化矣。”杨倞注:“既济则材性自尽。长迁 而不反其初,谓中道不废也。”王先生云:‘“逮”疑 “违”。’○铎按:或谓“逮”疑“肄”之误。然肄习 于初不得省言“肄初”。王疑当作“违初”,盖谓违其 欲学之初衷,其说差近。“及”疑当作“终”。终,古 文作“攵”,因误为“及”。大戴礼记本命篇:“女终 日乎闺门之内。”今本“终”讹“及”。(俞樾群经平 议说)是其例矣。或“及”本为“既”,俗音讹。既, 终也。

〔一四〕盐铁论相刺篇云:“七十子 之徒,去父母,捐室家,负荷而随孔子。”汉书酷吏传 :‘郅都曰:“已背亲而出身,固当奉职。”’韩信传 云:“旷日持久。”后汉书桓荣传:‘显宗报书云:“ 去家慕乡,求谢师门。”’○铎按:原文“家”、“身 ”二字互易,而注不误,今改正。凡正文显误者,径改 之,不复注明。

〔一五〕“几”读为“冀”。韩非子 奸劫弑臣篇云:“负千钧之重,陷于不测之渊,而求生 也,必不几矣。”○铎按:尔雅释诂:“几,近也。” 潜叹篇:“亦必不几矣。”义同。本书“无”与“不” 多互文。又程本“必”上有“是”字。裴学海古书虚字 集释云:‘是,则也。见尔雅。晋语:“若更君而周训 之,是易取也。”经传释词训“
是”为“则”。’

〔一六〕尔雅释诂云:“仇,匹也。 ”“俦”为“仇”之假借。○铎按:“俦”有二音二义 。说文:“俦,翳也。”读大到切。玉篇、广韵并云: “俦,侣也。”读直流切或直由切。此文用“俦侣”之 义,则不必定为“仇”借。然唐以前,“俦侣”字皆作 “畴”,无作“俦”者。(段玉裁说文注说)疑此本作 “畴”,后人以“侣”义通行而改之。

〔一七〕韩非子功名篇云:“明君之 所以立功成名者四。”尔雅释诂云:“绩,功也。”

〔一八〕诗南山有台云:“德音不已 。”文王云:“令闻不已。”释文:“闻,音问。”汉 北海淳于长夏承碑作“令问不已”。○铎按:此书多以 “问”为“闻”,详遏利篇注。

〔一九〕汉书贾谊传云:“谊具道所 以然之故。”

〔二0〕礼记文王世子云:“凡始立 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汉书蔡义传云:“窃以闻 道于先师,自讬于经术也。”后汉书胡广传云:“稽之 典经。”

〔二一〕礼记祭义云:“结诸心。” 周语云:“必闻于遗训。”

  是故造父疾趋,百步而废,自〔一〕讬乘舆〔二 〕,坐致千里;水师泛轴〔三〕,解维则溺〔四〕,自 讬舟楫,坐济江河。是故君子者,性非绝世,善自讬于 物也〔五〕。人之情性,未能相百,而其明智有相万也 。此非其真性之材也,必有假以致之也〔六〕。君子之 性,未必尽照〔七〕,及学也,骢明无蔽,心智无滞, 前纪帝王,顾定百世〔八〕。此则道之明也,而君子能 假之以自彰尔。

〔一〕 “自”旧作“而”,何本改 作“使”,并误。

〔二〕 孟子云:“今乘舆已驾矣。 ”

〔三〕 周语云:“水师监濯”,韦 昭注:“水师,掌水。”“轴”当作“舳”,谓舳舻也 。说文云:“汉律名船方长为舳舻。”王先生云:“轴 ,车轴,所以持轮者也。”○愈樾云:‘如此则舳即舟 楫矣。“轴”仍当读“车轴”之本字。盖车轴不可以济 水,故一解其维,即沈溺也。’

〔四〕 方言云:“维之谓之鼎。” 郭注:“系船为维。”

〔五〕 荀子劝学篇云:“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 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大戴礼劝学篇“生 ”作“性”。韩非子奸劫弑臣篇云:“讬于犀车良马之 上,则可以陆犯阪阻之患。乘舟之安,持楫之利,则可 以水绝江河之难。”此“讬”字所本。

〔六〕 韩诗外传四云:“人同材钧 ,而贵贱相万者,尽心致志也。”说苑建本篇云:“质 性同伦,而学问者智。”

〔七〕 史记李斯传云:“陛下富于 春秋,未必尽通诸事。”徐广曰:‘“通”或宜作“照 ”。’

〔八〕 荀子儒效篇云:“乡也效门 室之辨,混然曾不能决也。俄而原仁义,分是非,图回 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岂不愚而智矣哉!”不苟篇云: “君子审后王之道,而论于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议。”

  夫是故〔一〕道之于心也,犹火之于人目也〔二 〕。中阱深室,幽黑无见,及设盛烛,则百物彰矣〔三 〕。此则火之燿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则为己明 矣〔四〕。天地之道,神明之为〔五〕,不可见也。学 问圣典,心思道术〔六〕,则皆来睹矣。此则道之材也 ,〔七〕非心之明也,而人假之,则为己知矣。

〔一〕 ○铎按:御览六百七引无“ 是故”二字。

〔二〕 墨子经说下篇云:“智以目 见,而目以火见。”

〔三〕 礼记仲尼燕居云:“譬如终 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

〔四〕 旧脱“己”字,依下文例补 。

〔五〕 易系辞下传云:“阴阳合德 ,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六〕 荀子哀公篇:‘孔子曰:“ 所谓士者,虽不能尽道术,必有率也。”’礼记乡饮酒 义云:“古之学术道者,将以得身也。”郑注:‘“术 ”犹“艺”也。’

〔七〕 ○铎按:御览脱“道之材也 ”四字。

  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一〕;索道于当 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二〕。先圣之所制;先 圣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贤人自勉以入于道。故圣人 之制经以遗后贤也〔三〕,譬犹巧倕之为规矩准绳以遗 后工也〔四〕。

〔一〕 管子君臣上篇云:“犹夜有 求而得火也。”

〔二〕 太平御览六百八引释名云: “经,径也;常典也。”

〔三〕 汉书翼奉传云:“臣闻之于 师曰:天地设位,悬日月,布星辰,分阴阳,定四时, 列五行,以视圣人,名之曰道。圣人见道,然后知王治 之象,故画州土,建君臣,立律历,陈成败,以视贤者 ,名之曰经。贤者见经,然后知人道之务,则诗、书、 易、春秋、礼、乐是也。”

〔四〕 事物纪原七引尸子云:“古 者倕为规矩准绳,使天下效焉。”

  昔倕之巧,目茂圆方〔一〕,心定平直,又造规 绳矩墨以诲后人。试使奚仲、公班之徒〔二〕,释此四 度,而效倕自制,必不能也;〔三〕凡工妄匠〔四〕, □规秉矩〔五〕,错准引绳〔六〕,则巧同于倕也〔七 〕。是故倕以其心来制规矩〔八〕后工以规矩〔九〕往 合倕心也,故度之工〔一0〕,几于倕矣〔一一〕。

〔一〕 “茂”当作“成”。礼记仲 尼燕居云“目巧之室”,郑注:“目巧,谓但用巧目善 意作室,不由法度。”韩非子有度篇云:“巧匠目意中 绳。”皆“目成圆方”之意。○铎按:作“成”是也。 “成”亦“定”也。吕氏春秋仲冬纪:“以待阴阳之所 定”,淮南子天文训:“秋分而禾蔈定”,高诱注并曰 :“定,成也。”周语下:“听无耸,成也”,晋语二 :“谋既成矣”,四:“民无成君”,吴语:“吴、晋 争长未成”,韦昭注并曰:“成,定也。”皆成、定二 字同义之证。本书明忠篇:“治势一成”,叙录作“一 定”,则此为互文明矣。

〔二〕 定元年左传云:“奚仲居薛 以为夏车正。”公班即礼记檀弓公输般。○铎按:世本 作篇:“奚仲作车。”

〔三〕 淮南子修务训云:“无规矩 ,虽奚仲不能以定方圆;无准绳,虽鲁般不能以定曲直 。”

〔四〕 ○铎按:“妄”亦“凡”也 。汉书李广传张晏注:‘“妄”犹“凡”也。’

〔五〕 空格程本作“执”,盖以意 补之。他皆仿此。

〔六〕 说文云:“措,置也。”经 典多假借用“错”。

〔七〕 韩非子用人篇云:“去规矩 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短长,王尔不 能半中。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

〔八〕 旧脱“故”字、“其”字, 依下文例补。

〔九〕 以上五字旧脱,卢学士补。

〔一0〕“度”上脱一字。王先生云 :‘疑脱“信”字。孟子云:“
工不信度。”’○铎按:邵孟遴校 本臆补“循”字。

〔一一〕王先生云:‘“几”上疑脱 “巧”字。’

  先圣之智,心达神明,性直道德,又造经典〔一 〕以遗后人。试使贤人君子,释于学问,抱质而行〔二 〕,必弗具也;及使从师就学,按经而行〔三〕,聪达 之明,德义之理,亦庶矣。是故圣人以其心来造经典〔 四〕,后人以经典〔五〕往合圣心也〔六〕,故修经之 贤〔七〕,德近于圣矣。

〔一〕 汉书孙宝传云:“着于经典 。”

〔二〕 淮南子缪称训云:“怀清抱 质。”

〔三〕 后汉书班彪后固传东都赋云 :“案六经而校德。”李固传云:“俯案经典。”“按 ”与“案”通,依也。

〔四〕 “造”程本作“就”。

〔五〕 以上五字卢补。

〔六〕 旧脱“也”字,依上文例补 。

〔七〕 汉书儒林传序云:“诸儒始 得修其经学。”

  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日就 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二〕。”是故凡欲显勋绩扬光 烈者〔三〕,莫良于学矣。

〔一〕 车辖。

〔二〕 敬之。○铎按:淮南子修务 训云:“知人无务,不若愚而好学。自人君公卿至于庶 人,不自彊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此诗高诱注: “诗颂敬之篇。言日有所成就,月有所奉行,当学之是 行。此勉学之谓也。”

〔三〕 书立政云:“以觐文王之耿 光,以扬武王之大烈。”汉书外戚传班婕妤赋云:“扬 光烈之翕赫兮。”
 
 
 

  务本〔一〕第二

  凡为治之大体〔二〕,莫善于抑末而务本,莫不善 于离本而饰末〔三〕。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四〕,以 正学为□〔五〕。民富乃可教〔六〕,学正乃得义,民 贫则背善〔七〕,学淫则诈伪〔八〕,入学则不乱〔九 〕,得义则忠孝。故明君之法,务此二者,以为成太平 之基,致休征之祥〔一0〕。

〔一〕 ○铎按:古以农为本,商为 末。文选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注引汉书诏曰:“农,天 下之大本也。而人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李奇 曰:“本,农也;末,贾也。”推言之,则凡事皆有本 末。此篇极陈汉世离本饰末之弊,与遏利、浮侈诸篇相 表里,又与盐铁论本议篇旨意同,可参看。

〔二〕 “治”旧作“人”,据治要 改。北堂书钞卅九引亦作“治”。韩非子有大体篇。汉 书□错传云:“明于国家之大体。”

〔三〕 吕氏春秋孝行览云:“凡为 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

〔四〕 管子治国篇云:“凡治国之 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五〕 礼记学记云:“古之王者,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史记儒林传:‘辕固曰:“公 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空格程本作“基 ”。○铎按:书钞三十九引作“基”。

〔六〕 论语:‘冉有曰:“既富矣 ,又何加焉?”子曰:“教之。”’说苑建本篇:‘河 间献王曰:“管子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 。夫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 ,而人心所以安也。尚书五福,以富为始。子贡问为政 ,孔子曰:富之。即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 汉书食货志云:“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

〔七〕 邓析子无厚篇云:“凡民有 穿窬为盗者,有诈伪相迷者,此皆生于不足,起于贫穷 。”

〔八〕 吕氏春秋知度篇云:“至治 之世,其民不好淫学流说。”高诱注:“不学正道为淫 学。”

〔九〕 ○俞樾云:‘上云“民富乃 可教,学正乃得义”。此承上文而言,当作“可教则不 乱”。古“学”字作“□”,故教、学字相近易误。“ 教”误作“学”,因臆改作“入学”耳。’○铎按:句 自可通,不烦改作。

〔一0〕礼记仲尼燕居云:“天下太 平。”书洪范曰:“休征。”汉书董仲舒传云:“诸福 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楚元王传刘向封事云: “百异消灭,而众祥并至,太平之基,万世之利也。” 艺文类聚五十二引此文“祥”作“隆”。

  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一〕;百 工者,以致用为本〔二〕,以巧饰为末〔三〕;商贾者 ,以通货为本〔四〕,以鬻奇为末〔五〕:三者守本离 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贫则阨而忘善,富则乐而 可教。教训者,以道义为本,以巧辩为末;辞语者,以 信顺为本,以诡丽为末〔六〕;列士者〔七〕以孝悌为 本〔八〕,以交游为末〔九〕;孝悌者,以致养为本〔 一0〕,以华观为末〔一一〕;人臣者,以忠正为本〔 一二〕,以媚爱为末〔一三〕:五者守本离末则仁义兴 ,离本守末则道德崩〔一四〕。慎本略末犹可也,舍本 务末则恶矣。

〔一〕 管子五辅篇云:“明王之务 ,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使富。”治国篇云: “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 止奇巧,而利农事。”牧民篇云:“务五谷则食足,养 桑麻育六畜则民富。”汉书文帝纪二年诏曰:“农,天 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 生不遂。”昭帝纪元平元年诏曰:“天下以农桑为本。 ”

〔二〕 易系辞上传云:“备物致用 ,立成器以为天下利。”

〔三〕 周礼司市:“凡市伪饰之禁 ,在工者十有二。”胥师:“察其诈伪饰行儥慝者”, 郑注:“玄谓饰行儥慝,谓使人行卖恶物于市,巧饰之 ,令欺诳买者。”礼记月令云:“毋或作为淫巧”,郑 注:“淫巧,谓伪饰不如法也。”

〔四〕 周礼太宰:“九职任万民, 六曰商贾,阜通货贿。”

〔五〕 类聚“货”作“乏”,“奇 ”作“货”。按汉书食货志云:“通财鬻货曰商。”

〔六〕 汉书扬雄传云:“诸子各以 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即为怪迂、析辩、诡辞以挠 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王褒传云:“辞赋 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

〔七〕 荀子大略篇云:“子赣、季 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风俗 通论士云:“列士百不易之分。”见意林。

〔八〕 论语云:‘子贡问士,子曰 :“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九〕 礼记曲礼云:“交游称其信 也。”

〔一0〕礼记祭义:‘曾子曰:“众 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

〔一一〕孟子云:“非直为观美也。 ”○铎按:浮侈篇:“竞为华观。”

〔一二〕六韬盈虚篇云:“吏忠正奉 法者,尊其位。”淮南子主术训云:“人主贵正而尚忠 。忠正在上位,执正营事,则谗佞奸邪无由进矣。”

〔一三〕晋语云:“其臣竞谄以求媚 。”诗假乐云:“媚于天子”,郑笺:“媚,爱也。”

〔一四〕兴、崩韵。

  夫用天之道,分地之利〔一〕,六畜生于时,百 物聚于野,此富国之本也〔二〕。游业末事,以收民利 〔三〕,此贫邦之原也〔四〕。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 也。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故力田所以富国也〔五 〕。今民去农桑,赴游业,披采众利,聚之一门,虽于 私家有富,然公计愈贫矣〔六〕。百工者,所使备器也 〔七〕。器以便事为善〔八〕,以胶固为上〔九〕。今 工好造雕琢之器〔一0〕巧伪饬之,以欺民取贿〔一一 〕,虽于奸工有利,而国界愈病矣。商贾者,所以通物 也〔一二〕,物以任用为要,以坚牢为资〔一三〕。今 商竞鬻无用之货〔一四〕、淫侈之币〔一五〕,以惑民 取产,虽于淫商有得,然国计愈失矣〔一六〕。此三者 ,外虽有勤力富家之私名〔一七〕,然内有损民贫国之 公实〔一八〕。故为政者,明督工商,勿使淫伪,困辱 游业,勿使擅利〔一九〕,宽假本农,而宠遂学士〔二 0〕,则民富国平矣。

〔一〕 孝经。

〔二〕 管子立政篇云:“桑麻殖于 野,五谷宜其地,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 ,国之富也。”

〔三〕 昭廿六年左传云:“大夫不 收公利。”后汉书朱晖传云:“
往来市珍宝,收采其利。”

〔四〕 两“也”字并据治要补。

〔五〕 汉书文帝纪十二年诏曰:“ 力田,为生之本也。”

〔六〕 管子治国篇云:“民舍本事 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禁藏篇云:“民多私利 者其国贫。”○铎按:荀子富国篇:“是知国计之极也 。”“公计”与“国计”义同。汉书黄霸传注:“计, 谓出入之数也。”

〔七〕 考工记云:“审曲面埶,以 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

〔八〕 盐铁论国病篇云:“器足以 便事。”

〔九〕 尔雅释诂云:“胶,固也。 ”

〔一0〕汉书王吉传云:“古者,工 不造雕瑑,商不通侈靡。”“雕琢”义与“雕瑑”同。 淮南子齐俗训云:“车舆极于雕琢,器用逐于刻镂。”

〔一一〕汉书礼乐志云:“桑间、濮 上、郑、卫、宋、赵之声并出,巧伪因而饰之,以营乱 富贵之耳目。庶人以求利,列国以相闲。”“
巧伪饬之”治要作“伪饰之巧”, 其义亦通,见上“以巧饰为末”句注。○铎按:饬、饰 古字通。礼记乐记:“复乱以饬归。”史记乐书“饬” 作“饰”。

〔一二〕以上二十字旧脱,据治要补 。“界”当依上下文作“计”。计、界声相近。汉书地 理志琅邪郡计斤,颜师古注:“即春秋左氏传所谓介根 也,语音有轻重。”,此其比也。白虎通商贾篇云:‘ “商”之为言“商”也;商其远近,度其有亡,通四方 之物,故谓之“商”也。“贾”之为言“固”也;固其 有用之物,以待民来,以求其利者也。’

〔一三〕礼记月令云:“命工师效功 ,必功致为上。”淮南子时则训作“坚致为上”,高诱 注:“坚致,功牢也。”盐铁论力 耕 篇云:“
工致牢而不伪。”

〔一四〕尚书大传云:“圣人在位, 其商不通无用之物。”

〔一五〕“淫”下旧有“极”字,即 “淫”之驳文,据治要删。

〔一六〕后汉书桓谭传注引东观汉记 载谭言云:“贾人多通侈靡之物,罗纨绮绣,杂彩玩好 ,以淫人耳目,而竭尽其财,是为下树奢媒,而置贫本 也。求人之俭约富足,何可得乎?”齐策云:“为国计 者过矣。”高诱注:“过,误失也。”

〔一七〕汉书高帝纪云:“不能治产 业,不如仲力。”服虔曰:“力,勤力也。”疏广传云 :“令子孙勤力其中。”易家人六四:“富家大吉。” ○铎按:勤力、富家、损民、贫国相对,则“力”为名 词。说文云:“治功曰力。”

〔一八〕“实”治要作“费”。○铎 按:名、实相对,作“实”是。劝将篇:“上不闻吊唁 嗟叹之荣名,下又无禄赏之厚实”,其例也。

〔一九〕史记平准书云:“高祖令贾 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二0〕晋语云:“通商宽农。”汉 书翟方进传云:“可少宽假,使遂其功名。”此以宽假 、宠遂连言,盖即本于彼。○铎按:楚语注:“宠,荣 也。”礼记缁衣注:‘“遂”犹“达”也。’宠遂,谓 使之荣达耳。

  夫教训者,所以遂道术而崇德义也。今学问之士 ,好语虚无之事〔一〕,争着雕丽之文〔二〕,以求见 异于世,品人鲜识〔三〕,从而高之〔四〕,此伤道德 之实,而或蒙夫之大者也〔五〕。诗赋者,所以颂善丑 之德〔六〕,泄哀乐之情也,故温雅以广文〔七〕,兴 喻以尽意〔八〕。今赋颂之徒,苟为饶辩屈蹇之辞〔九 〕,竞陈诬罔无然之事,以索见怪于世,愚夫戆士〔一 0〕,从而奇之,此悖孩童之思〔一一〕,而长不诚之 言者也〔一二〕。尽孝悌于父母,正操行于闺门〔一三 〕,所以为列士也〔一四〕。今多务交游以结党助,偷 世窃名〔一五〕以取济渡〔一六〕,夸末之徒,从而尚 之,此逼贞士之节〔一七〕,而眩世俗之心者也〔一八 〕。养生顺志,所以为孝也。〔一九〕今多违志俭养, 约生以待终〔二0〕,终没之后,乃崇饬丧纪以言孝〔 二一〕,盛飨宾旅以求名〔二二〕,诬善之徒〔二三〕 ,从而称之,此乱孝悌之真行,而误后生之痛者也〔二 四〕。忠正以事君,信法以理下,所以居官也〔二五〕 。今多奸谀以取媚〔二六〕,挠法以便佞〔二七〕,苟 得之徒〔二八〕,从而贤之,此灭贞良之行〔二九〕, 而〔三0〕开乱危之原者也〔三一〕:五者,外虽有振〔
三二〕贤才之虚誉〔三三〕,内有伤道德之至实。

〔一〕 汉书扬雄传赞:‘桓谭曰: “昔老聃着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学,然后世好 之者,尚以为过于五经。”’

〔二〕 后汉书樊宏后准传云:“儒 者竞论浮丽。”

〔三〕 “品人”犹言“众人”。晏 子春秋外篇云:“今品人饰礼烦事,羡乐淫民,崇死以 害生:三者,圣王之所禁也。”○铎按:说文:“品, 众庶也。”

〔四〕 ○铎按:“高”治要作“尚 ”,复下文。

〔五〕 论衡量知篇云:“人未学问 曰蒙。”“或”与“惑”通,程本作“惑”。○铎按: 潜叹篇:“或君则不然”,亦以“或”为“惑”。

〔六〕 周礼太师郑注:‘“颂”之 为言“诵”也,“容”也。’

〔七〕 汉书扬雄传云:“司马相如 作赋。甚弘丽温雅。”

〔八〕 周礼太师注:“兴,见今之 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九〕 “饶”疑“挠”之误。淮南 子齐俗训云:“诋文者处烦挠以为慧,争为佹辩,久稽 而不诀。”○铎按:“饶”当作 “ 譊”。众经音义二十引仓颉篇:“譊,讼声也。”“譊 辩”二字平列。“屈蹇”犹“蹇吃”,并双声。一切经 音义引通俗文:“言不通利,谓之蹇吃。”

〔一0〕说文云:“戆,愚也。”淮 南子泛论训云:“愚夫憃妇”,高诱注:‘“憃”亦“ 愚”,无知之貌也。’“憃”与“戆”通。

〔一一〕说文云:“悖,乱也。”或 从心作“悖”。孟子云:“孩提之童。”

〔一二〕韩非子难二云:“言语辨听 之说不度于义者,必不诚之言也。”史记高祖纪云:“ 人乃以妪为不诚。”

〔一三〕“尽”旧作“内”,据治要 改。盐铁论孝养篇云:“闺门之内尽孝焉,闺门之外尽 悌焉。”

〔一四〕旧脱“为”字,“列”作“ 烈”,据治要补、改。○铎按:烈、列古或通用,韩策 二:“乃其姊者亦列女也。”史记刺客传作“
烈”。不改亦得。

〔一五〕“世”治要作“势”。按管 子牧民篇云:“偷取一世。”韩非子诡使篇云:“巧言 利辞,行奸轨以幸偷世者数御。”“世”字似不误。○ 铎按:治要作“势”,误。势、世声近多相乱,韩非子 孤愤篇:“处势卑贱”,干道本“势”作“世”;盐铁 论论儒篇:“无势位,舜、禹不能治万民”,一本“势 ”作“世”,是其例。

〔一六〕“济渡”以涉水为喻。诗匏 有苦叶毛传:“舟子,舟人,主济渡。”

〔一七〕汉书匈奴传赞云:“城郭之 固,无以异于贞士之约。”王先生云:‘“逼”疑“违 ”。’

〔一八〕“眩”旧作“炫”,据治要 改。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眩,惑也。”

〔一九〕礼记内则:‘曾子曰:“孝 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 ,以其饮食忠养之。”’孟子云:“曾子养曾皙,必有 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若曾子则可 谓养志也。”

〔二0〕韩诗外传一:‘曾子曰:“ 窘其身而约其亲者,不可与语孝。”’

〔二一〕礼记月令云:“饬丧纪。” 文王世子郑注:‘“纪”犹“事”也。’

〔二二〕晋语云:“礼宾旅”,韦昭 注:“旅,客也。”

〔二三〕○铎按:易系辞下传:“诬 善之人其辞游。”

〔二四〕盐铁论散不足篇云:“古者 事生尽爱,送死尽哀,故圣人为制节,非虚加之。今生 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 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着于俗。故黎民 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群书治要载崔实政论云:“ 送终之家,亦无法度,至用檽梓黄肠,多埋宝货,烹牛 作倡,高坟大寝。是可忍也,孰不可忍?而俗人多之, 咸曰健子,天下企慕,耻不相逮。念亲将终,无以奉遣 ,乃约其供养,豫修亡殁之备,老亲之饥寒,以事淫佚 之华称。竭家尽业,甘心而不恨。”后汉书赵咨传云: “废事生而荣终亡,替所养而为厚葬,岂云圣人制礼之 意乎?”意与此同。

〔二五〕鲁语:‘臧文仲曰:“居官 者当事不避难。”’

〔二六〕昭七年左传云:“从政有所 反之,以取媚也。”

〔二七〕汉书酷吏宁成传云:“所爱 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灭之。”论语云:“友便佞。 ”治要作“玩法以便己。”

〔二八〕旧脱“徒”字。淮南子人闲 训云:“忠臣事君也,计功而受赏,不为苟得。”缪称 训云:“小人之从事也曰苟得,君子曰苟义。”○铎按 :“徒”与“从”隶书形近而脱。北京图书馆藏黄丕烈 士礼居旧藏明刊本正作“苟得之徒,从而贤之”。

〔二九〕史记秦始皇纪琅邪台刻石辞 云:“奸邪不容,皆务贞良。”

〔三0〕“而”字旧脱。

〔三一〕旧脱“者”字,据治要补。

〔三二〕“振”与“震”同。

〔三三〕管子明法解云:“群臣以虚 誉进其党。”

  凡此八者,皆衰世之务,而闇君之所固也〔一〕 。虽未即于篡弑〔二〕,然亦乱道之渐来也。

〔一〕 荀子王霸篇云:“闇君必将 急逐乐而缓治国。”孔安国论语注:“固,蔽也。”

〔二〕 ○铎按:宣元年公羊传注: “即,近也。”

  夫本末消息之争〔一〕,皆在于君,非下民之所 能移也。夫民固随君之好〔二〕,从利以生者也〔三〕 。是故务本则虽虚伪之人皆归本,居末则虽笃敬之人〔 四〕皆就末。且冻馁之所在,民不得不去也;温饱之所 在,民不得不居也〔五〕。故衰闇之世,本末之人,未 必贤不肖也〔六〕,祸福之所〔七〕,势不得无然尔。 故明君莅国〔八〕,必崇本抑末〔九〕,以遏乱危之萌 。此诚治之危渐〔一0〕,不可不察也。

〔一〕 易丰彖曰:“与时消息。” “争”疑“事”。○铎按:“争”犹“辨”。襄二十九 年左传:“辩而不德。”杜注:‘“辩”犹“
争”也。’“辩”与“辨”同。

〔二〕 管子法法篇云:“凡民从上 也,不从口之所言,从情之所好者也。”○铎按:韩非 子二柄篇:“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 而国中多饿人。”外储说左上篇:“齐桓公好服紫,一 国尽服紫。”是其事。

〔三〕 商子君臣篇云:“臣闻道民 之门,在上所先。故民可令农战,可令游宦,可令学问 ,在上所与。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 问。民之于利也,若水于下也,四旁无择也。民徒可以 得利而为之者。”此下旧有“故君子曰”一段,凡二百 卅七字,今考定入遏利篇。

〔四〕 论语云:“行笃敬。”

〔五〕 论语云:“富与贵,是人之 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 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 也。” 盐铁论褒贤篇、论衡问孔篇、刺孟篇、高诱注吕氏春秋 有度篇、后汉书陈蕃传“处”并作“居”。汉书叙传幽 通赋云:“物有欲而不居兮,亦有恶而不避。”用论语 文。抱朴子博喻篇亦云:“不以其道,则富贵不足居。 ”

〔六〕 ○俞樾云:‘“人”字乃“ 失”字之误,“贤”字乃“皆”字之误。言衰闇之世, 本末之所以失者,未必皆不肖之故,乃为祸福所迫,不 得不然也。’○铎按:如俞改,则与上文不相应。不可 从。

〔七〕 “所”下有脱字。

〔八〕 晏子春秋谏下云:“莅国子 民。”

〔九〕 盐铁论本议篇云:“王者崇 本退末。”

〔一0〕“治之危渐”当作“治乱之 渐”。危、乱字形相近,又误倒“之”字于上也。○铎 按:汪说近是。邵本改作“为治之渐”,不成语。
 
 
 

  遏利〔一〕第三

  世人之论也,靡不贵廉让而贱财利焉,及其行也, 多释廉甘利。之于人〔二〕徒知彼之可以利我也,而不 知我之得彼,亦将为利人也〔三〕。知脂蜡之可明镫也 〔四〕,而不知其甚多则冥之。知利之可娱己也,不知 其称而必有也〔五〕。前人以病,后人以竞〔六〕,庶 民之愚而衰闇之至也〔七〕。予故叹曰:何不察也?愿 鉴于道,勿鉴于水〔八〕。象以齿焚身,蚌以珠剖体〔 九〕;匹夫无辜,怀璧其罪〔一0〕。呜呼问哉〔一一 〕!无德而富贵者,固可豫吊也〔一二〕。

〔一〕 ○铎按:广雅释诂:“遏, 止也。”此篇论世人当明义利之辨,并历举前代好利而 亡,好义而彰者以证之,故以“遏利”名篇。

〔二〕 文有脱误。王先生云:‘疑 是“多释廉而甘利”。释、舍通。“之于”字衍,“人 ”字属下句。’

〔三〕 “利人”疑倒。宣十四年左 传:‘晏桓子曰:“贪必谋人。谋人,人亦谋己。”’

〔四〕 说文云:“镫,锭也。”徐 铉曰:“锭中置烛,故谓之镫。”镫、灯正俗字。

〔五〕 文有脱误。疑当作“不知其 积而必有祸也”。襄廿八年左传:‘晏子曰:“利过则 为败。”’昭十年传:‘晏子谓桓子曰:“蕴利生孽。 ”’皆此意也。

〔六〕 僖七年左传云:‘谚有之曰 :“心则不竞,何惮于病?”’此用其文。楚辞离骚云 :“众皆竞进而贪婪兮。”○铎按:说文:“
竞,逐也。”此文当取竞逐之训。

〔七〕 春秋繁露云:“民之皆趋利 而不趋义也,固其所闇也。”

〔八〕 吴语:‘申胥云:“王其盍 亦鉴于人,无鉴于水!”’○铎按:书酒诰:‘古人有 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史记蔡泽传:“ 鉴于水者,见面之容;鉴于人者,知吉与凶。”古谚相 传语异。

〔九〕 襄廿四年左传云:“象有齿 以焚其身,贿也。”淮南子说林训云:“蛖、象之病, 人之宝也。”高诱注:“蛖,大蛤,中有珠;象牙还以 自疾,故人得以为宝。”本经训云:“擿蚌蜃”,高注 :‘
“擿”犹“开”也,开以求珠也。 ’

〔一0〕桓十年左传。“辜”今作“ 罪”。

〔一一〕“问”疑“闇”。○铎按: “问”当作“闻”。古字“闻”与“问”通,论语公冶 长篇:“闻一知十。”“闻”本或作“问”;礼记檀弓 上篇:“问丧于夫子乎?”“问”本亦作“闻”:俱见 经典释文。“闻哉”者,呼而欲人闻之,犹欲人勿忘而 言“识之哉”耳。此书“令闻”字多作“问”,(本篇 及赞学篇是)写者因以意改之。若作“闇”,则与上文 “愚 而衰闇之至”相复。

〔一二〕“贵者”二字旧空,据程本 补。汉书景十三王传赞云:“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 ”○铎按:古谓“死”为“不幸”,故曰“可豫吊”。

  且夫利物莫不天之财也〔一〕。天之制此财也, 犹国君之有府库也。赋赏夺与,各有众寡,民岂得强取 多哉?故人有无德而富贵,是凶民之窃官位盗府库者也 ,终必觉,觉必诛矣。盗人必诛,况乃盗天乎?得无受 祸焉〔二〕?邓通死无簪〔三〕,胜、跪伐其身〔四〕 。是故天子不能违天富无功,诸侯不能违帝厚私劝〔五 〕。非违帝也,非违天也。帝以天为制,天以民为心,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六〕。是故无功庸于民而求盈者 ,未尝不力颠也〔七〕;有勋德于民而谦损者,未尝不 光荣也〔八〕。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九〕 ,蔑有好利而不亡者,好义而不彰者也〔一0〕。

〔一〕 “莫不”犹言“莫非”。周 语:‘芮良夫曰:“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 也。”’

〔二〕 汉书朱博传云:“得无不宜 ?”颜师古注:‘“得无”犹言“无乃”也。’○铎按 :忠贵篇:“夫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偷天官以私己 乎?以罪犯人,必加诛罚,况乃犯天,得无咎乎?”与 此同为左氏旧说。

〔三〕 见史记佞幸传。

〔四〕 “跪”当作“诡”,公孙诡 、羊胜见史记梁孝王世家。王先生云:‘“伐”疑“戕 ”。’○铎按:公孙诡、羊胜事,亦见汉书文三王传。 广雅释诂一:“伐,杀也。”义自可通。

〔五〕 王先生云:‘“私劝”疑是 “私欢”。’○铎按:昭九年左传注、汉书王莽传注引 “欢”并作“劝”。彼可谓之假借,此则字讹。

〔六〕 襄卅一年左传:‘太誓云: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七〕 周礼司勋:“国功曰功,民 功曰庸。”晋语:‘穆子曰:“
无功庸者不敢居高位。”’王先生 云:‘“力”当作“立”。周语:“高位实疾颠。”“ 疾颠”即“立颠”也。’继培按:“力”盖“危”字之 坏。管子宙合篇云:“高为其居,危颠莫之救。”淮南 子人间训云:“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 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吕 氏春秋务大篇云:“尝试观于上志,三王之佐,其名无 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故也。俗主之佐,其欲名 实也与三王之佐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 功故也。”○铎按:立、力俗音讹,王说近是。

〔八〕 韩诗外传八:‘孔子曰:“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 人道恶盈而好谦。谦者,抑事而损者也。持盈之道,抑 而损之。”’又云:“德行宽容而守之以恭者荣。”

〔九〕 “至”旧作“止”,据程本 改。礼记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一0〕荀子荣辱篇云:“先义而后 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昔周厉王好专利〔一〕,芮良夫谏而不入,退赋 桑柔之诗以讽,〔二〕言是大风也,必将有隧〔三〕; 是贪民也,必将败其类。王又不悟,故遂流死于彘〔四 〕。虞公屡求以失其国〔五〕,公叔戌崇贿以为罪〔六 〕,桓魋不节饮食以见弑〔七〕。此皆以货自亡,用财 自灭〔八〕。楚斗子文三为令尹,而有饥色,妻子冻馁 ,朝不及夕〔九〕;季文子相四君,马不饩粟,妾不衣 帛〔一0〕;子罕归玉〔一一〕;晏子归宅〔一二〕。 此皆能弃利约身〔一三〕,故无怨于人〔一四〕,世厚 天禄〔一五〕,令问不止〔一六〕。伯夷、叔齐饿于首 阳〔一七〕,白驹〔一八〕、介推〔一九〕遯逃于山谷 ,颜、原、公析〔二0〕因馑于郊野,守志笃固〔二一 〕,秉节不亏,宠禄不能固,威势不能移〔二二〕,虽 有南面之尊〔二三〕,公侯之位,德义有殆,礼义不班 〔二四〕,挠志如芷,负心若芬〔二五〕,固弗为也。 是故虽有四海之主弗能与之方名,列国之君不能与之钧 重〔二六〕;守志于□〔二七〕庐之内,而义溢乎九州 之外,信立乎千载之上,而名传乎百世之际〔二八〕。

〔一〕 见周语。

〔二〕 毛传序云:“桑柔,芮伯刺 厉王也。”

〔三〕 “隧”旧作“遂”。按:班 禄篇作“隧”,与今诗同。○铎按:初学记一引诗亦作 “遂”。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遂”即“隧”之 省借。’

〔四〕 周语。

〔五〕 桓十年左传。

〔六〕 定十三年左传。

〔七〕 哀十四年左传云:“宋桓魋 之宠害于公,公使夫人骤请享焉,而将讨之。”“弑” 当为“讨”。王先生云:‘公羊昭廿五年传:“昭公谓 子家驹曰:季氏为无道,僭于公室久矣。吾欲弑之何如 ?”是上杀下亦可谓之“弑”也。’

〔八〕 老子云:“多藏必厚亡。” 楚语云:“积货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铎按 :以、用互文。史记货殖列传:“以末致财,用本守之 ;以武一切,用文持之。”是其例。

〔九〕 “子文”旧作“文子”。楚 语云:“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楚策:‘莫 敖子华曰:“令尹子文,朝不谋夕。”’

〔一0〕成十六年左传云:“季孙于 鲁,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杜注:“二君 ,宣、成。”襄五年“季孙行父卒”,传云:“季文子 之忠于公室也,相三君矣,而无私积。”疏云:“行父 以文六年见经,则为卿久矣。宣八年仲遂卒后,始文子 得政,故至今为相三君也。”此云“四君”,盖并文公 数之。○铎按:此疑本作“三君”。古三、四 字 皆积画,故多相乱。昭三年左传:“陈氏三量。”晏子 春秋问下篇同,外篇误作“四量”,是其例。

〔一一〕襄十五年左传。

〔一二〕昭三年左传。按:“宅”与 夕、帛韵。○铎按:此三字在铎部,与德部之“色”亦 可合韵。班固窦将军北征颂落(铎部)、服(德部)协 ,是其例。

〔一三〕老子云:“绝巧弃利。”吴 语云:“身自约也。”汉书王莽传云:“克身自约。” 论语云:“克己复礼为仁”,马融注:“克己,约身也 。”皇侃疏云:“言能自约俭己身。”

〔一四〕礼记中庸云:“正己而不求 于人,则无怨。”郑注:“无怨,人无怨之者也。”论 语云:“放于利而行,多怨。”

〔一五〕论语云:“天禄永终。”

〔一六〕“止”疑“亡”。○铎按: 周语中:“令闻不忘。”韦注:“言德及后代也。”问 、闻,亡、忘并古字通用。或曰:即诗“令闻不已”。

〔一七〕论语。

〔一八〕诗小雅。

〔一九〕僖廿四年左传。

〔二0〕颜回、原宪、公析哀也。史 记游侠传云:“季次、原宪,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 不苟合当世,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 。”季次,哀字也。

〔二一〕尔雅释诂云:“笃,固也。 ”○铎按:“笃固”见交际篇。

〔二二〕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固”疑“回”之误,“回 ”犹“移”也,昭卅一年左传云:“不为利回。”逸周 书官人解云:“深导以利,而心不移。”或云:“固” 读为“蛊文夫人”之“蛊”,惑也。○铎按:作“回” 是也。“回”字盖涉上“固”字而误。

〔二三〕易说卦传云:“圣人南面而 听天下。”

〔二四〕“班”与“辨”通。孟子云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二五〕“负”当是“熏”。易艮九 三:“厉熏心”,马融注:“熏灼其心。”汉书路温舒 传云:“虚美熏心。”按“熏”说文作●”。●、负字 形相近。○铎按:“负心”与“挠志”相对。挠,曲也 。负,背也。两句即“挠如芷之志,负若芬之心”,倒 之以使“殆”与“
芷”、“班”与“芬”协韵耳。篆 书“熏”字与“负”形远,汪说失之。

〔二六〕荀子儒效篇云:“彼大儒者 ,虽隐于穷阎漏室,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 。”礼记投壶郑注:‘“钧”犹“等”也。’

〔二七〕空格程本作“一”。○铎按 :程本是也,当据补。

〔二八〕孟子云:“奋乎百世之上。 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故君子曰〔一〕:财贿不多,衣食不赡,声色不 妙,威势不行,非君子之忧也。行善不多,申道不明, 节志不立,德义不彰,君子耻焉。是以贤人智士之于子 孙也〔二〕,厉之以志,弗厉以诈〔三〕;劝之以正, 弗劝以诈;示之以俭,弗示以奢〔四〕;贻之以言,弗 贻以财〔五〕。是故董仲舒终身不问家事,而疏广不遗 赐金〔六〕。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 征怨〔七〕。故曰:无德而贿丰,祸之胎也。

〔一〕 “君”字疑误。

〔二〕 吕氏春秋察微篇云:“智士 贤者。”

〔三〕 “诈”字与下复,何本作“ 辞”。按三略云:“厉之以辞。”○铎按:下文“诈” 字,士礼居旧藏明刊本作“邪”,则与 此 不相复。“辞”即“言”也。如何本,则与下文“贻之 以言”乖剌矣。

〔四〕 礼记檀弓:‘曾子曰:“国 奢则示之以俭。”’

〔五〕 说苑杂言篇:‘晏子曰:“ 吾闻君子赠人以财,不若以言。”’

〔六〕 并见汉书。“□”汉书作“ 疏”。广韵九鱼“疏”字注云:‘疏姓,汉有太子太傅 东海疏广,俗作“□”。’按晋书束皙传云:‘汉太子 太傅□广之后也。王莽末,广曾孙孟达避难,自东海徙 居沙鹿山南,因去“□”之“足”,遂改姓焉。’是汉 时已以“□”为“
疏”矣。

〔七〕 汉书疏广传云:“贤而多财 ,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 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昭卅 二年左传云:“无征怨于百姓”,杜注:“征,召也。 ”

  昔曹羁有言:“守天之聚,必施其德义。德义弗 施,聚必有阙。〔一〕”今□〔二〕家赈而贷乏〔三〕 ,遗赈贫穷,恤矜疾苦〔四〕,则必不□〔五〕居富矣 〔六〕。易曰:“天道亏盈以冲谦〔七〕。”故以仁义 □于彼者,天赏之于此〔八〕;以邪取于前者,衰之于 后。是以持盈之道,挹而损之〔九〕,则亦〔一0〕可 以免于亢龙之悔、干坤之愆矣〔一一〕。

〔一〕 晋语:‘僖负羁言于曹伯曰 :“守天之聚,将施于宜。宜而不施,聚必有阙。”’ 韦昭注:“宜,义也。”

〔二〕 空格程本作“或”。

〔三〕 尔雅释言云:“赈,富也。 ”

〔四〕 周礼大司徒:“以保息六安 万民,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郑注:“振 穷,●救天民之穷者也,”昭十四年左传云:“分贫振 穷,长孤幼,养老疾。”杜注:“振,救也。”“振” 声误为“赈”。汉书文帝纪元年诏曰:“其议 所 以振贷之。”颜师古注:‘振,起也。诸“振救”、“ 振赡”,其义皆同。今流俗作字从“贝”者,非也。’

〔五〕 空格程本作“久”。

〔六〕 句有误字。说苑杂言篇:‘ 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说 丛篇云:“赈穷救急,何患无有?”○铎按:“不”疑 当作“可”。“必可久居富”,即“欲贫而不可得”之 意。

〔七〕 谦彖词。“以冲”王弼本作 “而益”。

〔八〕 空格程本作“费”,“以仁 义”旧作“仁以义”。按墨子天志中云:“此仁也,义 也,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也。”此文本之 。襄廿八年左传:‘叔孙穆子曰:“善人富谓之赏。” ’

〔九〕 见上。“挹”与“抑”同。 ○铎按:文选为幽州牧与彭宠书注引苍颉篇:“挹,损 也。”言损之又损也。

〔一0〕“亦”旧作“不”。

〔一一〕易干上九:“亢龙有悔。”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故君子曰”至此 ,旧错入务本篇,今移正。
 
 
 

  论荣〔一〕第四

  所谓贤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禄富贵荣华之谓也〔 二〕,此则君子之所宜有,而非其所以为君子者也。所 谓小人者,非必贫贱冻馁辱阨穷之谓也〔三〕,此则小 人之所宜处,而非其所以为小人者也。

〔一〕 ○铎按:此篇首明君子小人 之辨,继论寡德高位之人不足以为荣,而终之以人惟其 任。

〔二〕 汉书董仲舒传云:“身宠而 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 于下。”叙传答宾戏云:“据 徼 乘邪,以求一日之富贵,朝为荣华,夕而蕉瘁。”

〔三〕 “辱”上脱一字。程本“辱 ”作“困”。○铎按:疑本作“
困辱”,诸本脱“困”字,程本脱 “辱”字耳。邵本臆补作“困苦”,非。

  奚以明之哉?夫桀、纣者,夏殷之君王也,崇侯 、恶来,天子之三公也〔一〕,而犹不免于小人者,以 其心行恶也。伯夷、叔齐,饿夫也〔二〕,傅说胥靡〔 三〕,而井伯虞虏也〔四〕,然世犹以为君子者,以为 志节美也〔五〕。

〔一〕 见史记殷本纪。

〔二〕 法言渊骞篇云:“西山之饿 夫。”

〔三〕 吕氏春秋求人篇云:“傅说 ,殷之胥靡也。”高诱注:“胥靡,刑罪之名也。”

〔四〕 “井伯虞虏”旧作“井臼处 虏”。僖五年左传云:“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史记 晋世家“执”作“虏”。

〔五〕 汉书云敞传云:“车骑将军 王舜高其志节。”

  故论士苟定于志行〔一〕,勿以遭命,则虽有天 下不足以为重,无所用不足〔二〕以为轻,处隶圉〔三 〕不足以为耻,抚四海不足以为荣。况乎其未能相县若 此者哉〔四〕?故曰:宠位不足以尊我〔五〕,而卑贱 不足以卑己〔六〕。

〔一〕 淮南子原道训云:“士有一 定之论。”管子八观篇云:“商贾之人,不论志行而有 爵禄。”荀子荣辱篇云:“志行修,临官治。”

〔二〕 “足”旧作“可”。

〔三〕 哀二年左传云:“人臣隶圉 免。”周语云:“湮替隶圉”,韦昭注:“隶,役也。 圉,养马者。”

〔四〕 荀子王制篇云:“是其为相 县也亦远矣。”

〔五〕 “以”下旧衍“为”字。

〔六〕 新书大政上篇云:“纣自谓 天王也,桀自谓天子也,已灭之后,民以相骂也。以此 观之,则位不足以为尊,而号不足以为荣矣。”

  夫令誉从我兴,而二命自天降之〔一〕。诗云: “天实为之,谓之何哉〔二〕!”故君子未必富贵,小 人未必贫贱〔三〕,或潜龙未用,或〔四〕亢龙在天〔 五〕,从古以然。今观俗士之论也,以族举德,以位命 贤〔六〕,兹可谓得论之一体矣,而未获至论之淑真也 。〔七〕

〔一〕 礼记祭法疏引援神契云:“ 命有三科:有受命以保庆,有遭命以谪暴,有随命以督 行。”此云二命,盖不数受命。卜列篇云:“
命有遭随。”御览三百六十引春秋 元命苞云:“命者,天之令也。所受于帝,行正不过, 得寿命──寿命,正命也。起九九八十一。有随命── 随命者。随行为命也。有遭命──遭命者,行正不误, 逢世残贼,君上逆乱,辜咎下流,灾谴并发,阴阳散忤 ,暴气雷至,灭日动地,绝人命,沙鹿袭邑是。”○俞 樾云:‘上文云:“宠位不足以尊我,而卑贱不足以卑 己。”然则“二命”即谓此二者也。下文“君子未必富 贵,小人未必贫贱”,富贵、贫贱,此即所谓“二命” 。汪氏不本上下文为说,而泛举援神契之遭命、随命以 说此“二命”,失之。’○铎按:俞说是。上文“勿以 遭命”,亦非纬之“遭命”也。

〔二〕 北门。○铎按:“谓之何” 即“奈之何”,训见经传释词卷三。

〔三〕 论衡命禄篇云:“才高行厚 ,未必保其必富贵;智寡德薄,未必信其必贫贱。或时 才高行厚,命恶废而不进; 智寡 德薄,命善兴而超逾。故夫临事知愚,操行清浊,性与 才也;仕宦贵贱,治产贫富,命与时也。”

〔四〕 “或”字旧脱,据程本补。

〔五〕 易干。

〔六〕 仲长统昌言云:“天下士有 三俗: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一俗。”见意林。

〔七〕 “真”程本作“贞”,误。 淮南子有俶真训。说文云:“俶,善也。”经典多通用 “淑”。

  尧,圣父也,而丹凶傲〔一〕;舜,圣子也,而 叟顽恶〔二〕;叔向,贤兄也,而鲋贪暴〔三〕;季友 ,贤弟也,而庆父淫乱〔四〕。论若必以族,是丹宜禅 而舜宜诛,鲋宜赏而友宜夷也。论之不可必以族也若是 。

〔一〕 书皋陶谟。

〔二〕 尧典。

〔三〕 昭元年、十三年、十四年左 传。○铎按:亦见晋语九。

〔四〕 庄卅一年、闵二年左传。

  昔祁奚有言:“鲧殛而禹兴,管、蔡为戮,周公 佑王〔一〕。”故书称“父子兄弟不相及”也〔二〕。 幽、厉之贵,天子也,而又富有四海〔三〕。颜、原之 贱,匹庶也,而又冻馁屡空〔四〕。论若必以位,则是 两王是〔五〕为世士〔六〕,而二处为愚鄙也。论之不 可必以位也,又若是焉〔七〕。

〔一〕 襄廿一年左传。“佑”今作 “右”。

〔二〕 昭廿年左传:‘苑何忌曰: “在康诰曰: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疏云:“此非 康诰之全文,引其意而言之。”○铎按:僖三十三年左 传晋臼季引康诰曰:“父不慈,子不祗,兄不友,弟不 共,不相及也。”后汉书章帝纪元和元 年 诏引同。或谓康诰阙文。

〔三〕 墨子非命下篇云:“桀、纣 、幽、厉,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新书过秦下篇云: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

〔四〕 论语。

〔五〕 “是”字疑衍。

〔六〕 治要载尸子劝学篇云:“使 贤者教之以为世士。”

〔七〕 庄子盗跖篇:‘子张曰:“ 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 ,在行之美恶。”’

  故曰:仁重而势轻,位蔑而义荣〔一〕。今之论 者,多此之反,而又以九族,或以所来,则亦远于获真 贤矣〔二〕。

〔一〕 春秋繁露云:“今人大有义 而甚无利,虽贫与贱,尚荣其行。”新语本行篇云:“ 贱而好德者尊,贫而有义者荣。”桑柔郑笺云:‘“蔑 ”犹“轻”也。’程本“蔑”作“辱”,误。

〔二〕 汉书贡禹传云:“求士不得 真贤。”

  昔自周公不求备于一人〔一〕,况乎其德义既举 ,乃可以它故而弗之采乎?由余生于五狄,越蒙产于八 蛮〔二〕,而功施齐、秦,德立诸夏〔三〕,令名美誉 〔四〕,载于图书〔五〕,至今不灭。张仪,中国之人 也;卫鞅,康叔之孙也〔六〕,而皆谗佞反覆,交乱四 海〔七〕。由斯观之,人之善恶,不必世族;性之贤鄙 ,不必世俗〔八〕。中堂生负苞〔九〕,山野生兰芷〔 一0〕。夫和氏之璧,出于璞石;隋氏之珠,产于蜃蛤 〔一一〕。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一二〕” 故苟有大美可尚于世,则虽细行小瑕曷足以为累乎〔一 三〕?

〔一〕 论语。○铎按:实贡篇:“ 周公不求备。”

〔二〕 “蒙”旧作“象”。史记邹 阳传云:“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国,齐用越人蒙而彊威 、宣。”索隐云:‘越人蒙未见所出。汉书作“子臧” ,张晏云:“子臧或是越人蒙字也。”’○铎按:俞樾 茶香室续钞亦谓“越象”当是“越蒙”。

〔三〕 闵元年左传云:“诸夏亲匿 ”,杜注:“诸夏,中国也。”○铎按:论语八佾篇包 注同。

〔四〕 襄廿四年左传云:“非无贿 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周语云:“为令闻嘉誉以声之 。”

〔五〕 韩非子用人篇云:“书图着 其名。”大体篇云:“豪杰不着名于图书。”

〔六〕 并见史记。

〔七〕 诗青蝇云:“谗人罔极,交 乱四国。”史记苏秦传云:“左右卖国反覆之臣。”按 :汉书息夫躬传,王嘉言“宠、躬皆倾覆,有佞邪材, 恐必挠乱国家”,亦用青蝇诗义。

〔八〕 王先生云:‘“族”承上“ 或以九族”言,“俗”承上“或以所来”言。’

〔九〕 王先生云:‘“堂”是“唐 ”之误。“中唐”见诗防有鹊巢。“苞”当为“刍”, 尔雅云:“萯,王刍”是也。古者多言“负刍”。’○ 俞樾云:‘“中堂”当作“中唐”。诗防有鹊巢传:“ 中,中庭也。唐,堂涂也。”此即用其语。“负”当作 “萯”,说文:“
萯,王萯也。”“苞,草也。南阳 以为粗履。”萯、苞二草。下文“
山野生兰芷”,兰、芷亦二草也。 尔雅释草:“菉,王刍。”不云“
萯,王刍”,王说殊误。至春秋有 曹伯负刍,史记有楚王负刍,孟子云:“昔沈犹有负刍 之祸。”赵注云:“时有作乱者曰负刍。”则负刍自是 人名,不可以说此也。’○铎按:俞说是。

〔一0〕史记日者传云:“兰芷芎藭 ,弃于广野。”

〔一一〕“隋氏”当作“隋侯”。汉 书叙传答宾戏云:“和氏之璧,韫于荆石;隋侯之珠, 藏于蚌蛤。”颜师古注:“和,古和字。”淮南子览冥 训云:“隋侯之珠,和氏之璧。”高诱注:“隋侯,汉 东之国,姬姓诸侯也。”御览九百四十一引墨子云:‘ 申徒狄谓周公曰:“贱人何可薄耶?周之灵珪,出于土 石;隋之明月,出于蚌蜃。’○铎按:此 义 古人多知之,世说新语言语门载蔡洪答洛中人问亦本答 宾戏。

〔一二〕谷风。○铎按:春秋繁露竹 林篇:“取其一美,不尽其恶。”亦引邶风谷风此二句 证之。

〔一三〕汉书陈汤传:‘刘向曰:“ 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美者不疵细瑕。”’淮南子泛 论训云:“夫人之情,莫不有所短。诚其大略是也,虽 有小过,不足以为累。”

  是以用士不患其非国士〔一〕,而患其非忠〔二 〕;世非患无臣,而患其非贤〔三〕。盖无羇縻〔四〕 。陈平、韩信,楚俘也,而高祖以为藩辅〔五〕,实平 四海,安汉室;卫青、霍去病,平阳之私人也〔六〕, 而武帝以为司马,实攘北狄〔七〕,郡河西。惟其任也 ,〔八〕何卑远之有?然则所难于非此土之人,非将相 之世者,为其无是能而处是位,无是德而居是贵〔九〕 ,无以我尚而不秉我势也〔一0〕。

〔一〕 成十六年左传云:‘伯州犁 以公卒告王,苗贲皇在晋侯之侧,亦以王卒告,皆曰: “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按“国士”谓本国之 士,即下所云“此土之士”也。若吕氏春秋忠廉篇,王 子庆忌谓要离“天下之国士”,不侵篇豫让曰:“智氏 国士畜我”,长利篇戎夷曰:“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 ”,“国士”皆谓士盖一国者。故汉书韩信传:“国士 无双”,颜师古注以“国士”为“国家之奇士”,与左 传义别。后世习用“国士”以为美称,而于“本国”之 义微矣。

〔二〕 “忠”旧作“中”。

〔三〕 王先生云:‘“世非患无臣 ”当作“非患无世臣”,此四语亦族、俗分承言之。’

〔四〕 未详。史记司马相如传云: “天子之于夷、狄也,其义羁縻勿绝而已。”王先生云 :‘“羇縻”当是“羇旅”,以下文“非此土之人”知 之。’○铎按:此有脱文,不可强说。

〔五〕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序云 :“藩辅京师。”

〔六〕 诗大东云:“私人之子”, 毛传:“私人,私家人也。”汉书贾谊传云:“自丞尉 以上,遍置私人。”

〔七〕 诗采薇毛传:“玁狁,北狄 也。”郑笺云:“北狄,今匈奴也。”汉书匈奴传:‘ 扬雄云:“北狄,真中国之坚敌也。”’

〔八〕 陈平、韩信、卫青、霍去病 并见史记。

〔九〕 白虎通京师篇云:“有能然 后居其位,德加于人然后食其禄。”荀子王制篇云:“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

〔一0〕“不”字疑衍。“秉”或“ 乘”之误。韩非子八说篇云:“
以智士之计,处乘势之资,而为其 私急,则君必欺焉。”难势篇云:“乘不肖人于势,是 为虎傅翼也。”外储说左下:‘东郭牙曰:“以管仲能 乘公之势以治齐国,得无危乎?”’
 
 
 

  贤难〔一〕第五

  世之所以不治者,由贤难也。所谓贤难者,非直体 聪明服德义之谓也。此则求贤之难得尔,非贤者之所难 也。故所谓贤难者〔二〕,乃将言乎循〔三〕善则见妒 ,行贤则见嫉〔四〕,而必遇患难者也。

〔一〕 ○铎按:此篇论蔽贤之为害 。伤直道之难行。世不患无贤,而患贤者之不见察,故 曰“贤难”。

〔二〕 旧脱“难”字。

〔三〕 “循”当作“脩”,古书循 、脩多相乱。○铎按:隶续云:“循、脩二字,隶法只 争一画。”例亦见下文。

〔四〕 楚辞离骚云:“各兴心而嫉 妒。”“嫉”下旧有“也”字,据诸子品节删。

  虞舜之所以放殛〔一〕,子胥之所以被诛〔二〕 ,上圣大贤犹不能自免于嫉妒,则又况乎中世之人哉〔 三〕?此秀士所以虽有贤材美质〔四〕,然犹不得直道 而行〔五〕,遂成其志者也。

〔一〕 孟子云:“舜往于田,号泣 于旻天。”又云:“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 使浚井,出,从而掩之。”“放殛”谓此。○俞樾云: ‘虞舜放殛,即指苍梧之崩。其意谓舜德衰,为禹所放 ,故远狩苍梧而死。即刘知几惑经、疑古之见也。史通 所引囚尧、偃朱诸说,皆出汲冢,乃王符已有此言,则 此说相传,汉世已有之矣。汪笺引“完廪浚井”以证放 殛事,恐非其旨。’○铎按:古书“殛”或作“极”, 书洪范:“鲧则殛死”,多方:“我乃其大罚殛之”, 释文并云:‘“殛本作“极”。’盖极亦流放之义,非 谓杀也。汪知此句主语“虞舜”为受事,与下句一律, 而不知“完廪浚井”不得谓之“
放殛”,则儒家传统之说惑之也。 考“舜逼尧,禹逼舜”,韩非子说疑篇亦尝言之,此必 传之自古。特汉崇儒术,人莫敢置疑耳。自当取史通疑 古篇所引汲冢琐语以说此。

〔二〕 哀十一年左传。

〔三〕 “况”字旧脱,程本有“况 ”无“又”。按本书“则又况”数见,今补正。

〔四〕 白虎通辟雍篇云:“其有贤 才美质知学者,足以开其心。”

〔五〕 论语。

  处士不得直其行〔一〕,朝臣不得直其言〔二〕 ,此俗化之所以败〔三〕,闇君之所以孤也〔四〕。齐 侯之以夺国〔五〕,鲁公之以放逐〔六〕,皆败绩厌覆 于不暇〔七〕,而用及治乎〔八〕?故德薄者恶闻美行 ,政乱者恶闻治言,此亡秦之所以诛偶语而坑术士也〔 九〕。

〔一〕 管子问篇云:“处士修行, 足以教人。”荀子非十二子篇杨倞注:“处士,不仕者 也。”文选鹦鹉赋李善注引风俗 通 云“处士者,隐居放言也。”

〔二〕 管子明法篇云:“国无人者 ,非朝臣之衰也。”淮南子览冥训云:“大夫隐道而不 言”,高诱注:“隐仁义之道,不正谏直言也。”论语 云:“国无道,危行言逊也。”

〔三〕 汉书董仲舒传云:“习俗化 之变。”货殖传云:“伤化败俗。”

〔四〕 “闇君”见务本篇注。管子 法法篇:“正言直行之士危,则人主孤而毋内。人主孤 而毋内,则人臣党而成群。”

〔五〕 哀十四年左传。○铎按:齐 简公不听诸御鞅之言而为陈恒所弑,亦见史记齐世家、 田完世家。

〔六〕 谓昭公、哀公。程本“以” 上并有“所”字,误。下云:“
三代之以覆,列国之以灭。”即其 例。亦见本训篇。史记吴世家云:“商之以兴”,盖此 例所本。○铎按:鲁昭公不听子家驹之言而为孟氏所攻 ,出奔,死于晋之干侯,见昭二十五年、三十二年左传 及史记鲁世家。

〔七〕 襄卅一年左传子产语。

〔八〕 ○铎按:“用”读为“庸” 。“庸”犹“何”也,说见经传释词卷三。

〔九〕 见史记秦始皇本纪。○铎按 :说文:“儒,术士之称。”

  今世俗之人,自慢其亲而憎人敬之,自简其亲而 憎人爱之者不少也〔一〕。岂独品庶〔二〕,贤材时有 焉。邓通幸于文帝,尽心而不违,吮痈而无□色〔三〕 。帝病不乐,从容曰:“天下谁最爱朕者乎?”邓通欲 称太子之孝,则因对曰:“莫若太子之最爱陛下也。” 及太子问疾,帝令吮痈,有难之色,帝不悦而遣太子。 既而闻邓通之常吮痈也,乃惭而怨之。及嗣帝位,遂致 通罪而使至于饿死〔四〕。故邓通其行所以尽心力而无 害人〔五〕,其言所以誉太子而昭孝慈也。太子自不能 尽其称,则反结怨而归咎焉〔六〕。称人之长,欲彰其 孝,且犹为罪,又况明人之短矫世者哉〔七〕?

〔一〕 孝经云:“爱亲者不敢恶于 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铎按:汉书谷永传注:“ 简,谓轻慢也。”

〔二〕 说文云:“品,众庶也。” 汉书贾谊传服赋云:“品庶每生。”史记伯夷传作“众 庶冯生”。说苑反质篇:‘墨子曰:“夫品庶非有心也 ,以人主为心。”’

〔三〕 方言云:“●,恨也。”● 、□正俗字。○铎按:说文:“
吝,恨惜也。”“●”即“吝”之 后出加旁字。

〔四〕 见史记佞幸传。

〔五〕 昭十九年左传云:“尽心力 以事君。”“其”字旧脱,依下文例补。

〔六〕 桓十八年左传云:“无所归 咎。”

〔七〕 说苑政理篇:‘孔子曰:“ 言人之善者,有所得而无所伤也;言人之恶者,无所得 而有所伤也。”’荀子臣道篇云:“言其所长,不称其 所短。”汉书杨王孙传云:“将以矫世也。”

  且凡士之所以为贤者,且以其言与行也〔一〕。 忠正之言,非徒誉人而已也,必有触焉;孝子之行,非 徒吮痈而已也,必有驳焉〔二〕。然则循行〔三〕论议 之士〔四〕,得不遇于嫉妒之名〔五〕,免于刑戮之咎 者,盖其幸者也〔六〕。比干之所以剖心,箕子之所以 为奴〔七〕,伯宗之以死〔八〕,□宛之以亡〔九〕。

〔一〕 王先生云:‘“且”字衍。 ’

〔二〕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云:“虽 有驳行,必得所利。”诗裳裳者华云:“裳裳者华,或 黄或白。”郑笺:“兴明王之德时有驳而不纯。”“纯 驳”注详实贡篇。”○铎按:汉书谷永传:“解偏驳之 爱。”注:“驳,不周普也。”

〔三〕 汉书陈汤传云:“司隶奏汤 无循行”,宋祁曰:‘“循”疑当作“修”。’此“循 ”亦当为“修”。高帝纪:“二年,令举 民 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行, 读如字。○铎按:汉北海相景君碑阴:“故循行都昌台 邱暹。”金石录云:“案后汉书百官志注,河南尹官属 有循行一百三十人,而晋书职官志,州县吏皆有循行。 今此碑阴载故吏都昌台邱暹而下十九人,皆作脩行。他 汉及晋碑数有之,亦与此碑阴所书同。岂循、脩字画相 近,遂致讹谬邪?”隶续曰:“循、脩二字,隶法只争 一画。书碑者好奇,所以从省借用。”然则汉官有循行 ,无修行,而“行”读去声。

〔四〕 汉书诸葛丰传云:“使论议 士讥臣无补,长获素餐之名。”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光 禄勋属官有大夫掌论议。龚胜传:“御史中丞劾奏胜吏 二千石,常位大夫,皆幸得给事中,与论议。”汉时多 以“
论议”称人,盖功令有其文。平当 传:“公卿荐当论议通明。”师丹传:“丞相方进、御 史大夫孔光举丹论议深博。”萧望之传:“宣帝察望之 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楚元王后向传:“ 元帝诏河东太守堪资质淑茂,道术通明,论议正直,秉 心有常。”傅喜传:‘太后下诏曰:“高武侯喜姿性端 □,论议忠直。”’皆据令文言之。息夫躬传云:“论 议亡所避,众畏其口。”王商传云:“王凤颛权,行多 骄僭,商论议不能平凤。凤知之,亦疏商。”京房传云 :“数以论议为大臣所非。”则此所云“不能免于刑戮 ”者也。

〔五〕 史记邹阳传云:“不能自免 于嫉妒之人。”楚辞九辨云:“
何险巇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 。”或云:此“名”当为“害”。○铎按:“名”字自 可通,不烦改作。

〔六〕 论语云:“免于刑戮。”又 云:“幸而免。”

〔七〕 史记殷本纪。

〔八〕 成十五年左传。○铎按:晋 伯宗好直言,三□谮而杀之。事亦见晋语五。

〔九〕 昭廿七年左传。○铎按:楚 郤宛直而和,国人说之。费无极谮郤宛,宛自杀。事亦 载韩非子内储说下篇。

  夫国不乏于妒男也,犹家不乏于妒女也。近古以 来,自外及内,其争功名妒过己者岂希也〔一〕?予以 惟两贤为宜不相害乎〔二〕?然也,范睢绌〔三〕白起 ,公孙弘抑董仲舒〔四〕,此同朝共君宠禄争故耶〔五 〕?惟殊邦异途利害不干者为可以免乎?然也,孙膑修 能于楚〔六〕,庞涓自魏变色,诱以刖之;韩非明治于 韩,李斯自秦作思,致而杀之〔七〕。嗟士之相妒岂若 此甚乎!此未达于君故受祸邪?惟见知为可以将信乎? 然也,京房数与元帝论难,使制考功而选守;晁错雅为 景帝所知〔八〕;使条汉法而不乱〔九〕。夫二子之于 君也,可谓见知深而宠爱殊矣,然京房冤死而上曾不知 ,晁错既斩而帝乃悔〔一0〕。此材明未足卫身〔一一 〕故及难邪〔一二〕?惟大圣为能无累乎?然也,帝乙 以义故囚〔一三〕,文王以仁故拘〔一四〕。夫体至行 仁义〔一五〕,据南面师尹卿士,且犹不能无难,然则 夫子削迹〔一六〕,叔向缧绁〔一七〕,屈原放沈,贾 谊贬黜〔一八〕,钟离废替〔一九〕,何敞束缚〔二0 〕,王章抵罪〔二一〕,平阿斥逐〔二二〕,盖其轻士 者也〔二三〕。

〔一〕 列女传鲁季敬姜云:“其所 与游者,皆过己者也。”

〔二〕 史记季布传云:‘丁公为项 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 贤岂相厄哉?”’○铎按:此与下“为可以免乎”、“ 为可以将信乎”、“为能无累乎”,四“乎”字皆说文 所谓“语之余”。晏子春秋谏上篇:“吾为夫妇狱讼之 不正乎?则泰士子牛存矣;为社稷宗庙之不享乎?则泰 祝子游存矣;为诸侯宾客莫之应乎?则行人子羽存矣; 为国家之有余不足聘乎?则吾子存矣。”四“
乎”字用例与此同。今虽标问号, 而审辞气者当知其非疑词也。

〔三〕 绌,“诎”之借。

〔四〕 并见史记。程本“白起”作 “白公”。按白公见史记蔡泽传。

〔五〕 “争”字上下有脱字。史记 屈原传云:“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隐四年左传:‘石碏云:“宠禄过也。”’

〔六〕 按史记孙子传云:“膑生阿 、鄄之间。”阿、鄄皆齐邑,见司马穣苴传。汉书艺文 志兵权谋家亦云:“齐孙子”,而吕氏春秋不二篇高诱 注云:“孙膑,楚人,为齐臣。”盖别有所本。

〔七〕 并见史记。“治”诸子品节 作“法”。按非传云:“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 ○铎按:邵本亦从品节作“法”,是也。

〔八〕 史记高祖纪:“雍齿雅不欲 属沛公”,集解:‘服虔曰:“
雅,故也。”苏林曰:“雅,素也 。”’

〔九〕 旧无“条”字,品节有“条 ”无“使”。按“使条”与“使制”对,今补正。汉书 刑法志云:“张汤、赵禹之属条定法令。”循吏传颜师 古注:“凡言条者,一一而疏举之,若木条然。”

〔一0〕并见汉书。

〔一一〕诗烝民云:“既明且哲,以 保其身。”庄十六年左传云:“
君子谓强锄不能卫其足。”淮南子 缪称训云:“世治则以义卫身。”

〔一二〕闵二年左传云:“周公弗从 ,故及于难。”

〔一三〕易干凿度云:“易之帝乙为 成汤,书之帝乙六世王,同名不害以明功。”史记夏本 纪云:“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汤 而囚之夏台。”

〔一四〕淮南子道应训:‘崇侯虎曰 :“周伯昌行仁义而善谋,请图之。”屈商乃拘文王于 羑里。’事详史记周本纪。

〔一五〕按“至”字疑衍。汉书东方 朔传答客难云:“太公体行仁义。”史记三王世家云: “躬亲仁义,体行圣德。”庄子渔父篇云:“
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

〔一六〕庄子盗跖篇云:“削迹于卫 。”

〔一七〕襄廿一年左传。

〔一八〕并见史记。

〔一九〕钟离意也。○铎按:钟离意 ,明帝时为尚书,直言极谏,帝知其诚而不能用,出为 鲁相。详后汉书本传。离骚:“謇朝谇而夕替。”王逸 注:“替,废也。”

〔二0〕并见后汉书。○铎按:敞, 和帝时为尚书,数切谏,言诸窦罪过。窦宪等深怨之, 出为济南太傅。后坐事免官。永元十一年复征。常忿疾 蔡伦,伦深憾之。元兴中,伦奏敞诈病不斋祠庙,抵罪 ,卒于家。详本传。

〔二一〕见汉书。○铎按:章,成帝 时为京兆尹,敢直言。王凤专权,章奏凤不可用,由是 见疑,遂为凤所陷,死狱中。众庶冤之。详本传及元后 传。

〔二二〕平阿侯名仁,王莽诸父。事 详汉书元后传。

〔二三〕疑当作“盖是其轻者也”。 晋书华谭传云:“仲舒抑于孝武,贾谊失于汉文,盖复 是其轻者耳。”用此例。

  诗云:“无罪无辜,谗口敖敖〔一〕。”“彼人 之心,于何不臻〔二〕?”由此观之,妒媚之攻击也〔 三〕,亦诚工矣!贤圣之居世也,亦诚危矣!

〔一〕 十月之交。“敖敖”今诗作 “嚣嚣”,释文引韩诗作“謷謷”。尔雅释训云:“敖 敖,傲也。”与此合。○铎按:诗大雅板:“
听我嚣嚣。”明忠篇亦作“敖敖” 。“嚣”即“敖”之借,“敖”为“傲”之省。释文引 舍人尔雅注:“謷謷,众口毁人之貌。”

〔二〕 菀柳。“不”今诗作“其” 。○陈奂诗毛氏传疏云:‘笺云:“彼人,斥幽王也。 幽王之心,于何所至乎?言其转侧无常,人不知其所届 。”疑笺所据诗“其”作“不”。’○铎按:郑笺诗不 专主毛,作“不”者盖本三家。

〔三〕 “媚”当作“媢”。说文云 :“妒,妇妒夫也。媢,夫妒妇也。”史记五宗世家: “常山宪王王后以妒媢不常侍病。”索隐云:‘“媢” 邹氏本作“媚”。’媚、媢字形相近易误也。黥布传赞 云:“妒媢生患。”颜氏家训书证篇尝辨之。○铎按: 隶书“眉”字或作“●”,与“冒”逼似,故妒媢字多 讹作“媚”。逸周书皇门篇:“
媢夫有迩无远。”今本“媢”作“ 媚”,亦其例也。说见读书杂志。

  故所谓贤难也者,非贤难也,免则难也。彼大圣 群贤,功成名遂〔一〕,或爵侯伯,或位公卿,尹据天 官〔二〕,柬在帝心〔三〕,宿夜侍宴〔四〕,名达而 犹有若此〔五〕,则又况乎畎亩佚民、山谷隐士〔六〕 ,因人乃达,时论乃信者乎〔七〕?此智士所以钳口结 舌〔八〕,括囊共默而已者也〔九〕。

〔一〕 老子文。

〔二〕 汉书李寻传云:“充备天官 。”详忠贵篇注。○俞樾云:‘
“尹”字无义,疑“尸”字之误。 书序:“康王既尸天子,遂诰诸侯。”此用“尸”字, 即本书序文也。明闇篇:“尹其职而策不出于己。”“ 尹”字亦当为“尸”。’

〔三〕 论语。“柬”今作“简”。

〔四〕 管子禁藏篇云:“宿夜不出 。”按“宿”当作“●”。说文云:“●,早敬也。● ,亦古文●,从人、●。宿从此。”诗有駜云:“夙夜 在公,在公载燕。”汉书严助传云:“助侍燕从容。” “宴”与“燕”通。

〔五〕 王先生云:‘“名达”下有 脱字。’继培按:论衡艺增篇:‘诗云:“鹤鸣九皋, 声闻于天。”言鹤鸣九折之泽,声犹闻于天,以喻君子 修德穷僻,名犹达朝廷也。’“名达”亦谓“名达朝廷 ”矣。

〔六〕 汉书梅福传云:“隐士不显 ,佚民不举。”庄子刻意篇云:“此山谷之士。”

〔七〕 “时”义与“时其亡”之“ 时”同。○铎按:时、待古字通。易归妹九四:“迟归 有时”,隐七年谷梁传注引作“迟归有待”,是“时” 即“待”也。

〔八〕 庄子田子方篇云:“口钳而 不欲言。”史记袁盎传,盎说绛侯曰:“君今自闭钳天 下之口”,汉书盎传作“箝”。五行志又云:“臣畏刑 而拑口。”箝、拑与“钳”同。颜师古注并云:“尔也 。”邓析子转辞篇云:“左右结舌。”汉书李寻传云: “智者结舌。”杜周传,杜业上书云:“尚书近臣皆结 舌杜口。”○铎按:笺“盎说绛侯”,当作“盎说丞相 申屠嘉”。周书芮良夫篇云:“贤智箝口。”笺所引皆 非其朔。

〔九〕 易坤六四:“括囊,无咎无 誉。”“共”读为“拱”。汉书鲍宣传云:“以拱默尸 禄为智。”后汉书左雄传云:“方今公卿以下,类多拱 默。”

  且闾阎凡品〔一〕,何独识哉?苟望尘剽声而巳 矣〔二〕。观其论也,非能本闺□之行迹〔三〕,察臧 否之虚实也〔四〕;直以面誉我者为智〔五〕,谄谀己 者为仁〔六〕,处奸利者为行〔七〕,窃禄位者为贤尔 〔八〕。岂复知孝悌之原,忠正之直〔九〕,纲纪之化 ,〔一0〕本途之归哉?此鲍焦所以立枯于道左〔一一 〕,徐衍所以自沈于沧海者也〔一二〕。

〔一〕 说文云:“闾,里门也。阎 ,里中门也。”汉书武帝子戾太子传云:“江充布衣之 人,闾阎之隶臣耳。”

〔二〕 后汉书马融传云:“羌胡百 里望尘,千里听声。”“剽”旧作“僄”。按交际篇云 :“苟剽声以群谀。”今据改。汉书朱博传云:“耳剽 日久”,颜师古注:“剽,劫也,犹言行听也。”

〔三〕 “□”盖“合”之误。尔雅 释宫云:“宫中之门谓之闱,其小者谓之闺。小闺谓之 合。”淮南子主术训云:“责之 以 闺合之礼,奥窔之闲。”史记汲黯传云:“黯多病,卧 闺合内,不出。”汉书司马迁传答任安书云:“身直为 闺合之臣。”循吏文翁传云:“使传教令,出入闺合。 ”颜师古注:“闺合,内中小门也。”闺合行迹,犹云 “门内之行”也。汉书严朱吾邱主父徐严终王贾传赞云 :“察其行迹。”

〔四〕 诗抑云:“未知臧否。”

〔五〕 大戴礼文王官人篇云:“面 誉者不忠。”

〔六〕 孟子云:“与谗谄面谀之人 居。”

〔七〕 汉书张苍传云:“苍任人为 中候,大为奸利。”贡禹传云:“谓居官而致富者为雄 桀,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铎按:今人谓有能为“ 行”,盖古语之遗也。

〔八〕 周礼太宰:“八则治都鄙, 四曰禄位以驭其士。”大戴礼曾子立事篇云:“无益而 厚受禄,窃也。”论语云:“臧文仲其窃位者与?”文 子上仁篇:‘老子曰:“不以德贵,窃位也。”’后汉 书杜诗传云:“久窃禄位。”

〔九〕 “直”疑“真”。○铎按: “直”疑“□”之坏。

〔一0〕诗棫朴云:“纲纪四方。”

〔一一〕说苑杂言篇云:“鲍焦抱木 而立枯。”事见韩诗外传一。○铎按:亦见新序节士篇 。

〔一二〕汉书邹阳传上吴王书云:“ 徐衍负石入海”,服虔曰:“周之末世人也。”

  谚曰:“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一〕。”世之疾 此固久矣哉〔二〕!吾伤世之不察真伪之情也,故设虚 义以喻其心曰:今观宰司之取士也,有似于司原之佃也 〔三〕。昔有司原氏者,燎猎中野〔四〕。鹿斯东奔〔 五〕,司原纵噪之〔六〕。西方之众有逐狶者〔七〕, 闻司原之噪也,竞举音而和之〔八〕。司原闻音之众, 则反辍己之逐而往伏焉,遇夫俗恶之狶〔九〕。司原喜 ,而自以获白瑞珍禽也〔一0〕,尽刍豢单囷仓以养之 〔一一〕。豕俛仰嚘咿〔一二〕,为作容声,司原愈益 珍之。居无何〔一三〕,烈风兴而泽雨作〔一四〕,灌 巨豕而恶〔一五〕涂渝〔一六〕,逐骇惧〔一七〕,真 声出,乃知是家之艾猳尔〔一八〕。此随声逐响之过也 ,众遇之未赴〔一九〕信焉。

〔一〕 风俗通正失篇言淮南王事云 :“后人吠声,遂传行耳。”又怪神篇言李君神事云: “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因盲者得视,远近 翕赫。”晋书傅玄后咸传云:“一犬吠形,群犬吠声。 ”皆本此谚。

〔二〕 论语云:“久矣哉,由之行 诈也!”

〔三〕 襄四年左传虞箴云:“兽臣 司原。”易系辞下传云:“以佃以渔”,释文引马融注 :“取兽曰佃。”

〔四〕 尔雅释天云:“宵田为燎” ,郭注:“即今夜猎载鑪照也。”“燎”与“獠”通。 ○铎按:诗魏风伐檀笺:“宵田曰猎”,即本尔雅,是 “燎”即“猎”也。

〔五〕 诗小弁云:“鹿斯之奔。” ○铎按:斯,语助也。说见经传释词。

〔六〕 御览八百卅二作“从而噪之 ”。郑语云:“王使妇人不帏而噪之”,韦昭注:“噪 ,讙呼。”

〔七〕 方言云:“猪,南楚谓之豨 。”“狶”与“豨”同。

〔八〕 楚辞离骚王逸注:“竞,并 也。”

〔九〕 王先生云:‘“俗恶”当作 “浴垩”。垩,白土也。豕浴于垩则色白,故司原误以 为白瑞。及泽雨灌豕,垩涂渝败,乃复艾豭之本质耳。 ’

〔一0〕御览九百十四引白虎通云: “禽者何?鸟兽之总名,明为人所禽制。”

〔一一〕楚语云:“刍豢几何?”韦 昭注:“草养曰刍,谷养曰豢。”吕氏春秋仲秋纪高诱 注:“圆曰囷,方曰仓。”○铎按:汉书谷永传师古注 :“殚,尽也。音单。”尽、单互文。

〔一二〕后汉书文苑传赵壹赋云:“ 伊优北堂上”,章怀注:“伊优,屈曲佞媚之貌。”“ 嚘咿”与“伊优”同。○铎按:“嚘咿”盖如后世所书 “嚘呦”,鸣声也。

〔一三〕汉书陈平传云:“居无何” ,颜师古注:‘“无何”犹言“
无几时”。’

〔一四〕王先生云:‘“泽”疑“淫 ”。’继培按:说苑辨物篇,越裳氏译曰:“久矣,天 之无烈风淫雨!”○铎按:“泽雨”盖谓山泽猝发之雨 ,非必字讹。

〔一五〕“恶”当作“垩”。

〔一六〕○铎按:尔雅释言:“渝, 变也。”说文:“渝,变污也。”下文“风雨之变”即 承此言。

〔一七〕王先生云:‘“逐”当为“ 豕”。’

〔一八〕定十四年左传云:“盍归我 艾豭?”说文云:“豭,牡豕也。”“猳”与“豭”同 。

〔一九〕“赴”疑“足”。○铎按: 说文:“赴,趋也。”史记伯夷列传:“趋舍有时”,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谓“趋”借为“取”。“
赴信”犹言“取信”耳。

  今世主之于士也,目见贤则不敢用,耳闻贤则恨 不及〔一〕。虽自有知也,犹不能取,必更待群司之所 举〔二〕,则亦惧失麟鹿而获艾猳〔三〕。奈何其不分 者也?未遇〔四〕风雨〔五〕之变者〔六〕故也。俾使 一朝奇政两集〔七〕,则险隘之徒〔八〕,阘茸之质〔 九〕,亦将别矣。

〔一〕 鬼谷子内揵篇云:“日进前 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二〕 汉书韦贤传,韦孟谏诗云: “明明群司。”

〔三〕 说文:“麟,大牝鹿也。”

〔四〕 “遇”旧作“过”,据程本 改。

〔五〕 “雨”字旧脱。

〔六〕 “者”字疑衍。○铎按:涉 上“者”字而衍。

〔七〕 “两”当作“雨”。论衡定 贤篇云:“文墨两集”,误与此同,其自纪篇云:“笔 泷漉而雨集。”“雨集”本孟子。

〔八〕 楚辞离骚云:“惟党人之愉 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九〕 史记贾谊传云:“阘茸尊显 。”

  夫众小朋党而固位〔一〕,谗妒群吠啮贤〔二〕 ,为祸败也岂希〔三〕?三代之以覆,列国之以灭〔四 〕,后人犹不能革〔五〕,此万官所以屡失守〔六〕, 而天命数靡常者也〔七〕。诗云:“国既卒斩,何用不 监〔八〕!”呜呼!时君俗主〔九〕不此察也。

〔一〕 汉书楚元王传刘向封事云: “众小在位,而从邪议,歙歙相是,而背君子。”又云 :“朋党比周,称誉者登进,忤恨者诛伤。”翟方进传 云:“内求人主微指,以固其位。”

〔二〕 楚辞怀沙云:“邑犬群吠兮 ,吠所怪也。诽骏疑杰兮,固庸态也。”晏子春秋问上 云:‘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 售。问之里人其故,里人云:“公之狗猛,人挈器而入 ,且酤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夫 国亦有猛狗,用事者是也。有道术之士,欲干万乘之主 ,而用事者迎而龁之,此亦国之猛狗也。’“龁”韩诗 外传七作“啮”。

〔三〕 晋语云:“祸败无已。”

〔四〕 管子五辅篇云:“暴王之所 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 之尝闻。”

〔五〕 襄十四年左传云:“失则革 之”,杜注:“革,更也。”晏子春秋谏上云:“行不 能革。”

〔六〕 楚语观射父云:“五物之官 ,陪属万,为万官。”又云:“
失其官守。”

〔七〕 诗文王云:“天命靡常。”

〔八〕 节南山。

〔九〕 汉书艺文志论诸子云:“时 君世主,好恶殊方。”吕氏春秋异宝篇云:“其主俗主 也”,高诱注:“俗主,不肖凡君。”
 
 
 

潜夫论笺校正卷二

  明闇第六

  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闇也。君之所 以明者兼听也〔二〕,其〔三〕所以闇者偏信也〔四〕 。是故人君通必兼听〔五〕,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 六〕,则愚日甚矣〔七〕。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 荛〔八〕。”

〔一〕 ○铎按:为国者兼听则明, 偏信则闇,为此文大旨。而援古立论,要在惩秦二世之 所以亡,故推原明之所起,闇之所生而为篇。

〔二〕 管子明法解云:“明主者兼 听独断。”汉书梅福传云:“博览兼听,谋及疏贱,令 深者不隐,远者不塞,所谓辟四门,明四目也。”

〔三〕 “其”字旧脱,据治要补。

〔四〕 荀子不苟篇云:“公生明, 偏生闇。”

〔五〕 “必”疑当作“心”。僖二 年谷梁传云:“宫之奇达心而懦”,新序善谋篇作“通 心”。王先生云:‘“必”疑“聪”,以下“
通四聪”证之。’○铎按:王说近 是。盖“聪”字漫漶,惟存右旁之“心”,又误为“必 ”耳。

〔六〕 赵策:‘冯忌曰:“言而不 称师,是庸说也。”’王先生云:‘“说”疑“谗”, 以下“靖言庸回”证之。’○铎按:“说”字 似 不误。潜叹篇:“反徒信乱臣之说。”“说”即“谗言 ”也。

〔七〕 “愚”旧作“过”,据治要 改。管子君臣上篇云:“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 则圣。”史记袁盎传:‘盎谓申屠嘉曰:“上日闻所不 闻,明所不知,日益圣智。君今自闭钳天下之口,而日 益愚。”’亦圣、愚并举之证。

〔八〕 板。○铎按:荀子大略篇、 说苑尊贤篇并引此诗以证博问博谋。

  夫尧、舜之治,辟四门,明四目,通四聪〔一〕 ,是以天下辐凑而圣无不照〔二〕;故共、鲧之徒弗能 塞也,靖言庸回弗能惑也〔三〕。秦之二世,务隐藏己 〔四〕,而断百僚〔五〕,隔捐〔六〕疏贱〔七〕而信 赵高,是以听塞于贵重之臣〔八〕,明蔽于骄妒之人〔 九〕,故天下溃叛,弗得闻也〔一0〕。皆高所杀〔一 一〕,莫敢言之。周章至戏乃始骇,阎乐进劝乃后悔, 不亦晚矣〔一二〕!故人君〔
一三〕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诬,而远人不得欺也〔 一四〕;慢贱信贵,则朝廷谠言无以至〔一五〕,而洁 士奉身伏罪于野矣〔一六〕。

〔一〕 书尧典。“通”旧作“达” ,据治要改。史记五帝纪述尚书作“通”,汉书王莽传 同。韩诗外传六亦云:“牧者所以开四目,通四聪。” 汉书晁错传云:“近者献其明,远者通厥聪。”亦用尚 书文。

〔二〕 管子九守主明云:“目贵明 ,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 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辐凑并进,则明不塞矣。”“照”旧作“昭”,据治要 改。独断云:“皇者煌也;盛德煌煌,无所不照。”

〔三〕 并见书尧典。“靖”今书作 “静”。汉书王尊传、论衡恢国篇并与此同。○铎按: 吴志陆抗传亦作“靖”,靖、静同声通用。

〔四〕 邓析子无厚篇云:“君者藏 形匿影,群下无私。”

〔五〕 书皋陶谟云:“百僚师师。 ”

〔六〕 “捐”旧作“损”。○俞樾 云:‘“隔”之与“捐”,义亦不伦。疑当作“限”。 思贤篇曰:“限隔九州”,此云“隔限”,彼云“限隔 ”,其义一也。“限”与“损”字形微似,因而致误。 ’

〔七〕 管子明法解云:“疏远鬲闭 而不得闻。”“鬲”即“隔”之省。

〔八〕 韩非子孤愤篇云:“智术能 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

〔九〕 汉书谷永传云:“抑远骄妒 之宠。”

〔一0〕汉书贾捐之传云:“天下溃 畔,祸卒在于二世之末。”贾山传云:“天下已溃,而 莫之告。”

〔一一〕治要作“皆知高杀”,并有 脱误。

〔一二〕“矣”治要作“乎”。事见 史记秦始皇纪。

〔一三〕“故人君”三字旧脱,据治 要补。

〔一四〕管子明法解云:“明主者兼 听独断,多其门户,群臣之道,下得明上,贱得言贵, 故奸人不敢欺。”

〔一五〕“言”字旧空,据程本补。 孟子:“禹闻善言则拜”,赵岐注引尚书曰:“禹拜谠 言。”今书皋陶谟作“昌言”。汉书叙传:“
今日复闻谠言”,颜师古注:“谠 言,善言也。”○铎按:“谠”即“昌”之后出形声字 。

〔一六〕“矣”字旧空,据程本补。 襄廿六年左传云:“义则进,否则奉身而退。”

  夫朝臣所以统理〔一〕,而多比周则法乱〔二〕 ;贤人所〔三〕以奉己,而隐遯伏野则君孤。法乱君孤 〔四〕而能存者,未之尝有也〔五〕。是故明君莅众〔 六〕,务下言以昭外,敬纳卑贱以诱贤也。〔七〕其无 讵言,未必言者之尽可用也,乃惧距无用而让有用也〔 八〕;其无慢贱,未必其人尽贤也,乃惧慢不肖而绝贤 望也。是故圣王表小以厉大〔九〕,赏鄙以招贤,然后 良士集于朝〔一0〕,下情达于君也〔一一〕。故上无 遗失之策〔一二〕,官无乱法之臣。此君民之所利,而 奸佞之所患也。

〔一〕 汉书孔光传策云:“丞相者 ,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统理海内。”薛宣传云: “御史大夫,内承本朝之风化,外佐丞相统理天下。”

〔二〕 旧无“法”字,按文义当有 ,下云“官无乱法之臣”可证。管子任法篇云:“群党 比周以立其私,请谒任举以乱公法。”王先生云:‘“ 多”当是“朋”字之误,下脱“党”字。’○铎按:实 贡篇:“是以举世多党而用私。”“多”亦“朋”字之 误。隶书“朋”字作“●”,故与“多”相乱。

〔三〕 “所”字旧空,据程本。○ 铎按:述古堂景宋写本亦有“所”字。

〔四〕 以上四字旧脱。

〔五〕 管子明法解云:“法废而私 行,则人主孤特而独立,人臣群党而成朋,如此则主弱 而臣强,此之谓乱国。”

〔六〕 易明夷象曰:“君子以莅众 。”

〔七〕 治要“言”上有“之”字, “昭外”下有“也”字,疑衍。“昭”当作“照”。王 先生云:‘“纳”字当在“务”字下,“昭”当作“招 ”,观下“无距言”、“无慢贱”平列可见。’○铎按 :下文又言“赏鄙以招贤”,王说是。

〔八〕 晏子春秋谏下云:“天下者 ,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拒而不受者哉 ?”“距”与“拒”通。新书大政下篇云:“
古圣王君子不素距人。”“乃惧” 以下十字旧脱,据治要补。“让”与“攘”通。曲礼: “左右攘辟”,郑注:“攘,却也。”

〔九〕 “表”旧作“责”,据治要 改。新书大政下篇云:“圣王选举也,以为表也。”

〔一0〕书秦誓云:“番番良士。”

〔一一〕管子明法篇云:“下情求不 上通,谓之塞。”

〔一二〕文子自然篇云:“因循任下 ,责成而不劳,谋无失策,举无过事。”史记主父偃传 云:“谋无遗策。”

  昔张禄一见而穣侯免〔一〕,袁丝进说而周□黜 〔二〕。是以当涂之人〔三〕,恒嫉正直之士〔四〕, 得一介言于君〔五〕以矫其邪也〔六〕,故上〔七〕饰 伪辞以障〔八〕主心〔九〕,下设威权以固士民〔一0 〕。赵高乱政,恐恶闻上,乃豫要二世曰:“屡见群臣 众议政事则黩,黩且示短,不若藏己独断,神且尊严。 天子称朕,固但闻名〔一一〕。”二世于是乃深自幽隐 ,独进赵高。赵高入称好言以说主,出倚诏令以自尊。 天下鱼烂〔一二〕,相帅叛秦。赵高恐惧,归恶于君, 乃使阎乐责而杀〔一三〕,愿一见高不能而死〔一四〕 。

〔一〕 见史记范睢传。○铎按:张 禄,魏辩士范睢所更名。穣侯即魏冉,秦昭王母宣太后 异母弟,相秦。昭王四十一年,听范睢说而逐穣侯。事 亦详秦策三。

〔二〕 见史记袁盎传。“□”与“ 勃”同。

〔三〕 “当涂之人”见韩非子孤愤 篇。孟子:“当路于齐”,赵注云:“得当仕路。”“ 当涂”犹言“当路”。

〔四〕 诗小明云:“正直是与。”

〔五〕 春秋繁露楚庄王篇云:“介 以一言曰:王者必改制。”按“
介”之言“间”也。汉书杜周后钦 传云:“毋使范睢之徒得间其说。”

〔六〕 文选长笛赋李善注引苍颉篇 云:“矫,正也。”

〔七〕 “上”字旧脱。

〔八〕 “障”旧作“彰”。

〔九〕 汉书董仲舒传云:“百官皆 饰空言虚辞。”

〔一0〕秦策:‘范睢曰:“臣闻善 为国者,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

〔一一〕○铎按:“固”亦“但”也 。言但闻名,不使人见也。史记秦始皇纪作“固不闻声 ”。索隐云:‘一作“固闻声”,言天子常居禁中,闻 其声耳,不见其形也。’李斯传记高之言曰:“天子所 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是“固”即“ 但”也。汉书王尊传:“天下皆言王勇,顾但负贵,安 能勇?”“固但”与“顾但”同。参读书杂志王念孙说 。

〔一二〕史记秦始皇纪后班固论云: “何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按“鱼烂”本僖十 九年公羊传。

〔一三〕“杀”下当脱“之”字。

〔一四〕见史记秦始皇纪及李斯传。

  夫田常囚简公〔一〕,踔齿悬泯王〔二〕,二世 亦既闻之矣。然犹复袭其败迹者〔三〕何也?过在于不 纳卿士之箴规〔四〕,不受民氓之谣言〔五〕,自以己 贤于简、湣,而赵高贤〔六〕于二臣也。故国已乱而上 不知,祸既作而下不救〔七〕。此非众共弃君,乃君以 众命系赵高,病自绝于民也〔八〕。

〔一〕 田常即陈恒。事见哀十四年 左传。○铎按:贤难篇:“齐侯之以夺国”,即此事。 亦见史记齐世家、田完世家。

〔二〕 秦策:‘范睢曰:“淖齿管 齐之权,缩闵王之筋,悬之庙梁,宿昔而死。”’事详 齐策。踔、淖,湣、闵古字俱通用。史记田完世家作湣 王。

〔三〕 韩非子南面篇云:“袭乱之 迹。”

〔四〕 周语云:“师箴,近臣尽规 。”

〔五〕 晋语云:“风听胪言于市, 辨祅祥于谣。”后汉书蔡邕传云:“令三公谣言奏事” ,章怀注引汉官仪曰:“三公听采长吏臧否,人所疾苦 ,条奏之,是为举谣言者也。”刘陶传云:“听民庶之 谣吟。”

〔六〕 以上三字旧脱。

〔七〕 “救”旧作“杀”。

〔八〕 书西伯戡黎云:“惟王淫戏 用自绝。”

  后末世之君危何知之哉〔一〕?舜曰:“予违, 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二〕。”故治〔三〕国之 道,劝之使谏,宣之使言〔四〕,然后君明察而治情通 矣。

〔一〕 文有脱误。○铎按:此句与 贤难篇“且闾阎凡品何独识哉?”同为更端以起下之辞 ,疑当作“后末世之君何危之知哉?”言末世之君何知 拒谏之危也。传写误倒,遂不可读。

〔二〕 书皋陶谟。

〔三〕 “治”字旧脱,据治要补。

〔四〕 周语:‘邵公曰:“为民者 宣之使言。”’

  且凡骄臣之好隐贤也〔一〕,既患其正义以绳己 矣〔二〕,又耻居上位而明不及下,尹其职而策不出于 己〔三〕。是以□宛得众而子常杀之〔四〕,屈原得君 而椒、兰构谗〔五〕,耿寿建常平而严延妒其谋〔六〕 ,陈汤杀郅支而匡衡挍其功〔七〕。

〔一〕 汉书谷永传云:“骄臣悍妾 。”孟子云:“进不隐贤。”○铎按:此“隐贤”谓隐 蔽贤人。

〔二〕 史记商君传云:“日绳秦之 贵公子。”

〔三〕 治要载崔实政论云:“其达 者或矜名嫉能,耻善策不从己出,则舞笔奋辞以破其义 ,寡不胜众,遂见屏弃。”○俞樾谓“尹”当为“尸” ,详贤难篇“尹据天官”注。○铎按:下篇云:“群僚 师尹,咸有典司,各居其职。”疑此“尹”字当作“居 ”。

〔四〕 昭廿七年左传。○铎按:已 见贤难篇。

〔五〕 “构”旧作“挺”,据治要 改。新序节士篇云:“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大夫, 有博通之知,清洁之行,怀王用之。秦欲吞灭诸侯,并 兼天下,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党。秦国患之,乃使 张仪之楚,货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属,上及令尹子 兰、司马子椒,内赂夫人郑袖,共谮屈原。屈原遂放于 外,乃作离骚。”汉书扬雄传反离骚云:“灵修既信椒 、兰之唼佞兮!”苏林曰:“椒、兰,令尹子椒、子兰 也。”按史记屈原传不载子椒。

〔六〕 见汉书酷吏严延年传。○铎 按:耿寿昌、严延年各节一字。

〔七〕 见汉书陈汤传。“挍”旧作 “救”,据治要改。○俞樾云:‘“救”字无义。汪改 作“挍”,义亦迂曲。疑本是“佼”字。淮南览冥训: “凤凰之翔至德也,雷霆不作,风雨不兴,川谷不澹, 草木不摇,而燕雀佼之,以为不能与之争于宇宙之间。 ”“佼”盖轻慢之意。上文云:“赤螭、青虬之游冀州 也,蛇□轻之,以为不能与之争于江海之中。”一云“ 轻之”,一云“佼之”,是“佼”与“轻”同。“佼其 功”即“轻其功”也。“挍”乃“佼”之误,“救”又 “挍”之误耳。’○铎按:救、挍并当读为“挠”。挠 ,屈也。挠其功,谓屈辞以减其功耳。汤传云:“匡衡 以汤擅兴师矫制,如复加爵土,则后奉使者争欲乘危, 徼幸生事于蛮夷。为国招难,渐不可开。”明非“轻其 功”之谓。挠、挍古音同部,与“救”音亦相近。盖求 诸声则得,求之形则远矣。

  由此观之,处位卑贱而欲效善于君,则必先与宠 人为雠矣〔一〕。乘旧宠沮之于内〔二〕,而己接贱〔 三〕欲自信于外,此〔四〕思善之君,愿忠之士,所以 虽并生一世,忧心相皦,而终不得遇者也。〔五〕

〔一〕 “矣”字据治要补。韩非子 八说篇云:“治国是非不以术断,而决于宠人,则臣下 轻君而重于宠人矣。”

〔二〕 “乘”旧作“恃”,据治要 改。按“乘”犹“恃”也。考绩篇云:“富者乘其才力 。”

〔三〕 旧无“而己”二字,据治要 补。按“接”当作“疏”,“疏”误为“迹”,又转误 为“接”也。韩非子孤愤篇云:“处势卑贱,无党孤特 。夫以疏贱与近爱信争,其数不胜也。”此文本之。汉 书赵充国传:“疏捕山间虏”,颜师古注:‘“疏”字 本作“迹”,言寻迹而捕之。’亦疏、迹相误之证。

〔四〕 “此”字据治要补。

〔五〕 “皦”疑“噭”。礼记曲礼 郑注:“噭,号呼之声也。”王先生云:“皦,明白之 貌。”○铎按:汪说近是。
 
 
 

  考绩〔一〕第七

  凡南面之大务,莫急于知贤〔二〕;知贤之近途, 莫急于考功。功诚考则治乱暴而明〔三〕,善恶信则直 〔四〕贤不得见障蔽〔五〕,而佞巧不得窜其奸矣〔六 〕。

〔一〕 ○铎按:虞书曰:“三载考 绩,三考黜陟幽明。”白虎通考黜篇云:“所以三岁一 考绩何?三年有成,故于是赏有功,黜不肖。”东汉政 俗陵夷,黜陟不当,故节信探其本意而申论之。

〔二〕 汉书谷永传云:“王事之纲 纪,南面之急务。”

〔三〕 谷永传云:“治天下者,尊 贤考功则治,简贤违功则乱。”○铎按:广雅释诂四: “襮,表也。”暴、襮声近而义同。

〔四〕 “直”疑“真”。

〔五〕 汉书李寻传云:“忠直进, 不蔽障。”

〔六〕 吕氏春秋审分览云:“谄谀 诐贼巧佞之人,无所窜其奸。”高诱注:‘“窜”犹“ 容”也。’○铎按:字林:“窜,逃也。”此谓佞巧之 人不得逃其奸耳。

  夫剑不试则利钝闇,弓不试则劲挠诬,鹰不试则 巧拙惑,马不试则良驽疑〔一〕。此四者之有相纷也, 由不考试故得然也。今群臣之不试也,其祸非直止于诬 、闇、疑、惑而已,又必致于怠慢之节焉。〔二〕设如 家人有五子十孙,父母不察精□,则勤力者懈弛,而惰 慢者遂非也〔三〕,耗业破家之道也〔四〕。父子兄弟 ,一门之计,犹有若此,则又况乎群臣总猥治公事者哉 〔五〕?传曰:“善恶无彰,何以沮劝〔六〕?”是故 大人不考功〔七〕,则子孙惰而家破穷;官长不考功〔 八〕,则吏怠傲而奸宄兴〔九〕;帝王不考功,则直〔 一0〕贤抑而□伪胜〔一一〕。故书曰:“三载考绩, 黜陟幽明〔一二〕。”盖所以昭贤愚而劝能否也。

〔一〕 韩非子显学篇云:“授车就 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艺文类聚五十七引 班固拟连珠云:“臣闻马伏皂而不用,则驽与良而为群 ;士齐僚而不职,则贤与愚而不分。”○铎按:显学篇 上文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 此文并本之。吕氏春秋知度篇:“义则终为天下挠”, 高注:“挠,弱也。”利钝、劲挠、巧拙、良驽并两字 对举。

〔二〕 荀子君道篇:“百吏官人无 怠慢之事。”汉书薛宣传册免宣云:“有司法君领职解 嫚,开谩欺之路。”

〔三〕 汉书疏广传:‘广云:“顾 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与凡人齐 。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堕耳。”’贾山 传云:“臣恐朝廷之解弛,百官之堕于事也。诸侯闻之 ,又必怠于政矣”,颜师古注: ‘ “解”读为“懈”。’佞幸董贤传哀帝策免丁明云:“ 将军遂非不改。”按“也”字疑当作“此”,属下句读 。

〔四〕 旧无“破”字,不成句。按 下云:“子孙惰而家破穷”,今据补。汉书严助传云: “破家散业。”

〔五〕 礼记月令云:“寒气总至” ,郑注:‘“总”犹“猥卒”。’按“总猥”犹离骚言 “总总”也。诗瞻卬云:“妇无公事。”

〔六〕 襄廿七年左传。“善恶”作 “赏罚”,“彰”作“章”。○铎按:孔疏云:“罚有 罪所以止人为恶,赏有功所以劝人为善。”此盖以义易 其文,非左氏之旧。

〔七〕 史记刺客传云:‘严仲子奉 黄金百镒,前为聂政母寿,曰:“将为大人粗□之费。 ”’正义引韦昭云:‘古者名男子为丈夫,尊父妪为大 人。汉书宣元六王传:“王遇大人益解,为大人乞骸去 。”大人,宪王外祖母。古诗:“三日断五匹,大人故 言迟”是也。’继培按:后汉书党锢传:‘范滂白母曰 :“惟大人割不忍之恩。”’亦称母为大人。然此本为 父母通称,说苑建本篇:‘曾皙击曾子仆地,有顷苏, 进曰:“曩者参得罪于大人。”’史记高祖纪:‘奉玉 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 业。”’越世家:‘陶朱公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 ,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汉书疏广传: ‘兄子受曰:“从大人议。”即日父子俱移病。’后汉 书马援传:‘援尝有疾,梁松来候之,独拜床下。援不 答。松去后,诸子问曰:“梁伯孙帝婿,贵重朝廷,公 卿以下,莫不惮之,大人奈何独不为礼?”’冯绲传: ‘父焕为幽州刺史,怨者诈作玺书谴责焕,赐以欧刀。 焕欲自杀,绲止焕曰:“大人在州,志欲去恶,实无他 故,必是凶人妄诈。”’朱晖传云:‘张堪卒,晖闻其 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晖少子颉怪而问曰 :“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 ’崔骃后实传:‘实从兄烈问其子钧曰:“吾居三公, 于议者何如?”钧曰:“大人少有英称,历位卿守,论 者不谓不当为三公。”’傅燮传:‘子干进谏曰:“国 家昏乱,遂令大人不容于朝。”’皇甫嵩传:‘从子郦 说嵩曰:“能安危定倾者,惟大人与董卓耳。”’列女 传:‘鲍宣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 执巾栉。”’是皆以“大人”称其父及父之 兄 弟,非独父妪也。○铎按:古者大人之称,施于父母伯 叔,说亦见陔余丛考卷三十七。

〔八〕 汉书武帝纪元朔元年诏曰: “二千石官长纪纲人伦”,颜师古注:“谓郡之守尉, 县之令长。”

〔九〕 孟子云:“般乐怠傲。”书 尧典云:“寇贼奸宄。”释名释言语云:“奸,奸也, 言奸正法也。宄,佹也,佹易常正也。”

〔一0〕“直”疑“真”。

〔一一〕空格程本作“诈”。汉书景 帝纪后二年诏曰:“或诈伪为吏”,臣瓒曰:“律所谓 矫枉以为吏者也。”

〔一二〕尧典。○铎按:此以“幽明 ”属上读,与尚书大传、汉书谷永传同,今文说也。

  圣王之建百官也,皆以承天治地,牧养万民者也 〔一〕。是故有号者必称于〔二〕典〔三〕,名理者必 效于实〔四〕,则官无废职,位无非人〔五〕。夫守相 令长,效在治民〔六〕;州牧刺史,在宪聪明〔七〕; 九卿分职,以佐三公〔八〕;三公总统,典和阴阳〔九 〕:皆当考治以效实为王休者也〔一0〕。侍中、大夫 、博士、议郎,〔一一〕以言语为职,谏诤为官〔一二 〕,及选茂才〔一三〕、孝廉〔一四〕、贤良方正〔一 五〕、惇朴〔一六〕、有道〔一七〕、明经〔一八〕、 宽博〔一九〕、武猛〔二0〕、治剧〔二一〕,此皆名 自命而号自定〔二二〕,群臣所当尽情竭虑称君诏也。

〔一〕 “牧”旧作“物”。按“牧 养”本管子问篇。形势解云:“
主牧万民。”汉书宣帝纪本始元年 诏:“郡国二千石,谨牧养民而风德化。”

〔二〕 “于”字旧脱。

〔三〕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云:“ 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 ,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号为大夫者,宜厚其忠信 ,敦其礼义,使善大于匹夫之义足以化也。士者,事也 。民者,暝也。士不及化,可使守事从上而已。五号自 赞,各有分;分中委曲,曲有名;名众于号,号其大全 。名也者,名其别离分 散也。” 按“典名”二字疑倒。

〔四〕 六韬举贤篇:‘文王曰:“ 举贤奈何?”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 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 贤之道也。”’

〔五〕 汉书成帝纪鸿嘉二年诏曰: “古之选贤,傅纳以言,明试以功,故官无废事,下无 逸民。”翼奉传云:“有司各敬其事,在位莫非其人。 ”

〔六〕 续汉书百官志云:“每郡置 太守,每县邑道大者置令,其次置长。侯国令长为相。 ”注云:“皆掌治民。”

〔七〕 百官志云:“每州刺史一人 。”注:“武帝初置刺史,成帝更为牧,建武十八年复 为刺史。”汉书朱博传云:‘何武为大司空,与丞相方 进共奏言:“古选诸侯贤者以为州伯,书曰:咨十有二 牧,所以广聪明烛幽隐也。今部刺史居牧伯之位,秉一 州之统,选第大吏,所荐位高至九卿,所恶立退,任重 职大。”’按“宪”疑“悉”之误。于定国传云:“永 执纲纪,务悉聪明。”王嘉传云:“公卿股肱,莫能悉 心务聪明。”颜师古注:“悉,尽也。务聪明者,广视 听也。”

〔八〕 百官志:“太常、光禄勋、 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皆 卿一人。太尉、司徒、司空,皆公一人。”说苑臣术篇 云:“九卿者,所以参三公也。”

〔九〕 汉书丙吉传云:“三公典调 和阴阳。”陈平传云:“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 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 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一0〕诗江汉云:“对扬王休。” ○俞樾云:‘此言自守相令长至三公,皆当考绩以效实 而进退之,贤则任用,不贤则罢斥。“王休”二字借用 五行王相休囚之说,亦因上文言“三公典和阴阳”,故 即从阴阳五行为说也。淮南子地形篇:“木壮,水老, 水生,金囚,土死。”无“王休”之文。太玄玄数篇: “五行用事者王,王所生相,故王废。 胜 王囚王,所胜死。”其文有“王”无“休”。然论衡难 岁篇云:“立春,艮王,震相,巽胎,离没,坤死,兑 囚,干废,坎休。”则东汉时固已有此说。自王而相, 而胎,而死,而囚,而废,而休,故此文即用“王休” 二字以寓进贤退不肖之意。汪笺引诗“王休”释之,未 得其义。相列篇:“五色之见,王废有时。”彼云“王 废”,此云“王休”,其义一也。’

〔一一〕侍中属少府,博士属太常, 大夫、议郎属光禄勋。

〔一二〕汉书鲍宣传云:“官以谏争 为职,不敢不竭愚。”

〔一三〕汉旧仪云:“刺史举民有茂 才者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取明经一科,明律令一科, 能治剧一科。”按“茂才”本称“秀才”,后汉避光武 帝讳改之。

〔一四〕汉书武帝纪:“元光元年, 初令郡国举孝廉。”

〔一五〕文帝纪二年诏:“举贤良方 正能直言极谏者”,为此科之始。

〔一六〕下作“敦厚”。后汉书左周 黄列传论二科并列,以为中兴后所增。按汉书元帝纪: “永光元年,诏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岁以此科 第郎、从官。”后汉书吴佑传注引汉官仪称“光禄四行 ,敦厚、质朴、逊让、节俭”是也。成帝纪永始三年又 云:“举惇朴逊让有行义者。”平帝纪元始元年:“举 敦厚能直言者。”后汉书独行谯玄传亦作“敦朴”,则 敦朴、敦厚非有二事,且亦不始于东京矣。○铎按:惇 、敦同音,朴、厚同义,亦知为一事二名也。

〔一七〕后汉书安帝纪:“建光元年 ,令举有道之士。”按“永初元年,诏举贤良方正有道 术之士,明政术,达古今,能直言极谏者。”“五年, 诏举贤良方正有道术,达于政化,能直言极谏之士。” “有道”即“有道术者”。

〔一八〕见上。

〔一九〕后汉书章帝纪:“建初元年 ,初举孝廉、郎中宽博有谋,任典城者,以补长、相。 ”

〔二0〕后汉书安帝纪:“建光元年 ,诏举武猛堪将帅者。”按汉书武帝纪:“元延元年, 诏北边二十二郡举勇猛知兵法者。”即“武猛”也。

〔二一〕见上。

〔二二〕史记晋世家:‘师服曰“名 ,自命也;物,自定也”。’春秋繁露有深察名号篇。

  今则不然,令长守相不思立功〔一〕,贪残专恣 〔二〕,不奉法令,侵冤小民〔三〕。州司不治,令远 诣阙上书讼诉〔四〕。尚书不以责三公〔五〕,三公不 以让州郡〔六〕,州郡不以讨县邑〔七〕,是以凶恶狡 猾〔八〕易相冤也。侍中、博士谏议之官,或处位历年 ,终无进贤嫉恶拾遗补阙之语〔九〕,而贬黜之忧〔一 0〕。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才〔一一〕,以桀逆 应至孝〔一二〕,以贪饕应廉吏〔一三〕,以狡猾应方 正,以谀谄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一四〕,以空虚应 有道〔一五〕,以嚚闇应明经〔一六〕,以残酷应宽博 ,以怯弱应武猛,以愚顽应治剧,名实不相副〔一七〕 ,求贡不相称。〔一八〕富者乘其材力〔一九〕,贵者 阻其势要〔二0〕,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二一〕 。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二二〕 。

〔一〕 汉书郊祀志:‘太誓曰:“ 正稽古立功立事,可以永年,丕天之大律。”’

〔二〕 汉书鲍宣传云:“公卿守相 ,贪残成化。”楚元王传刘向云:“尹氏世卿而专恣。 ”又云:“二世委任赵高,专权自恣。”

〔三〕 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引 汉官典职仪云:“刺史以六条问事”,其二条云:“二 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 公 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王莽传云: “州牧数存问,勿令有侵冤。”

〔四〕 汉书于定国传云:“民多冤 结,州郡不理,连上书者交于阙廷。”后汉书质帝纪本 初元年诏云:“顷者,州郡轻慢宪防,竞逞残暴,造设 科条,陷入无罪,至令守阙诉讼,前后不绝。”

〔五〕 百官志尚书属少府。后汉书 虞诩传:‘诩谓诸尚书曰:“小人有怨,不远千里,断 发刻肌,诣阙告诉,而不为理,岂臣下之义?”’

〔六〕 说文云:“让,相责让。”

〔七〕 说文云:“讨,治也。”

〔八〕 昭廿六年左传云:“无助狡 猾。”按汉时劾奏有云“狡猾”者,盖律令文也。汉书 陈汤传:“弘农太守张匡坐臧百万以上,狡猾不道。” 翟方进传:“劾红阳侯立怀奸邪,乱朝政,欲倾误要主 上,狡猾不道。”韩延寿传:“公卿皆以延寿前既无状 ,后复诬愬典法大臣,欲以解罪,狡猾不道。”王尊传 :“五官掾张辅系狱,数日死,尽得其狡猾不道,百万 奸臧。”孙宝传:“劾奏立、尚怀奸罔上,狡猾不道。 ”宣帝子淮阳宪王传:“房漏泄省中语,博兄弟诖误诸 侯王,诽谤政治,狡猾不道。”皆其事也。

〔九〕 艺文类聚四十八引应劭汉官 云:“侍中便繁左右,与帝升降,卒思近对,拾遗补阙 ,百僚之中,莫密于兹。”汉书司马迁传云:“不能拾 遗补阙。”

〔一0〕汉书韦贤后玄成传云:“自 伤贬黜父爵。”诗蓼莪郑笺:‘
“之”犹“是”也。’○铎按:论 语为政篇:“父母唯其疾之忧”,句法同。

〔一一〕论衡命禄篇云:“顽鲁而典 城。”

〔一二〕后汉书安帝纪:“永初五年 ,诏举至孝与众卓异者。”桓帝纪延熹二年诏曰:“桀 逆枭夷。”孔融传云:“刘表桀 逆 放恣。”按说文云:“杰,傲也。●,不顺也。”“桀 逆”即“杰●”假借字。

〔一三〕说文云:“饕,贪也。”文 子上义篇云:“贪饕多欲之人,残贼天下。”○铎按: 贾子道术篇:“反廉为贪。”

〔一四〕汉书酷吏尹赏传云:“轻薄 少年。”

〔一五〕论衡量知篇云:“空虚无德 。”后汉书第五伦传云:“以空虚之质,当辅弼之任。 ”

〔一六〕“闇”当作“喑”。晋语: ‘胥臣曰:“嚚喑不可使言。”’韦昭注:“口不道忠 信之言为嚚。喑,不能言者。”○铎按:淮南子泰族训 “既喑且聋”,文子符言篇“喑”作“闇”,古字通用 ,不烦改作。

〔一七〕汉书王莽传云:“名实不副 。”

〔一八〕抱朴子审举篇云:‘灵、献 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 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观节信所言,则非独灵、献 时为然矣。

〔一九〕“材”当作“财”。汉书货 殖传序云:“以财力相君。”

〔二0〕吕氏春秋诚廉篇高诱注:“ 阻,依也。”○铎按:阻、乘皆“恃”也。隐四年左传 :“夫州吁阻兵而安忍。”文选西征赋注引杜注云:“ 阻,恃也。”“乘”字已见上篇。

〔二一〕汉书贡禹传云:‘俗皆曰: “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 。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故黥劓而髡钳者,犹复 攘臂为政于世,行虽犬彘,家富埶足,目指气使,是为 贤耳。’

〔二二〕王侍郎云:‘“官听”疑是 “官职”。’继培按:作“职”是也。上云:“官无废 职,位无非人”,此承其文言之。汉书景帝纪后二年诏 曰:“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职。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 闻,请其罪。”于定国传云:“二千石选举不实,是以 在位多不任职。”又云:“勉察郡国守相群牧非其人者 。”后汉书和帝纪永元五年诏曰:“在位不以选举为忧 ,督察不以发觉为负,非独州郡也。是以庶官多非其人 ,下民被奸邪之伤。”史记夏本纪云:“非 其 人居其官,是谓乱天事。”

  古者诸侯贡士,一适谓之好德,载适谓之尚贤, 三适谓之有功,则加之赏。其不贡士也,一则黜爵,载 则黜地,三黜则爵土俱毕。附下罔上者死,附上罔下者 〔一〕刑,与闻国政而无益于民者斥,在上位而不能进 贤者逐〔二〕。其受事而重选举,审名实而取〔三〕赏 罚也如此。故能别贤愚而获多士〔四〕,成教化而安民 氓〔五〕。三代〔六〕于世,皆致太平。圣汉践祚〔七 〕,载祀四八,而犹未者〔八〕,教不假〔九〕而功不 考,赏罚稽而赦赎数也。谚曰:“曲木恶直绳,重罚恶 明证〔一0〕。”此群臣所以乐总猥而恶考功也。

〔一〕 以上六字旧脱。

〔二〕 “古者诸侯”以下本武帝元 朔元年有司奏议,见汉书本纪,事详尚书大传。“附下 罔上”四语,说苑臣术篇以为泰誓文,“斥”作“退” 。○铎按:此尚书大传说泰誓之文,说苑题泰誓者,语 有省略耳。后汉书左周黄传论:“古者诸侯岁贡士,进 贤受土赏,非贤贬爵土。”亦本大传。

〔三〕 “取”疑“严”。

〔四〕 诗文王云:“济济多士。”

〔五〕 汉书董仲舒传云:“古者修 教训之官,务以德善化民。今世废而不修,民以故弃行 谊而死财利。”

〔六〕 “代”旧作“有”。

〔七〕 “祚”当作“阼”。大戴礼 有武王践阼篇。○铎按:曹腾碑:“践胙之初。”胙、 祚同字,是祚、阼亦可通用。

〔八〕 “未者”旧作“者末”。按 新书数宁篇云:“然又未也者”,语与此同。

〔九〕 “假”当作“修”。○铎按 :假,至也。亦可通。

〔一0〕盐铁论盐铁针石篇云:‘语 曰:“五盗执一良人,枉木恶直绳。”’申韩篇云:“ 曲木恶直绳,奸邪恶正法。”韩非子有度篇云:“绳直 而枉木斫。”

  夫圣人为天口,贤人为圣译〔一〕。是故圣人之 言,天之心也。贤者之所说,圣人之意也。先师京君〔 二〕,科察考功〔三〕,以遗贤俊〔四〕,太平之基, 必自此始〔五〕,无为之化,必自此来也。〔六〕

〔一〕 “译”疑当作“铎”。法言 学行篇云:“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驾说者也,不 在兹儒乎!如将复驾其所说,则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 。”金口木舌,铎也。论语云:“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皇疏云:“铎用铜铁为之。若行武教,则用铜铁为舌 。若行文教,则用木舌,谓之木铎。”○俞樾云:‘说 文:“译,传译四夷之言者。”天无言而圣人代之言, 故曰“为天口”。圣人之言,人不易晓,而贤者为通其 指趣,故曰“为圣译”。“译”字不误。’○铎按:下 文“
贤者之所说,圣人之意也”,正释 “圣译”二字,则“译”为“传译”明矣。

〔二〕 汉书楚元王传刘歆移书太常 博士云:“至孝武皇帝,然后邹、鲁、梁、赵颇有诗、 礼、春秋先师。”颜师古注:“前学之师也。”眭孟传 称“先师董仲舒”,此其例也。

〔三〕 汉书京房传云:“房奏考功 课吏法”,晋灼曰:“令丞尉治一县,崇教化亡犯法者 辄迁。有盗贼满三日不觉者,则尉事也。令觉之,自除 ,二尉负其罪。率相准如此法。”

〔四〕 汉书元帝纪初元元年诏曰: “延登贤俊。”

〔五〕 毛诗南山有台序云:“得贤 ,则能为邦家立太平之基矣。”

〔六〕 诗卷阿郑笺云:‘孔子曰: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恭己正南面而已。”言任贤 故逸也。’○铎按:“化”疑本 作 “治”,唐人避高宗李治讳改,爱日篇:“治国之日舒 以长”,本传作“化国”,是其例。基、始、治、来韵 。

  是故世主不循考功而思太平,此犹欲舍规矩而为 方圆〔一〕,无舟楫而欲济大水〔二〕,虽或云纵〔三 〕,然不知循其虑度之易且速也〔四〕。群僚师尹,咸 有典司〔五〕,各居其职,以责其效;百郡千县,各因 其前,以谋其后;辞言应对,各缘其文,以□〔六〕其 实,则奉职不解〔七〕,而陈言者不得诬矣〔八〕。书 云:“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谁能不让?谁 能不敬应〔九〕?”此尧、舜所以养黎民而致时雍也〔 一0〕。

〔一〕 “欲”字当在“为”上。管 子法法篇云:“倍法而治,是废规矩而正方圆也。”韩 非子奸劫弑臣篇云:“若无规矩而欲为方圆也,必不几 矣。”

〔二〕 管子七法篇云:“不明于计 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楫而欲经于水险也。”商子弱民 篇云:“济大川而无船楫。”

〔三〕 “纵”疑“从”。○铎按: 纵、从古字通。小尔雅广言云:“从,遂也。”

〔四〕 “知”当作“如”。文选王 褒四子讲德论云:“膺腾撇波而济水,不如乘舟之逸也 ;冲蒙涉田而能致远,未若遵涂之疾也。”此意与彼同 。

〔五〕 文选班固西都赋云:“各有 典司。”

〔六〕 空格程本作“覈”。

〔七〕 解,读为“懈”。

〔八〕 韩非子主道篇云:“群臣陈 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以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 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明君之道, 臣不陈言而不当。”备内篇云:“偶三五之验,以责陈 言之实,执后以应前,按法以 治 众,众端以参观。”

〔九〕 书皋陶谟。今书“赋”作“ 敷”,“试”作“庶”。僖廿七年左传赵衰引夏书与此 同。“能”今并作“敢”,无下“谁”字。○铎按:今 书作“敷纳以言,明庶以功”,乃梅赜改本,说详刘文 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一0〕书尧典。○铎按:书云:“ 黎民于变时雍。”汉书成帝纪阳朔元年诏引“变”作“ 蕃”。应劭曰:“黎,众也。时,是也。雍,和也。言 众民于是变化,用是大和也。”洪亮吉尚书今古文注疏 云:‘潜夫论以“养”释“蕃”,云“致时雍”,疑又 以“时”为“时代”之“时”。’
 
 
 

  思贤〔一〕第八

  国之所以存者治也,其所以亡者乱也。人君莫不好 治而恶乱,乐存而畏亡。然尝观上记〔二〕,近古以来 ,亡代有三,秽国不数〔三〕,夫何故哉〔四〕?察其 败,皆由君常好其所乱,而恶其所治;憎其所以存,而 爱其所以亡〔五〕。是故〔六〕虽相去百世,县年一纪 〔七〕,限隔九州〔八〕,殊俗千里〔九〕,然其亡征 败迹〔一0〕,若重规袭矩〔一一〕,稽节合符〔一二 〕。故曰:虽有尧、舜之美,必考于周颂〔一三〕;虽 有桀、纣之恶,必讥于版、荡〔一四〕。殷鉴不远,在 夏后之世〔一五〕。

〔一〕 ○铎按:春秋以降,迄于汉 世,分封同姓,不量能而授官,故亡国败家相续,此望 治者所以思得贤材共相举救者也。故以“思贤”命篇。

〔二〕 吕氏春秋务本篇云:“尝试 观上古记”:高诱注:“上古记,上世古书也。”

〔三〕 “秽”当作“灭”。贤难篇 云:“三代之以覆,列国之以灭。”灭、秽字形相近。 汉书食货志:“彭吴穿秽貊、朝鲜”,史记平准书作“ 彭吴贾灭朝鲜”,误正类此。吕氏春秋安死篇云:“亡 国不可胜数”,高诱注:“不可胜数,亡国多也。”○ 铎按:此“数”字读去声。“不数”即“无数”,与“ 有三”对。史记张释之冯唐传赞:“不偏不党,不党不 偏”,即书洪范“无偏无党,无党无偏”。襄三年左传 引商书:“无偏无党”,新序杂事一作“不偏不党”。 周语上:“是以事行而不悖”,潜叹篇作“事行而无败 ”。是“不”与“
无”同也。此书无、不多互用,汪 偶未照耳。

〔四〕 “故”字旧脱,据治要补。

〔五〕 治要“以”作“与”,“乱 ”、“治”上并有“以”字。“
恶”旧作“忘”,据治要改。汉书 董仲舒传云:“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而政乱国 危者甚众,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 以仆灭也。”

〔六〕 “故”字据治要补。

〔七〕 续汉书律历志刘昭注引乐协 图征云:“天元以甲子朔旦冬至,日月起于牵牛之初, 右行二十八宿,以考王者终始。或尽一其历数,或不能 尽一,以四千五百六十为纪,甲寅穷。”宋均注:‘“ 纪”即“元”也。四千五百六十者,五行相代一终之大 数也。王者即位,或过其统,或不尽其数,故一共以四 千五百六十为甲寅之终也。王者起必易元,故不复沿前 而终言之也。’

〔八〕 新语道基篇云:“九州绝隔 。”

〔九〕 晏子春秋问上云:“古者百 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

〔一0〕韩非子有亡征篇。○铎按: “败迹”已见明闇篇。

〔一一〕尔雅释山郭璞注:‘“袭” 亦“重”。’○铎按:袭、叠古音同部,今习用“叠” 字。

〔一二〕孟子云:“若合符节。”礼 记儒行郑注:‘“稽”犹“合”也。’

〔一三〕荀子非相篇云:“欲知上世 ,则审周道。”淮南子精神训高诱注:“考,观也。” ○铎按:旧说周颂为周室成功致太平之诗,故曰“必考 于周颂”。

〔一四〕并诗大雅。“版”今作“板 ”,尔雅释训作“版”。礼记玉藻郑注:‘“几”犹“ 察”也。”“讥”与“几”同。○铎按:管子小匡篇: “关市几而不正”,即孟子公孙丑上篇“关讥而不征” ,是“讥”与“几”同也。

〔一五〕诗荡。

  夫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行者,不 可存也〔一〕。岂虚言哉〔二〕!何以知人之〔三〕且 病也?以其不嗜食也。何以知国之将乱也?以其不嗜贤 也〔四〕。是故病家之厨〔五〕,非无嘉馔也,乃其人 弗之能食,故遂于死也。乱国之官,非无贤人也,其君 弗之能任,故遂于亡也〔六〕。夫生□□梁〔七〕,旨 酒甘醪,所以养生也〔八〕,而病人恶之,以为不若菽 麦糠糟欲清者〔九〕,此其将死之候也。尊贤任能,信 忠纳谏,所以为安也,而闇君恶之,以为不若奸佞阘茸 谗谀之〔一0〕言者〔一一〕,此其将亡之征也〔一二 〕。老子曰:“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易称“其亡其 亡,系于苞桑。〔一三〕”是故养寿之士,先病服药; 养世之君,先乱任贤,是以身常安而国永永也〔一四〕 。

〔一〕 韩非子孤愤篇文。○铎按: 淮南子说山训:“与死者同病,难为良医;与亡国同道 ,难与为谋。”亦此义。

〔二〕 老子云:“古之所谓曲则全 者,岂虚言哉!”

〔三〕 “之”字旧脱。

〔四〕 文子微明篇云:“人之将疾 也,必先不甘鱼肉之味;国之将亡也,必先恶忠臣之语 。”○铎按:且、将一声之 转, 故互其文。

〔五〕 说文云:“厨,庖屋也。”

〔六〕 两“于”字治要无。按定四 年左传云:“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荀子正论篇云 :“国虽不安,不至于废易遂亡谓之君。”说苑建本篇 云:“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齐策:‘苏 秦曰:“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三,再战比 胜,此用兵之上节也。然而国遂亡。”’皆“遂亡”连 文之证。○铎按:笺所引诸书“
遂”字,或为语词,或与“坠”同 ,而皆不足以说此。“于”犹“以”也。韩非子解老篇 :“慈,于战则胜,以守则固。”老子“于”作“以” 。“于死”、“于亡”犹言“以之死”、“以之亡”耳 。治要无两“于”字,盖不得其义而妄删,不足据也。

〔七〕 尔雅释言释文引字林云:“ □,饭食也。”玉篇以“□”为俗“饭”字。“生饭” 未详。盐铁论散不足篇云:“豆羹白饭,綦脍熟肉。” “生饭”或“白饭”之误。○铎按:生、白形音俱远, 无缘致误。实贡篇云:“夫说粱饭食肉。”与此同谓美 食也。若白饭则何美之有?

〔八〕 庄子有养生主篇。淮南子泰 族训云:“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生之末也。”

〔九〕 “欲”当作“饮”。楚辞招 魂云:“挫糟冻饮,酎清凉些。”王逸注:“冻,冰也 。”○铎按:“清”疑当作“凊”,谓“寒水”也。蔡 邕为陈留县上孝子状:“臣为设食,但用麦饭寒水。” 笺引招魂“挫糟冻饮”,则又以美食当恶食矣。庄子人 间世:“爨无欲清之人。”释文:“清,七性反。”字 当作凊。

〔一0〕“之”字旧脱。

〔一一〕汉书李寻传云:“诸阘茸佞 □,抱虚求进。”

〔一二〕旧脱“也”字,据何本补。 治要载尹文子曰:“凡国之将存亡有六征。”韩非子亡 征篇云:“亡征者,非曰必亡, 言 其可亡也。”

〔一三〕否九五。

〔一四〕两“永”字有误。程本作“ 国脉永”。按“脉”字疑非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淮南 子说山训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 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俞樾云:‘上“永” 字不误,下“永”字乃“●”之误。●,古文“保”字 ,见说文。“身常安”与“国永保”,两文相对。

  上医医国,其次下医医疾〔一〕。夫人治国,固 治身之象〔二〕。疾者身之病,乱者国之病也。身之病 待医而愈,国之乱待贤而治。〔三〕治身有黄帝之术〔 四〕,治世有孔子之经〔五〕。然病不愈而乱不治者, 非〔六〕针石之法误〔七〕,而五经之言诬也,乃因〔 八〕之者非其人。苟非其人〔九〕,则规不圆而矩不方 ,绳不直而准不平〔一0〕,钻燧不得火〔一一〕,鼓 石不下金〔一二〕,驱马不可以追速,进舟不可以涉水 也〔一三〕。凡此八者,天之张道〔一四〕,有形见物 ,苟非其人,犹尚无功,则又况乎怀道术以抚民氓,乘 六龙以御天心者哉〔一五〕?

〔一〕 “下医”二字衍。晋语:‘ 医和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铎按:晋语“ 人”字衍,“医”字蒙上省。此文“医”字不省。

〔二〕 吕氏春秋审分览云:“夫治 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后汉书崔骃后实传政论云: “为国之法,有似理身。”

〔三〕 韩诗外传三:“传曰:太平 之时,无喑、聋、跛、眇、尪蹇、侏儒、短折,父不哭 子,兄不哭弟,道无襁负之遗育,然各以其序终者,贤 医之用也。故安止平正。除疾之道无他焉,用贤而已矣 。”

〔四〕 汉书艺文志:“医经:黄帝 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

〔五〕 白虎通五经篇云:“孔子定 五经,以行其道。”

〔六〕 “非”旧作“唯”。

〔七〕 “针石”治要作“灸针”。 素问血气形志篇云:“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 刺。形苦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八正神明论 :“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 之。”

〔八〕 “因”疑“用”。

〔九〕 易系辞下传云:“苟非其人 ,道不虚行。”

〔一0〕吕氏春秋分职篇云:“为圆 必以规,为方必以矩,为平直必以准绳。”

〔一一〕说文云:“●,阳●也。” 论语云:“钻燧改火。”“燧”与“●”同。○铎按: 礼记内则郑注所谓“木燧”是也。

〔一二〕论衡量知篇云:“铜锡未采 ,在众石之间。工师凿掘,鑪橐铸铄乃成器。未更铸橐 ,名曰积石。积石与彼路畔之瓦、山间之砾一实也。” 昭廿九年左传云:“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杜 注:“令晋国各出功力,共鼓石为铁”,疏云:“冶石 为铁。用橐扇火,动橐谓之鼓。”

〔一三〕“驱马”、“进舟”旧作“ 金马”、“土舟”,据治要改。钻、鼓,驱、进同类。 ○铎按:驱马、进舟并行之疾者,不得其人而用之,则 不可追速涉水,作金马、土舟,则非其指。治要是也。

〔一四〕“张”谓“张着”。汉书王 莽传云:“事势张见。”○铎按:张、章同音,而义亦 近,周语:“其饰弥章”,韦注:“章,着也。”

〔一五〕易干彖曰:“时乘六龙以御 天。”

  夫治世不得真贤,譬犹治疾不得真药也〔一〕。 治疾当得〔二〕真人参〔三〕,反得支罗服〔四〕;当 得麦门冬,反得烝穬麦〔五〕。己而不识真〔六〕,合 而服之〔七〕,病以侵剧〔八〕,不自知为人所欺也。 乃反谓方不诚而药皆无益于疗病〔九〕,因弃后药而弗 敢饮〔一0〕,而便〔一一〕求巫觋者,虽死可也〔一 二〕。人君求贤,下应以鄙,与直不以枉。己不引真, 受猥官之〔一三〕,国以侵乱,不自知为下所欺也。乃 反谓经不信而贤皆无益于救乱,因废真贤不复求进〔一 四〕,更任俗吏〔一五〕,虽灭亡可也〔一六〕。三代 以下,皆以支罗服、烝穬麦合药,病日痁而遂死也〔一 七〕。

〔一〕 “真药”旧作“良医”,据 治要、意林改。御览数引并同。○铎按:“治世”御览 数引作“理世”,避唐讳改。

〔二〕 “得”字旧脱,据何本补。 ○铎按:御览七三九、九九一引并有“得”字。

〔三〕 说文云:“□,人□,药艸 ,出上党。”“参”为“□”之借。

〔四〕 意林及御览七百卅九、九百 九十一“罗服”字皆从艸作,无“支”字。御览九百八 十引正论云:“理世不得真贤,犹治病无真药。当用人 参,反得萝菔根。”“支萝菔”即“萝菔根”也。

〔五〕 “得”字旧脱,据御览七百 卅九补。“穬”旧作“横”,按证类本草六引陶隐居云 :“根似穬麦,故名麦门冬。”今据改,下同。

〔六〕 王先生云:‘“而”字衍。 ’继培按:“而”字非衍,劝将篇云:“己而不能以称 明诏”,是其例。○铎按:汪说是也。而、乃古同声而 通用。史记淮阴侯传:“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汉 书蒯通传“乃”作“而”,是其证。说见经传释词。

〔七〕 墨子非攻中篇云:“今有医 于此,和合其祝药之于天下之有病者而药之。”周礼: “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注:“其治 合之齐,则存乎神农、子仪之术云。”释文:“合,如 字,又音合。”

〔八〕 说文云:“侵:渐进也。” 汉书哀帝纪赞云:“即位痿痹,末年寝剧。”王莽传云 :“太师王舜,自莽篡位后,病痿寝剧死。”颜师古注 并云:“寝,渐也。”寝、侵义通。史丹传云:“上疾 稍侵”,师古注:“稍侵,言渐笃也。”又云:‘上因 纳谓丹曰:“吾病寝加。”’师古注:“寝,渐也。” 艺文志论医经云:“拙者失理,以愈为剧。”扬雄传注 :‘郑氏云:“剧,甚也。”’

〔九〕 旧脱“疗”字,据御览七百 卅九补。说文云:“●,治也。或从□作疗。”

〔一0〕“而弗敢饮”御览作“弗敢 复饮”。

〔一一〕“便”御览作“更”。○铎 按:下文“更任俗吏”,则作“
更”是。

〔一二〕楚语云:“民之精爽不携贰 者,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史记扁鹊传 云:“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素问五藏别论云:“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 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新语资质篇云:“卫人 有病将死者,扁鹊至其家,欲为治之。病者之父退而不 用,乃使灵巫求福请合,对扁鹊而祝。病者卒死,灵巫 不能治也。”

〔一三〕“与真”以下文有脱误。王 先生云:“大意言人君求贤与直,下应以鄙与枉,己不 识真,猥受官之耳。傎倒脱误,遂不可读。”继培按: 此即汉书董仲舒传所云“贤不肖浑殽,未得其真”也。 ○俞樾云:‘“与”读为“举”,古字通用。周官师氏 职:“王举则从”,故书“举”为“与”,是其证也。 “与直”即“举直”也。“不”字乃“下”字之误,“ 以”字上又脱“应”字,当作“与直,下应以枉”,与 上句“求贤,下应以鄙”相对成义。’又云:‘“引” 字乃“别”字之误。“己不别真,受猥官之”,与上文 说治疾曰“己不识真,合而服之”文义一律。“受猥官 之”四字亦疑有误,但莫可订正耳。’○铎按:“受” 当为“授”,与下文“不量其材而受之官”误同。“偎 ”即“偎诸侯”,续汉书百官志:“旧列侯奉朝请在长 安者,位次三公。中兴以来,唯以功德赐位特直者,次 车骑将军;赐位朝 廷侯,次五校 尉;赐位侍祠侯,次大夫。其余以肺腑及公主子孙奉祠 墓于京都者,亦随时见会,位在博士、议郎下。”刘昭 注引胡广制度曰:“是为偎诸侯。”字亦作“隈”,后 汉书邓禹传章怀注引汉官仪云:“其次下土小国侯,以 肺腑亲、公主子孙奉坟墓于京师,亦随时朝见,是为隈 诸侯者也。”刘攽曰:‘“隈”当作“偎”,事在独断 。’贾子制不定篇:“特赖其尚幼伦、猥之数也。”( 建本作“伦暖”,潭本作“伦●”,“伦”字不误。卢 本作“偷猥”,“猥”字不误)洪颐□读书丛录谓汉官 仪有隈诸侯,“猥”与“隈”同。唐仁寿亦云:“伦、 猥即谓伦侯及猥诸侯。”孙诒让札移七破例引之,叹其 至确,而刘师培贾子新书斠补亦引续汉志以证之。然则 此文“受猥官之”,正谓授猥诸侯而官之。下文云:“ 皇后兄弟,主婿外孙,年虽童妙,未脱桎梏,由藉此官 职,功不加民,泽不被下,而取侯。”即承此文而申述 之,是其明证矣。

〔一四〕吕氏春秋疑似篇云:“惑于 似士者,而失于真士。”

〔一五〕以上文例之,当作“而更任 俗吏者”。汉书贾谊传云:“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 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

〔一六〕管子八观篇云:“离本国, 徙都邑,亡也。有者异姓,灭也。”

〔一七〕小尔雅广名云:“疾甚谓之 阽。”“痁”与“阽”同。

  书曰:“人之有能,使循其行,国乃其昌〔一〕 。”是故先王为官择人〔二〕,必得其材〔三〕,功加 于民〔四〕德称其位〔五〕,人谋鬼谋,百姓与能〔六 〕,务顺以动天地如此〔七〕。三代开国建侯〔八〕, 所以传嗣百世〔九〕,历载千数者也〔一0〕。

〔一〕 书洪范。今书作“人之有能 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史记宋世家“邦”亦作 “国”,避高祖讳也。“循”当 作 “修”。修、羞声相涉而误。艺文类聚六十二引后汉李 尤云台铭云:“人修其行,而国其昌。”其证也。○铎 按:桂馥札朴七亦云:‘潜夫论引书“
使羞其行”,“羞”作“循”。案 此无义可寻,盖“羞”以声误为“
脩”,又因脩、循形近误为“循” 耳。’又按羞、修古字通,仪礼乡饮酒礼:“乃羞无算 爵”,礼记乡饮酒义作“修爵无数”,是其例。

〔二〕 书吕刑云:“在今尔安百姓 ,何择非人?”○铎按:本政篇引此经而说之云:“安 其人者,必先审择其人。故国家存亡之本,治乱之机, 在于明选而已矣。”

〔三〕 淮南子泰族训云:“英俊豪 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

〔四〕 “民”旧作“人”,据治要 改。

〔五〕 荀子富国篇云:“德必称位 。”

〔六〕 易系辞下传。

〔七〕 系辞上传云:“言行,君子 之所以动天地也。”

〔八〕 “三代”忠贵篇作“五代” 。本传注云:“谓唐、虞、夏、商、周也。”易屯初九 :“利建侯。”师上六:“开国承家。”

〔九〕 治要“传”上有“能”字。 ○铎按:当据补。

〔一0〕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云 :“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余载,自全,以 蕃卫天子。”

  自春秋之后,战国之制,将相〔一〕权臣,必以 亲家〔二〕。皇后兄弟,主婿外孙,年虽童妙〔三〕, 未脱桎梏〔四〕,由〔五〕藉此官职,功不加民,泽不 被下〔六〕而取侯〔七〕,多受茅土〔八〕,又不得治 民效能以报百姓,虚食重禄,素餐尸位〔九〕,而但事 淫侈,坐作骄奢,破败而不及传世者也〔一0〕。

〔一〕 “相”字旧脱。

〔二〕 荀子非相篇云:“妇人莫不 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 者,比肩而起。”“亲”谓父母,“家”谓夫也。汉时 则以“亲家”为“亲戚”通称。后汉纪:“明帝永平元 年,东海王彊薨,诏诸王京师亲家皆诣东海奔丧。”后 汉书东海王彊传称“亲戚”,是其证也。后汉书马皇后 纪:“诸姬主朝请”,列女传作“诸王亲家朝请”。又 郭皇后纪云:“后弟况迁大鸿胪,帝数幸其第,会公卿 诸侯亲家饮燕。”窦皇后纪云:“年六岁能书,亲家皆 奇之。”后汉纪:“章帝建初三年,窦宪兄弟亲幸,自 马氏侯及王主亲家莫不畏惮。”续汉书礼仪志载上陵仪 有百官四姓亲家妇女。后汉书应奉传章怀注引汝南记云 :“亲家李氏。”○铎按:此“亲家”谓族外亲戚,与 古以父母兄弟为亲戚者义别。笺所引后汉纪、后汉书“ 亲家”,即续汉书礼仪志引独断所谓“凡与帝后有瓜葛 者”。至汝南记所载,乃男女姻家父母相呼之称,“亲 ”读去声,不当引以说此。

〔三〕 “妙”读为“眇”。书顾命 云:“眇眇予末小子。”魏志陈思王植传上疏求自试云 :“终军以妙年使越”,“妙”亦“眇”之借。

〔四〕 王先生云:‘易蒙初六:“ 发蒙,利用刑人,用脱桎梏。”周礼大司寇疏引郑注: “木,在手曰桎,在足曰梏。”又大畜六四:“童牛之 告”,李氏集解引虞翻曰:“告谓以木楅其角。”侯果 曰:“牿,楅也。以木为之,横施于角,止其抵之威也 。”书费誓:“今惟淫舍牿牛马”,正义称郑注以“牿 ”为“桎梏”之“梏”,施梏于牛马之脚,使不得走佚 。详稽经训,并以“桎梏”为拘囚之具,因而凡就拘制 者皆谓之“桎梏”,故学校谓之“校”,荷校亦谓之“ 校”,取义木囚,亦其例也。童蒙情识未定,宜用防闲 ,故脱桎梏则吝。此云“未脱桎梏”,正言不离童幼耳 。未可以关木之罪人,概就塾之童子也。’○铎按:此 犹言“未离襁褓”耳。汉书王莽传云:“孝武皇帝裂三 万户以封 卫青。青子三人,或在 襁褓,皆为通侯。”是其事。

〔五〕 “由”字误。○铎按:诗王 风君子阳阳传:“由,用也。”

〔六〕 毛诗车辖序云:“德泽不加 于民。”

〔七〕 汉书李广传云:“诸妄校尉 以下,材能不及中,以军功取侯者数十人。”又云:“ 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而“取侯”不辞,疑“ 侯”上脱“封”字。或云:“取侯”当为“列侯”。○ 铎按:“侯”上脱“封”字,说近是。

〔八〕 独断云:“天子太社,以五 色土为坛。皇子封为王者,受天子之社土,以所封之方 色,东方受青,南方受赤,他如其方色。苴以白茅授之 。各以其所封方之色归国以立社,故谓之受茅土。汉兴 ,以王子封为王者得茅土。其他功臣及乡亭他姓公侯, 各以其户数租入为限,不受茅土,亦不立社也。”

〔九〕 白虎通京师篇云:“有能然 后居其位,德加于人然后食其禄。”汉书朱云传云:“ 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无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论衡量知篇云:“文吏空胸,无仁义之学,居位食禄 ,终无以效,所谓尸位素餐者也。素者,空也。空虚无 德,食人之禄,故曰素餐。无道艺之业,不晓政治,默 坐朝廷,不能言事,与尸无异,故曰尸位。”

〔一0〕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云:“ 诸侯恣行,淫侈不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云:“ 诸侯或骄奢□,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 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破败”上疑脱“此以 ”二字。

  子产有言:“未能操刀而使之割,其伤实多〔一 〕。”是故世主〔二〕之于贵戚也,爱其嬖媚之美,不 量其材而授之官〔三〕,不使立功自讬于民,而苟务高 其爵位,崇其赏赐〔四〕,令结怨于下民,〔五〕县罪 于恶〔六〕,积过既成,岂有不颠陨者哉〔七〕?此所 谓“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哉〔八〕!

〔一〕 襄卅一年左传。

〔二〕 “世”旧作“也”,何本作 “人”,并误。

〔三〕 “授”旧作“受”。汉书董 仲舒传云:“量材而授官。”

〔四〕 齐语云:“劝之以赏赐。” 赵策:‘左师触詟见太后曰:“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 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何以自讬于赵?”’此文本之。

〔五〕 汉书李寻传云:“为主结怨 于民。”

〔六〕 韩非子亡征篇云:“悬罪而 弗诛。”庄子寓言篇云:“无所县其罪”,郭注:“县 ,系也。”汉书陈汤传云:“宜以时解县通籍”,孟康 曰:“县,罪未竟也,如言县罚也。”按“县罪于”以 下当有二字,与“下民”对。此文大意与忠贵篇末段相 同,彼云“下自附于民氓,上承顺于天心”,此“恶” 字盖即“天心”之误。志氏姓篇:“于诸侯无恶”,晋 语作“诸侯无二心”,亦一证。○俞樾云:‘
“县罪于”下脱二字,当与上“结 怨于下民”相对成文。“恶”下脱“既”字。“恶既积 ”,“过既成”,亦相对成文。’

〔七〕 后汉书冯衍传:“社稷颠陨 。”按“陨”亦作“殒”,隗嚣传云:“妻子颠殒。” 邓析子转辞篇云:“终颠殒乎混冥之中。”

〔八〕 襄卅一年左传。

  先主之制,官民必论其材,论定而后爵之,位定 然后禄之〔一〕。人君也此君不察〔二〕,而苟以亲戚 色官之人典官者〔三〕,譬犹以爱子易御仆〔四〕,以 明珠易瓦砾〔五〕,虽有可爱好之情,然而其覆大车而 杀病人也必矣〔六〕。书称“天工人其代之”〔七〕, 传曰:“夫成天地之功者,未尝不蕃昌也〔八〕。”由 此观之,世主欲无功之人而彊富之〔九〕,则是与天斗 也。使无德况之人〔一0〕与皇天斗,而欲久立,自古 以来,未之尝有也〔一一〕。

〔一〕 礼记王制云:“凡官民,材 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 之。”○铎按:后汉书左周黄传论云:“辩论其才,论 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禄之。”与此皆述意。

〔二〕 文有脱误。贤难篇云:“时 君俗主不此察也。”此盖同于彼。或当云“人君世主不 察”。○铎按:此疑当作“今之君也不此察”。“今之 君”对上“先主”言。“今”误为“人”,又脱“之” 字,下“君”字涉上而衍,“不”字又倒在“此”字下 ,遂不可读。

〔三〕 “色”旧作“邑”。按墨子 尚贤中篇云:“王公大人有所爱其色而使其心,不察其 知而与其爱。是故不能治百人者,使处乎千人之官;不 能治千人者,使处乎万人之官。此其故何也?曰:若处 官者,爵高而禄厚,故爱其色而使之焉。”“色官”本 于彼。○铎按:此“亲戚”谓子弟。吕氏春秋去私篇: “内举不避子”,新序杂事一作“内举不回亲戚”,是 其证。“色官”谓以面目姣好为官者。典官,主官事也 。

〔四〕 诗出车毛传:“仆夫,御夫 也。”正月郑笺:“仆,将车者也。”

〔五〕 吕氏春秋乐成篇云:“民聚 瓦砾。”淮南子精神训云:“视珍宝珠玉,犹石砾也。 ”○铎按:此明珠乃以合药者,易之以瓦砾则病不治, 故曰“杀病人”。古以珠玉治疾,汉书王莽传:“美玉 可以灭瘢。”即其证。

〔六〕 ○铎按:古“大车”有二义 :一为大夫之车,诗王风大车传:“大车,大夫之车” 是也;一为牛车,晋语五:“遇大车当道而覆”,韦注 :“大车,牛车也”是也。此取前义。

〔七〕 皋陶谟。

〔八〕 “功”旧作“力”。按郑语 :‘史伯曰:“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 ”’本书忠贵篇亦云:“成天地之大功者,未尝不蕃昌 也。”闵元年左传云:“其必蕃昌。”○铎按:此所引 乃尚书大传逸文。汪引郑语,盖以传为春秋外传,疏矣 。

〔九〕 ○铎按:“彊”字当在“欲 ”下。

〔一0〕尔雅释诂云:“贶,赐也。 ”“况”与“贶”同。汉书武帝纪元封元年诏曰:“遭 天地况施”,应劭曰:“况,赐也。”管子四时篇云: “求有德赐布施于民者而赏之。”“德况”犹言“德赐 ”。

〔一一〕按汉书鲍宣传,宣上书言: “陛下上为皇天子,下为黎庶父母,奈何独私养外亲与 幸臣董贤,多赏赐以大万数?非天意也。”又言:“汝 昌侯傅商亡功而封。官爵乃天下之官爵,取非其官,官 非其人,而望天悦民服,岂不难哉?”又言:“董贤但 以令色谀言自进。赏赐亡度,竭尽府藏,岂天意与民意 ?天不可久负,厚之如此,反所以害之也。宜为谢过天 地,解雠海内”云云,此篇大恉与彼同。
 
 
 

  本政〔一〕第九

  凡人君之治,莫大于和阴阳〔二〕。阴阳者,以天 为本。天心顺则阴阳和,天心逆则阴阳乖。天以民为心 ,民安乐则天心顺〔三〕,民愁苦则天心逆。民以君为 统,君政善则民和治,君政恶则民冤乱。君以恤民为本 〔四〕,臣忠良则君政善,臣奸枉则君政恶。以选为本 〔五〕,选举实则忠贤进,选虚伪则邪党贡。选以法令 为本,法令正则选举实,法令诈则选虚伪。法以君为主 ,君信法则法顺行,君欺法则法委弃。君臣法令之功, 必效于民。故君臣法令善则民安乐,民安乐则天心慰〔 六〕,天心慰则阴阳和,阴阳和则五谷丰,五谷丰而民 眉寿〔七〕,民眉寿则兴于义,兴于义而无奸行,无奸 行则世平,而国家宁、社稷安,而君尊荣矣〔八〕。是 故天心阴阳、君臣、民氓、善恶相辅至而代相征也〔九 〕。

〔一〕 ○铎按:淮南子原道训高注 :“原,本也。”汉书薛宣传:“原心定罪”,师古注 :“原谓寻其本也。”寻原为“原”,故探本亦谓之“ 本”。此篇论政之本,题曰本政,犹吕氏春秋究生之本 ,而命其篇为本生也。

〔二〕 汉书董仲舒传云:“天道之 大者在阴阳。”魏相传云:“阴阳者,王事之本,群生 之命,自古贤圣,未有不繇者也。”又云:“
愿陛下选明经通知阴阳者四人,各 主一时。时至明言所职,以和阴阳。”元帝纪初元三年 诏曰:“盖闻安民之道,本繇阴阳。”成帝纪阳朔二年 诏曰:‘昔在帝尧,立羲、和之官,命以四时之事,令 不失其序。故书云:“黎民于蕃时雍”,明以阴阳为本 也。’

〔三〕 汉书鲍宣传云:“天人同心 ,人心悦,则天意解矣。”

〔四〕 “恤民”二字疑误,按文义 当云“得臣”,方与下合。

〔五〕 “以选”上脱二字。

〔六〕 “慰”旧作“●”,据程本 改,下同。按●,俗总字,见广韵一董。

〔七〕 诗七月毛传云:“眉寿,豪 眉也。”○铎按:“而”犹“则”也,互文耳。下“而 无奸行”同。

〔八〕 汉书魏相传云:“君动静以 道,奉顺阴阳,则日月光明,风雨时节,寒暑调和。三 者得叙,则灾害不生,五谷熟,丝麻遂,草木茂,鸟兽 蕃,民不夭疾,衣食有余。若是则君尊民说,上下亡怨 ,政教不违,礼让可兴。”按相所云,大恉本于董仲舒 。张汤后安世传:‘相上封事云:“朝廷尊荣,天下乡 风。”’

〔九〕 ○铎按:说文:“代,更也 。征,召也。”阳、氓、征,唐、登合韵。司马相如封 禅文煌与升、烝、乘协,是其例。

  夫天者国之基也〔一〕,君者民之统也,臣者治 之材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二〕。是故将致太 平者,必先调阴阳;调阴阳者,必先顺天心;顺天心者 ,必先安其人;安其人者〔三〕,必先审择其人。是故 国家存亡之本,治乱之机,在于明选而已矣〔四〕。圣 人知之,故以为黜陟之首。书曰:“尔安百姓,何择非 人〔五〕?”此先王致太平而发颂声也〔六〕。

〔一〕 “天”当作“民”。述赦篇 云:“贞良善民,惟国之基。”救边篇云:“国以民为 基。”皆其证也。汉书谷永传云:“王者以民为基。”

〔二〕 汉书梅福传云:‘士者国之 重器,得士则重,失士则轻。故爵禄束帛者,天下之砥 石,高祖所以厉世摩钝也。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 先利其器。”’颜师古注:“论语载孔子之言也。工以 喻国政,利器喻贤才。”王褒传圣主得贤臣颂云:“夫 贤者国家之器用也。所任贤则趋舍省而功施普,器用利 则用力少而就效众。故工人之用钝器也,劳筋苦骨,终 日矻矻。及至巧冶铸干将之朴,清水焠其锋,越砥敛其 咢,水断蛟龙,陆剸犀革,忽若彗泛画涂。如此则使离 娄督绳,公输削墨,虽崇台五增,延袤百丈而不溷者, 工用相得也。”此文大恉本于彼。治要载桓谭新论亦云 :“材能德行者,治国之器也。”

〔三〕 二“人”字当作“民”。○ 铎按:此盖后人避唐讳改。

〔四〕 汉书京房传云:“任贤必治 ,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

〔五〕 吕刑。○铎按:原文引见思 贤篇“先王为官择人”注。

〔六〕 郑氏诗谱云:“周颂者,周 室成功致太平德洽之诗。”汉书楚元王传刘向封事云: “欲以成太平,致雅、颂。”论衡须颂篇云:“天下太 平颂声作。”

  否泰消息,阴阳不并〔一〕,观其所聚,而兴衰 之端可见也〔二〕。稷、□、皋陶聚而致雍熙〔三〕, 皇父、蹶、踽聚而致灾异〔四〕。夫善恶之象,千里合 符,百世累迹,性相近而习相远〔五〕。是故贤愚在心 ,不在贵贱;信欺在性,不在亲疏。二世所以共亡天下 者,丞相、御史也〔六〕。高祖所以共取天下者,缯肆 、狗屠也;骊山之徒,钜野之盗,皆为名将〔七〕。由 此观之,苟得其人,不患贫贱;苟得其材,不嫌名迹〔 八〕。

〔一〕 刘向封事云:“谗邪进则众 贤退,群枉盛则正士消,故易有否、泰。小人道长,君 子道消。君子道消,则政日乱,故为否。否者,闭而乱 也。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小人道消,则政日治,故为 泰。泰者,通而治也。”

〔二〕 易萃彖曰:“观其所聚,而 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三〕 “□”即“契”字。后汉书 方术传第五伦令班固为文荐谢夷吾曰:“臣闻尧登稷、 契,政隆太平;舜用皋陶,政致雍熙。”○铎按:程本 “□”作“禹”,讹。“稷□”亦见三式篇。

〔四〕 诗十月之交。“踽”今诗作 “楀”。○铎按:蹶、楀皆周幽王臣。“楀”集韵引诗 作“□”,汉书古今人表作“萭”。此作“踽”,盖与 “蹶”字相连而误为足旁。

〔五〕 论语。

〔六〕 见史记秦始皇纪。○铎按: “以”犹“与”也,下句同。

〔七〕 灌婴、樊哙、黥布、彭越也 。并见史记。

〔八〕 汉书游侠传序云:“众庶乐 其名迹,觊而慕之。”

  远迹汉元以来〔一〕,骄贵之臣,每受罪诛〔二 〕,党与在位,〔三〕并伏辜者〔四〕,常十二三。由 此观之,贵宠之臣,未尝不播授私人进奸党也〔五〕。 是故王莽与汉公卿牧守夺汉,光武与汉之遗民弃士共诛 。如贵人必贤而忠〔六〕,贱人必愚而欺,则何以若是 ?

〔一〕 汉书贾谊传云:“窃迹前事 ”,颜师古注:“寻前事之踪迹。”“迹”与“迹”同 。汉元,谓汉元年。汉书平帝纪元始五年诏曰:“汉元 至今。”律历志云:“黄帝调律历,汉元以来用之。”

〔二〕 汉书王嘉传云:“往者,宠 臣邓通、韩嫣骄贵失度,逸豫无厌,小人不胜情欲,卒 陷罪辜。”

〔三〕 管子八观篇云:“请谒得于 上,则党与成于下。”

〔四〕 诗雨无正云:“既伏其辜。 ”

〔五〕 管子明法解云:“群臣以虚 誉进其党。”后汉书仲长统传昌言法诫篇云:“权移外 戚之家,宠被近习之□,亲其党类,用其私人,内充京 师,外布列郡。”

〔六〕 吕氏春秋重己篇云:“人主 、贵人”,高诱注:“贵人,谓公卿大夫也。”

  自成帝以降,至于莽,公卿列侯,下讫令尉〔一 〕,大小之官,且十万人,皆自汉所谓贤明忠正贵宠之 臣也。莽之篡位,惟安众侯刘崇、东郡太守翟义思事君 之礼,义勇奋发〔二〕,欲诛莽。功虽不成,志节可纪 〔三〕。夫以十万之计,其能奉报恩〔四〕,二人而已 。由此观之,衰世群臣诚少贤也,其官益大者罪益重, 位益高者罪益深尔〔五〕。故曰:治世之德,衰世之恶 ,常与爵位自相副也。

〔一〕 续汉书百官志云:“县万户 以上为令,不满为长。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

〔二〕 汉书陈汤传云:“策虑愊亿 ,义勇奋发。”

〔三〕 汉书元后传云:“莽为摄皇 帝,改元称制,宗室安众侯刘崇及东郡太守翟义等恶之 ,更举兵欲诛莽。”义见翟方进传。○铎按:刘崇与相 张绍谋诛莽,语在莽传。

〔四〕 “奉”下脱一字。按救边篇 云:“凡民之所以奉事上者,怀义恩也。”此当云“奉 上报恩”。○铎按:邵本臆补“国”字。

〔五〕 盐铁论褒贤篇云:“其位弥 高而罪弥重,禄滋厚而罪滋多。”

  孔子曰:“国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国无道, 富且贵焉,耻也〔一〕。”诗伤“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二〕,“巧言如流,俾躬处休〔三〕。”盖言衰世 之士,志弥洁者身弥贱,佞弥巧者官弥尊也。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四〕,同明相见,同听相闻,惟圣知圣, 惟贤知贤〔五〕。

〔一〕 论语“国”俱作“邦”,此 避高祖讳。列女传柳下惠妻传亦作“国”。

〔二〕 白驹。

〔三〕 雨无正。

〔四〕 易系辞上传。

〔五〕 分、闻、贤韵。韩诗外传五 云:“同明相见,同音相闻,同志相从,非贤者莫能用 贤。”汉书元后传:‘成帝谓王章曰:“惟贤知贤,君 试为朕求可以自辅者。”’魏志杜袭传:‘袭曰:“夫 惟贤知贤,惟圣知圣。”’盖本此。

  今当涂之人〔一〕,既不能昭练贤鄙〔二〕,然 又却于贵人之风指〔三〕,胁以权势之属讬〔四〕,请 谒阗门〔五〕,礼贽辐辏〔六〕,迫于目前之急,则且 先之〔七〕。此正士之所独蔽,而群邪之所党进也。

〔一〕 ○铎按:“当涂”注见明闇 篇。

〔二〕 ○铎按:文选月赋注引埤苍 :“练,择也。”尔雅释诂:“
柬,择也。”“练”即“柬”之借 。

〔三〕 “却”当为“劫”,“劫” 与下“胁”字同义。礼记儒行云:“劫之以众”,郑注 :“劫,劫胁也。”“劫”亦作“□”。劫、□、却字 形相近,庄子田子方篇:“盗人不得□”,释文:‘元 嘉本作“却”。’误正类此。“风指”有二义。汉书何 武传云:“大司空甄丰承莽风指”,颜师古注:“风, 谓风采也。指,意也。”王莽传云:“莽色厉而言之, 欲有所为,微见风采,党与承其指意而显奏之。”风, 读如字。孔光传云:“莽所欲搏击,辄为草,以太后指 风光,令上之。”严助传云:“迺令严助谕意,风指于 南越。”颜氏并读“风”为“讽”。后汉书宦者传云: “蔡伦受窦后风旨,诬陷安帝祖母宋贵人。”章帝子清 河孝王传云:“使小黄门蔡伦考实之,皆承讽旨,傅致 其事。”西羌传云:“王莽辅政,欲燿威德,以怀远为 名,乃令译讽旨诸羌,使共献西海之地。”皆用“讽” 本字,此“风旨”当读如字。

〔四〕 汉书邹阳传云:“胁于位势 之贵。”盖宽饶传云:“上无许、史之属,下无金、张 之讬”,颜师古注:“许氏、史氏有外属之恩,金氏、 张氏自讬在于近狎也。属,读如本字。”按属、讬同义 ,颜说非也。尹翁归传云:“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 于定国。定国家在东海,欲属讬邑子两人。”佞幸淳于 长传云:“凤且终,以长属讬太后及帝。”外戚传:‘ 孝武李夫人病笃。上曰:“夫人病甚,殆将不起,一见 我,属讬王及兄弟。”’后汉书窦融传云:“年老,子 孙纵诞多不法,遂交通轻薄,属托郡县,干乱政事。” 马援后严传云:“
典郡四年,坐与宗正刘轶、少府丁 鸿等更相属托,征拜太中大夫。”翟酺传云:“权贵共 诬酺及尚书令高堂芝等交通属讬。”杨震传云:“外交 属讬,扰乱天下。”又云:“属讬州郡,倾动大臣。” 白虎通三纲六纪篇论朋友云:“生不属,死不讬。”分 合言 之,其义一也。

〔五〕 韩非子八奸篇云:“有左右 之交者,请谒以为重。”汉书申屠嘉传云:“门不受私 谒。”史记汲郑列传赞云:“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 ”,汉书作“填”,颜师古注云:“填,满也。”○铎 按:朱骏声云:‘“阗”字本训当与“填”略同。’

〔六〕 说文云:“毂,辐所凑也。 ”凑、辏古今字。后汉书郎顗传云:“今选举皆归三司 ,非有周、召之才,而当则哲之重,每有选用,辄参之 掾属,公府门巷,宾客填集,送去迎来,财货无已。其 当选者,竞相荐谒,各遣子弟,充塞道路。开长奸门, 兴致浮伪,非所谓率由旧章也。”○铎按:明闇篇:“ 天下辐凑。”辏,俗改旁字。

〔七〕 礼记大传云:“圣人南面而 听天下,所且先者五”,郑注:“且先,言未遑余事。 ”

  周公之为宰辅也,以谦下士,故能得真贤〔一〕 。祁奚之为大夫也,举雠荐子,故能得正人〔二〕。今 世得位之徒,依女妹之宠以骄士〔三〕,藉亢龙之势以 陵贤〔四〕,而欲使志义之士,匍匐曲躬以事己,毁颜 谄谀以求亲,然后乃保持之〔五〕,则贞士采薇冻馁, 伏死岩穴之中而已尔,岂有肯践其阙而交其人者哉〔六 〕?

〔一〕 盐铁论刺复篇云:“昔周公 之相也,谦卑而不邻,以劳天下之士,是以俊乂满朝, 贤智充门。”事详说苑敬慎篇及尊贤篇。○铎按:亦见 荀子尧问篇、尚书大传、韩诗外传三。

〔二〕 襄三年左传。○铎按:亦见 晋语七、吕氏春秋去私篇、新序杂事一。

〔三〕 韩非子诡使篇云:“女妹私 义之门,不待次而宦。”

〔四〕 后汉书云:‘阴兴,光烈皇 后母弟也。帝欲封之,兴固让。贵人问其故。兴曰:“ 贵人不读书记耶?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 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铎 按:依笺例当云“后汉书阴 识后 兴传。”

〔五〕 汉书元后传:‘王凤云:“ 御史大夫音谨敕,臣敢以死保之。”’楚元王后向传: “上数欲用向为九卿,辄不为王氏居位者及丞相、御史 所持,故终不迁。”颜师古注:“持,谓扶持佐助也。 ”荀子解蔽篇云:“鲍叔、宁戚、隰朋仁智且不蔽,故 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禄与管仲齐。召公、吕望仁知且不 蔽,故能持周公,而名利福禄与周公齐。”杨倞注:“ 持,扶翼也。”晋书山涛传云:“时人欲危裴秀,涛正 色保持之。”石鉴传云:“时大司马汝南王亮为太傅杨 骏所疑,有告亮欲举兵讨骏,鉴以为不然,保持之。”

〔六〕 汉书邹阳传云:“今欲使天 下寥廓之士,笼于威重之权,胁于位势之贵,回面污行 ,以事谄谀之人,而求亲近于左右,则士有伏死堀穴岩 薮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潜叹〔一〕第十

  凡有国之君〔二〕,未尝不欲治也,而治不世见者 ,所任不贤故也〔三〕。世未尝无贤也,而贤不得用者 ,群臣妒也〔四〕。主有索贤之心,而无得贤之术,臣 有进贤之名,而无进贤之实,此以人君孤危于上〔五〕 ,而道独抑于下也〔六〕。

〔一〕 ○铎按:此篇伤惑君之信谗 断正,痛骄臣之进党噬贤,与明闇、思贤二篇大旨弥近 。至谓“正义之士与邪枉之人不两立”,则与韩非论“ 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不两存”者意同。彼以孤愤为书, 此以潜叹标旨,虽时移世易,要有相承者焉。

〔二〕 “君”下旧有“者”字,据 治要删。

〔三〕 汉书京房传云:“任贤必治 ,任不肖必乱。”○铎按:治要作“所任不固也”,“ 固”与“故”同,脱“贤”字。

〔四〕 楚策:‘苏子曰:“人臣莫 难于无妒而进贤为主。”’

〔五〕 秦策:‘范睢曰:“小者身 以孤危。”’○铎按:“此以”即“是以”。治要作“ 此所以”,盖据误本。

〔六〕 “道”下脱一字。“独”旧 作“犹”,据治要改。

  夫国君之所以致治者公也,公法行则轨乱绝〔一 〕。佞臣之所以便身者私也,私术用则公法夺〔二〕。 列士之〔三〕所以建节者义也,正节立则丑类代〔四〕 。此奸臣乱吏无法之徒〔五〕,所为〔六〕日夜杜塞贤 君义士之闲〔七〕,咸〔八〕使不相得者也〔九〕。

〔一〕 “轨”治要作“宄”,按本 书皆作“宄”。

〔二〕 管子任法篇云:“法者,上 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私者,下之所以侵法乱主也。”韩 非子诡使篇:“本言曰:所以治者法也,所以乱者私也 。法立则莫得为私矣。”

〔三〕 “之”字旧脱,据治要补。

〔四〕 孙侍御云:‘“代”疑“殆 ”。’王侍郎云:‘“代”当作“伐”,与绝、夺为韵 。’继培按:说苑政理篇:‘孔子曰:“夫以不肖代贤 ,是为夺也。以贤代不肖,是为伐也。”’○铎按:孙 说非。

〔五〕 “无法”治要作“思私”。 按韩非子定法篇云:“臣无法则乱于下。”人主篇云: “大臣太贵,所谓贵者无法而擅行,操国柄而便私者也 。”

〔六〕 “为”旧作“谓”,据治要 改。

〔七〕 “塞”治要作“隔”。管子 明法解云:“人臣之力,能鬲君臣之闲,而使美恶之情 不扬闻。”按后汉书申屠刚传云:“外戚杜隔,恩不得 通。”又云:“亲疏相错,杜塞闲隙。”塞、隔义同。

〔八〕 “咸”治要作“亟”。

〔九〕 汉书王褒传圣主得贤臣颂云 :“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夫贤者之为人臣,不损君以奉佞,不阿众以取容 〔一〕,不堕〔
二〕公以听私,不挠法以吐刚〔三〕,其明能照奸, 而义不比党〔四〕。是以范武归晋而国奸逃〔五〕,华 元反朝而鱼氏亡〔六〕。故正义之士与邪枉之人不两立 〔七〕。而〔八〕人君之取士也,不能参听民氓,断之 聪明,反徒信乱臣之说,独用污吏之言〔九〕,此所谓 与仇选使〔一0〕,令囚择吏者也。

〔一〕 吕氏春秋似顺览云:“夫顺 令以取容者众能之”,高诱注:“容,悦也。”汉书朱 建传云:“义不取容。”

〔二〕 “堕”旧作“惰”,据治要 改。○铎按:大戴礼子张问入官篇:“堕怠者,时之所 以后也。”以“堕”为“惰”,犹此以“惰”为“堕” ,似不必改。

〔三〕 诗烝民云:“刚亦不吐。” “挠法”见务本篇注。○铎按:“吐刚”喻畏强暴。诗 大雅烝民:“柔则茹之,刚则吐之。”

〔四〕 礼记儒行云:“谗谄之民, 有比党而危之者。”

〔五〕 宣十六年左传。○铎按:晋 语五:“范武子退自朝”,韦注:“武子,晋正卿士会 。”

〔六〕 成十五年左传。○铎按:说 文:“亡,逃也。”楚语:“子牟有罪而亡”,韦注: “亡,奔也。”鱼氏亡,谓鱼石、鱼府等奔楚。

〔七〕 韩非子孤愤篇云:“智术之 士,明察听用,且烛重人之阴情。能法之士,劲直听用 ,且矫重人之奸行。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 在绳之外矣。是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 ”淮南子诠言训云:“邪与正相伤,欲与性相害,不可 两立,一置一废。”

〔八〕 “立”下旧有“之”字,“ 而”作“夫”,据治要删、改。

〔九〕 孟子云:“暴君污吏。”○ 铎按:韩非子八说篇:“参听无门户,故智者不得欺。 ”

〔一0〕“选”旧作“迁”,据治要 改。

  书云:“谋及乃心,谋及庶人〔一〕。”孔子曰 :“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二〕。”故圣 人之施舍也〔三〕,不必任众,亦不必专己〔四〕,必 察彼己之为〔五〕,而度之以义〔六〕,或舍人取己〔 七〕,故举无遗失而政〔八〕无废灭也〔九〕。或君则 不然〔一0〕,己有所爱,则因以断正,不稽于众,不 谋于心,苟眩于爱,惟言是从,此政之所以败乱,而士 之所以放佚者也。

〔一〕 洪范。

〔二〕 论语。○铎按:今本论语卫 灵公篇作“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王肃 注:“或众阿党比周,或其人特立不群,故好恶不可不 察也。”俞樾群经平议云:‘阿党比周,解“众好必察 ”之意;特立不群,解“众恶必察”之意。是王肃所据 本,“众好”句在“众恶”句前。潜夫论引同。盖汉时 旧本如此,今传写误倒耳。风俗通正失篇引孔子曰:“ 众善焉,必察之;众恶焉,必察之。”虽文字小异,亦 “善”在“恶”前,可据正。’

〔三〕 周语:‘王孙说曰:“故圣 人之施舍也,议也。”’韦昭注:“施,予也;舍,不 予。”○经义述闻十八王引之曰:‘施舍,谓赐予穷困 之人。韦注:“施,予也;舍,不予也。”盖古训之失 传久矣。’○铎按:此文“施舍”承上“众 好 ”、“众恶”言之,则是对举,非一义也。

〔四〕 汉书叙传:‘班彪云:“主 有专己之威。”’后汉书陈元传云:“博询可否,示不 专己。”

〔五〕 “为”治要作“谓”。

〔六〕 周语:‘王孙说曰:“主德 义而已。”’

〔七〕 孟子云:“舍己从人。”此 反言之。中论慎所从篇云:‘夫人之所常称曰:“明君 舍己而从人,故其国治以安;闇君违人而专己,故其国 乱以危。”乃一隅之偏说也,非大道之至论也。凡安危 之势,治乱之分,在乎知所从,不在乎必从人也。’意 与此同。

〔八〕 “政”治要作“功”。

〔九〕 见明闇篇。

〔一0〕“或”与“惑”同。荀子臣 道篇云:“闇主惑君。”吕氏春秋知化篇云:“人主之 惑者则不然。”○铎按:治要正作“惑”。

  昔纣好色,九侯闻之,乃献厥女。纣则大喜〔一 〕,以为天下之丽莫若此也,以问妲己。妲己惧进御而 夺己爱也,乃伪俯而泣曰:“
君王年即耆邪〔二〕?明既衰邪?何貌恶之若此而覆 谓之好也?”纣于是渝而以为恶〔三〕。妲己恐天下之 愈进美女者〔四〕,因白“九侯之不道也,乃欲以此惑 君王也。王而弗诛,何以革后?”纣则大怒,遂脯厥女 而烹九侯〔五〕。自此之后,天下之有美女者,乃皆重 室昼闭〔六〕,惟恐纣之闻也。赵高专秦,将杀二世, 乃先示权于众,献鹿于君,以为骏马。二世占之曰:“ 鹿〔七〕。”高曰:“马也。”二世收目独视〔八〕, 曰:“丞相误邪!此鹿也。”高终对以马。问于朝臣, 朝臣或助二世而非高。高因白二世:“此皆阿主惑上, 不忠莫大。”乃尽杀之。自此之后,莫敢正谏〔九〕, 而高遂杀二世于望夷,竟以亡〔一0〕。

〔一〕 “则”何本作“乃”。按“ 则”字是,与下“纣则大怒”相应。○铎按:“乃”犹 “则”也,互文耳。庄二十八年左传:“则可以威民而 惧戎。”晋语“则”作“乃”,礼记月令:“豺乃祭兽 戮禽。”吕氏春秋季秋纪“乃”作“则”,是二字通用 之证。详经传释词卷六、卷八。

〔二〕 “即耆”御览四百九十四作 “既老”。按:当作“既耆”,曾子疾病篇云:“年既 耆艾。”○铎按:耆、衰韵,作“老”则失其韵矣。即 ,就也,近也。上言“即”,下言“既”,此正古人修 辞之精,似不必改。

〔三〕 诗羔裘毛传:“渝,变也。 ”○铎按:已见贤难篇“灌巨豕而垩涂渝”注。

〔四〕 ○铎按:“者”犹“也”, 说见经传释词卷九。

〔五〕 淮南子俶真训云:“醢鬼侯 之女。”吕氏春秋行论篇高诱注:“梅伯说鬼侯之女美 ,令纣取之。纣听妲己之谮曰以为不好,故醢梅伯,脯 鬼侯。”过理篇注同。鬼侯即九侯也。史记鲁仲连传云 :“
九侯有子而好,献之于纣。纣以为 恶,醢九侯。”殷本纪又云:“九侯女不□淫,纣怒, 杀之。”○铎按:赵策三亦作鬼侯。又吕氏春秋行论篇 注“曰”字衍,当据过理篇注删。

〔六〕 礼记月令云:“审门闾,谨 房室,必重闭。”郑注:“重闭,外内闭也。”淮南子 主术训云:“闺门重袭。”

〔七〕 方言云:“凡相窃视,南楚 或谓之占。”按说文云:“觇,窥视。”引春秋传:“ 公使觇之。”“占”即“觇”之省。○铎按:说文:“ 占,视兆问也。”是“占”字本有视义。广雅释诂一: “占,视也。”王念孙疏证云:‘“占”犹“瞻”也。 ’

〔八〕 王侍郎云:‘“收目”当作 “抆目”,“抆”即说文“●”字。’王先生曰:‘“ 独”疑“属”。’○铎按:尔雅释诂:“收,聚 也 。”“收目”盖谓聚集目力而视之耳。“独”当作“属 ”,读为“注”,晋语五:“则恐国人之属耳目于我也 ”,韦:‘“属”犹“
注”也。’二字声近而义同。

〔九〕 说苑正谏篇云:“谏有五: 一曰正谏。”○铎按:说文:“
证,谏也。”“正”与“证”同。 吕氏春秋不苟篇:“主有失败,皆交争证谏。”外传九 作“正谏”,是“正”即“证”也。

〔一0〕见史记秦始皇纪。新语辨惑 篇载此事,以为“赵高驾鹿”。

  夫好之与恶效于目〔一〕,而鹿之与马者〔二〕 着于形者也〔三〕,已又定矣。还至谗如〔四〕臣妾之 饰伪言而作辞也〔五〕,则君王失己心,而人物丧我体 矣。况乎逢幽隐囚人〔六〕,而待校其信,〔七〕不若 察妖女之留意也;其辨贤不肖也,不〔八〕若辨鹿马之 审固也〔九〕。此二物者,皆得进见于朝堂,暴质于心 臣矣〔一0〕。及欢爱、苟媚、佞说、巧辨之惑君也, 犹炫燿君目〔一一〕,变夺君心,便以好为〔一二〕丑 ,以鹿为马,而况于郊野之贤、阙外之士,未尝得见者 乎〔一三〕?

〔一〕 “效”旧作“放”。按礼记 曲礼:“效马效羊”,郑注云:‘“效”犹“呈见”。 ’○铎按:方言十二:“效,明也。”与“着”互文见 义。

〔二〕 “者”字疑衍。○铎按:即 “着”之驳文。

〔三〕 新语云:“马鹿之异形,众 人所知也。”

〔四〕 “如”疑当作“妒”,属上 读。

〔五〕 易遯九三:“畜臣妾,吉。 ”汉书董仲舒传云:“百官皆饰空言虚辞。”韩非子诡 使篇云:“造言作辞。”○俞樾云:‘作“妒”是也, 属上读非也。“还”乃“遝”字之误。方言、广雅并曰 :“
遝,及也。”“遝至”犹云“及至 ”。盖承上 言,好之与恶,鹿之 与马,本属易辨,己又先有定见,及至谗妒之臣妾饰言 ,则又为之夺也。自“遝至”至“辞也”十四字作一句 读,不当于“妒”字绝句。’○铎按:俞订“还”字, 读十四字为句是也。谗妒臣妾,疑当作“谗妾妒臣”, 指妲己与赵高二人,犹“好恶效于目”、“鹿马着于形 ”亦分承上文言之也。赵策三:“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 为诸侯妃姬。”荀子大略篇:“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 。”是“谗妾”、“妒臣”皆古人常语。已又定矣,“ 又”与“有”同,言好之与恶,鹿之与马,皆已有定也 。俞氏以“已”为“人己”之“己”,失之。

〔六〕 幽、囚同义。荀子王霸篇云 :“公侯失礼则幽”,杨倞注:“幽,囚也。”吕氏春 秋骄恣篇云:“厉公游于匠丽氏,栾书、中行偃劫而幽 之。”高诱注:“幽,囚也。”秦策:‘姚贾曰:“管 仲,南阳之弊幽,鲁之免囚。”’史记管晏列传:‘管 仲曰:“吾幽囚受辱。”“幽隐囚人”亦犹言“幽囚” 矣。○铎按:幽、隐亦同义。说文:“幽,隐也。”幽 、囚叠韵,幽、隐双声。幽隐囚人,亦如桓六年左传“ 嘉栗旨酒”,本书班禄篇“奢夸廓人”,皆叠三同义词 为定语耳。

〔七〕 齐语韦昭注:“校,考合也 。”○铎按:此“覈”字之借。说文:“覈,实也。”

〔八〕 “不”旧作“必”。

〔九〕 礼记射义云:“持弓矢审固 。”

〔一0〕“心臣”未详,程本作“廷 臣”。按后汉书班彪后固传西都赋云:“左右廷中朝堂 ,百僚之位。”“朝堂”注详救边篇。王先生云:‘“ 心臣”当是“心目”,以下文“君目”、“君心”定之 。’

〔一一〕楚辞离骚云:“世幽昧以眩 ●兮”,王逸注:“眩●,惑乱貌。”淮南子泛论训云 :“嫌疑肖象者,众人之所眩耀。”炫燿、眩●、眩耀 并同。

〔一二〕“为”字旧脱。

〔一三〕史记魏世家:‘李克曰:“ 臣在阙门之外。”’赵策:‘苏秦说李兑曰:“造外阙 ,愿见于前。”’

  夫在位者之好蔽贤而务进党也〔一〕,自古而然 〔二〕。昔唐尧之大圣也,聪明宣昭〔三〕;虞舜之大 圣也,德音发闻〔四〕。尧为天子,求索贤人,访于群 后,群后不肯荐舜而反称共、鲧之徒,赖尧之圣,后乃 举舜而放四子〔五〕。夫以古圣之质也,尧聪之明也, 舜德之彰也,君明不可欺,德彰不可蔽也。质鲜为佞, 而位者〔六〕尚直若彼。今夫列士之行,其不及尧、舜 乎达矣〔七〕,而俗之荒唐,〔八〕世法滋彰〔九〕。 然则求贤之君,哀民之士,其相合也,亦必不几矣〔一 0〕。文王游畋,遇姜尚于渭滨,察言观志,而见其心 ,不谘左右,不诹群臣〔一一〕,遂载反归〔一二〕, 委之以政,用能造周〔一三〕。故尧参乡党以得舜,文 王参己以得吕尚〔一四〕,岂若殷辛、秦政〔一五〕, 既得贤人,反决滞于雠〔一六〕,诛杀正直,而进任奸 臣之党哉?

〔一〕 说苑政理篇:‘孔子曰:“ 匿人之善者,是谓蔽贤也。”’君道篇:‘太公曰:“ 多党者进,少党者退,是以群臣比周而蔽贤,百吏群党 而多奸。”’汉书李寻传云:“微言毁誉,进类蔽善。 ”

〔二〕 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云: “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

〔三〕 诗文王云:“宣昭义问。”

〔四〕 韩非子说疑篇云:“众归而 民留之,以誉盈于国,发闻于主。”○铎按:单言为“ 闻”,复言为“发闻”,齐语:“有居处为义好学,慈 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则有以告。”管 子小匡篇作“弟长闻于乡里者”,是“发闻”即“闻” 也。

〔五〕 见书尧典。

〔六〕 “位”上疑脱“在”字。

〔七〕 “达”当作“远”。

〔八〕 庄子天下篇云:“荒唐之言 。”○铎按:荒唐、胡涂、混帐、混蛋,语之转。

〔九〕 老子云:“法令滋彰。”

〔一0〕“几”读为“冀”。○铎按 :已见赞学篇注。

〔一一〕○铎按:尔雅释诂:“咨、 诹、访,谋也。”谘、咨同。

〔一二〕见六韬。注详卜列篇。

〔一三〕宣十五年左传:‘羊舌职曰 :“士伯庸中行伯,君信之,亦庸士伯,此之谓明德矣 。文王所以造周,不是过也。”’

〔一四〕说苑尊贤篇云:“尧、舜相 见,不违桑阴。文王举太公,不以日久。故贤圣之接也 ,不待久而亲;能者之相见也,不待试而知矣。”

〔一五〕晋语云:“殷辛伐有苏”, 韦昭注:“殷辛,殷纣也。”汉书贾山传云:“秦政力 并万国,富有天下。”按政,始皇名。

〔一六〕“决滞”犹言“去留”。周 礼廛人注:‘郑司农云:“货物沈滞于廛中不决。”’ 按决则不滞,义相覆也。或云:“决”即“沈”之误。 周语云:“气不沈滞”,韦昭注:“沈,伏也。滞,积 也。”后汉书崔骃传达旨云:“胡为嘿嘿而久沈滞也? ”○铎按:或说近是。

  是以明圣之君于正道也,不专驱于贵宠,惑于嬖 媚,不弃疏远,不轻幼贱,又参而任之〔一〕。故有周 之制也,天子听政,使三公至于列士献典〔二〕,良史 献书〔三〕,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 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四〕教诲,耆艾修之,而 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无败〔五〕也。

〔一〕 管子七法篇云:“论功计劳 ,未尝失法律也。便辟、左右、大族、尊贵大臣,不得 增其功焉。疏远、卑贱、隐不 知 之人,不忘其劳。”汉书翼奉传云:“古者,朝廷必有 同姓,以明亲亲,必有异姓,以明贤贤,此圣王之所以 大通天下也。同姓亲而易进,异姓疏而难通,故同姓一 ,异姓五,迺为平均。”按此即所谓“参而任之”也。

〔二〕 “典”治要作“诗”。按周 语云:“使公卿列士献诗,瞽献曲。”“曲”或误为“ 典”。王氏所用国语本与韦昭不同,未敢据彼以补此也 。○铎按:此仍当依今本国语作“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瞽献曲。”韦注:“瞽,乐师。曲,乐曲也。”作“ 典”者讹字。史记周本纪及集解引韦注“曲”并作“典 ”,误与此同。古书曲、典二字多相乱,荀子正论篇: “今子宋子严然而好说,聚人徒,立师说,成文曲。” 王念孙曰:‘“曲”当为“典”,谓宋子十八篇也。’ 彼“
典”误为“曲”,犹此“曲”误为 “典”。“使三公至于列士献典”,文有讹脱,非别本 如此也。

〔三〕 周语无“良”字。

〔四〕 “史”旧作“叟”。

〔五〕 “无败”周语作“不悖”。

  末世则不然〔一〕,徒信贵人骄妒之议,独用苟 媚〔二〕蛊惑之言,行丰礼者蒙愆咎〔三〕,论德义者 见尤恶,于是谀臣〔四〕又从以诋訾之法〔五〕,被以 议上之刑,此贤士之始困也〔六〕。夫诋訾之法者,伐 贤之斧也,而骄妒者〔七〕,噬贤之狗也〔八〕。人君 内秉伐贤之斧,权噬贤之狗〔九〕,而外招贤〔一0〕 ,欲其至也〔一一〕,不亦悲乎!

〔一〕 易系辞下传云:“其当殷之 末世。”

〔二〕 治要作“宿媚”。按“苟媚 ”亦见上文。

〔三〕 □,俗愆字。见广韵二仙。

〔四〕 说苑臣术篇云:“偷合苟容 ,与主为乐,不顾其后害,如此者谀臣也。”治要“谀 臣”下有“佞人”二字。

〔五〕 汉书哀帝纪云:“除诽谤诋 欺法。”

〔六〕 汉书严安传云:“此民之始 苦也。”文与此同。治要“始”作“逅”。逅,遇也, 义亦可通。○铎按:日本尾张藩国本治要作“
姤”,“姤”与“诟”同,耻也。 “始”字误耳。

〔七〕 “骄妒者”治要作“骄妒之 臣”。○铎按:当据治要补“之臣”二字。“骄妒之臣 者”、“诋訾之法者”两文相对。

〔八〕 即贤难篇所云“群犬啮贤” 。一切经音义一引三苍云:“噬,啮也。”

〔九〕 “权”如“权兵”之“权” ,注见劝将篇。○俞樾云:‘“
权”字无义,当作“嚾”。广韵二 十九换云:“唤,呼也。嚾,上同。”然则“嚾”即“ 唤”字,犹云“呼噬贤之狗”耳。’○铎按:权、秉互 文。文选五等论注引贾逵国语注:“权,秉也。”劝将 篇:“
权十万之众”,“权”亦秉持之义 。考“嚾”字见于荀子非十二子篇者,乃“讙”之别体 。若大戴礼记易本命篇:“咀嚾者九窍而胎生”,“嚾 ”乃“●”字之讹。其用为呼唤字,见抱朴子酒诫篇( “仰嚾天坠,俯呼地陷”),而他篇则仍用“唤”字( 如疾谬篇:“主则望客而唤狗”)。是以“嚾”为“唤 ”,六朝时始偶见之。俞氏泥于“
唤狗”之熟语,欲以后世之字改汉 人之书,不可从也。

〔一0〕以上九字,治要作“而外招 噬贤之狗”。

〔一一〕治要“至”下有“理”字, 盖误。
 
 
 

潜夫论笺校正卷三

  忠贵〔一〕第十一

  世有莫盛之福,又有莫痛之祸。处莫高之位者,不 可以无莫大之功。窃亢龙之极贵者〔二〕,未尝不破亡 也。成天地之大功者,未尝不蕃昌也〔三〕。

〔一〕 后汉书本传作“贵忠”。○ 铎按:本篇叙录云:“位以德兴,德贵忠立。”忠于一 人而贼于兆民者,则不得谓之忠。盖忠可贵,而有辨焉 。贼于民者,天罚之。天罚之,实民罚之也。凡言天者 ,讬之以说教耳。

〔二〕 “者”字旧脱。

〔三〕 注见思贤篇。

  帝王之所尊敬〔一〕,天之所甚爱者,民也〔二 〕。今人臣受君之重位,牧天之所甚爱〔三〕,焉可以 不安而利之,养而济之哉〔四〕?是以君子任职则思利 民〔五〕,达上则思进贤〔六〕,功孰大焉?故居上而 下不重也,在前而后不殆也〔七〕。书称“天工人其代 之〔八〕”,王者法天而建官〔九〕,自公卿以下,至 于小司〔一0〕,辄〔一一〕非天官也?是故明主不敢 以私爱,忠臣不敢以诬能〔一二〕。夫窃人之财,犹谓 之盗〔一三〕,况偷天官以私己乎〔一四〕?以罪犯人 ,必加诛罚,况乃犯天,得无咎乎〔一五〕?

〔一〕 本传作“夫帝王之所尊敬者 天也”。按春秋繁露郊义篇云:“天者,百神之君也; 王者之所最尊也”。○铎按:当从本传,天、民韵。

〔二〕 襄十四年左传:‘师旷曰: “天之爱民甚矣!”’

〔三〕 襄十四年左传:‘师旷曰: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汉书鲍宣传云:“ 为天牧养元元。”

〔四〕 汉书高帝纪十一年诏曰:“ 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晁错 传云:“知所以安利万民,则海内必从矣。”易系辞下 传云:“万民以济。”

〔五〕 桓六年左传云:“上思利民 ,忠也。”说苑建本篇云:“贤臣之事君也,苟有可以 安国家利民人者,不避其难,不惮其劳,以成其义。” 政理篇云:“知为吏者,奉法利民。”

〔六〕 汉书楚元王传刘向封事云: “贤人在上位,则引其类而聚之于朝。”楚策:‘苏子 曰:“忠臣之于君也,必进贤人以辅之。”吕氏春秋赞 能篇云:“功无大乎进贤。”

〔七〕 文子道德篇:‘老子曰:“ 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众不害。”’

〔八〕 皋陶谟。○铎按:已见思贤 篇。

〔九〕 后汉书刘玄传:‘李淑云: “三公上应台宿,九卿下括河海,故天工人其代之。” ’论衡纪妖篇云:“天官百二十,与地之王者无以异也 。地之王者,官属备具,法象天官,禀取制度。”桓八 年公羊传疏引春秋说云:“立三台以为三公,北斗九星 为九卿,二十七大夫内宿部卫之,列八十一纪以为元士 ,凡百二十官焉。”

〔一0〕按后汉时有上司、小司之称 。中论谴交篇云:“下及小司,列城墨绶,莫不相商以 得人,自矜以下士。”小司,谓官职之卑者。其称上司 者,皆谓司马。光武改司马为太尉,故太尉称上司,见 后汉书郎顗、刘恺、杨震传,及后汉纪章帝元和三年。 若史弼传云:“承望上司,诬陷良善”,吴佑传章怀注 引陈留耆旧传云:“佑处同僚 无 私书之问,上司无笺檄之敬”,则皆以为上官之通称矣 。

〔一一〕“辄”疑“孰”。

〔一二〕管子法法篇云:“明君不以 禄爵私所爱,忠臣不诬能以干爵禄。”○铎按:诬能, 谓本无能而自以为能。荀子君道篇:“臣不能而诬能, 则是臣诈也。”韩非子二柄篇:“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语皆本于管子。

〔一三〕僖廿四年左传介之推语。

〔一四〕○铎按:僖二十四年左传“ 偷”作“贪”。俞樾云:‘“贪”读为“探”。探,取 也。“偷”亦“取”也。’刘文淇曰:‘“偷天”或左 氏旧说。’

〔一五〕○铎按:遏利篇云:“盗人 必诛,况乃盗天乎?得无受祸焉?”注见彼。

  五代建侯,开国成家,传嗣百世,历载千数〔一 〕,皆以能当天官,功加百姓。周公东征,后世追思〔 二〕,召公甘棠,人不忍伐,〔三〕见爱如是,岂欲私 害之者哉〔四〕?此其后之封君多矣〔五〕,或不终身 ,或不期月,而莫陨坠,其世无者,载莫盈百,是人何 也哉〔六〕?

〔一〕 注见思贤篇。

〔二〕 诗破斧。

〔三〕 诗甘棠。

〔四〕 史记商君传集解引新序云: ‘昔周、召施善政,及其死也,后世思之,“蔽芾甘棠 ”之诗是也。尝舍于树下,后世思其德,不忍伐其树, 况其身乎?’今新序佚此文。

〔五〕 史记乐书云:“封君世辟。 ”

〔六〕 “而莫”以下,文有脱误。 按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叙引杜业说云:“昔唐以万国 致时雍之政,虞、夏以之多群后飨共己之治。汤法三圣 ,殷氏太平。周封八百,重绎来贺。成王察牧野之克, 顾群后之勤,知其恩结于民心,功光于王府也,故追述 先父之志,录遗老之策,高其位,大其寓。至其没也, 世主叹其功,无民而不思。所息之树且犹不伐,况其庙 乎?是以燕、齐之祀与周并传,子继弟及,历载不堕。 岂无刑辟?繇祖之竭力,故支庶赖焉。迹汉功臣,亦皆 割符世爵,受山、河之誓。百余年闲,而袭封者尽,或 绝失姓,或乏无主,朽骨孤于墓,苗裔流于道。以往况 今,甚可悲伤。”此文自“五代”以下,大恉本于彼。 “是何也哉”见劝将篇,此“人”字亦疑衍。○铎按: “莫”下疑脱“不”字。“世无”疑当作“抚世”,语 见下文及德化篇。“也”疑当作“在”。

  五代之臣,以道事君〔一〕,以仁抚世,泽及草 木〔二〕,兼利外内,普天率土〔三〕,莫不被德〔四 〕,其所安全,真天工也。是以福祚流衍〔五〕,本枝 百世〔六〕。季世之臣〔七〕,不思顺天,而时主是谀 ,谓破敌者为忠,多杀者为贤。白起、蒙恬〔八〕,秦 以为功,天以为贼。息夫、董贤〔九〕,主以为忠,天 以为盗。此等之俦,虽见贵于时君,然上不顺天心,下 不得民意〔一0〕,故卒泣血号啕,以辱终也〔一一〕 。易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 不及矣〔一二〕。”是故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 称其位,其殃必大。

〔一〕 论语。

〔二〕 汉书严助传淮南王上书云: “恩至禽兽,泽及草木。”

〔三〕 后汉书班彪后固传明堂诗: “普天率土,各以其职。”章怀注:‘诗小雅曰:“溥 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亦 “溥”也。’

〔四〕 汉书礼乐志:‘董仲舒云: “德化被四海。”’

〔五〕 汉书叙传王命论云:“福祚 流于子孙。”

〔六〕 诗文王。“枝”今作“支” 。庄六年左传引诗与此同。

〔七〕 昭三年左传:‘晏子曰:“ 此季世也。”’

〔八〕 并见史记。

〔九〕 并见汉书。

〔一0〕汉书元后传:‘王章云:“ 上顺天心,下安百姓。”’王莽传云:“承顺天心,快 百姓意。”

〔一一〕易屯上六:“泣血涟如。” 旅上九:“旅人先笑后号啕。”淮南子缪称训云:‘小 人在上位,如寝关曝纩,不得须臾宁,故易曰:“乘马 班如,泣血涟如。”言小人处非其位,不可长也。’

〔一二〕易系辞下传。“少”今本作 “小”,唐石经作“少”。按晋书山涛传云:“德薄位 高,力少任重。”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赞章怀注引易 同。荀子儒效篇:“能小而事大,辟之是犹力之少而任 重也。”亦用易语。钱宫詹大昕云:‘三国志王修传注 引魏略:“力少任重。”汉书王莽传:“自知德薄位尊 ,力少任大。”今本“少”作“
小”,惟北宋景佑本是“少”字。 ’○铎按:经义述闻二王念孙曰:‘“少”与“小”形 声皆相似,又涉上句“知小”而误耳。今本作“
力小”,乃后人依俗本改之。集解 引虞注尚未改。又潜夫论及群书治要、颜师古汉书叙传 注引易并作“力少而任重”。明涂祯本盐铁论毁学篇: “故德薄而位高,力少而任重”,即本系辞传文,张之 象本复改“少”为“小”。’

  且夫窃位之人〔一〕,天夺其鉴〔二〕,神惑其 心。是故贫贱之时,虽有鉴明之资〔三〕,仁义之志, 一旦富贵,则背亲捐〔四〕旧,丧其本心〔五〕。皆疏 骨肉而亲便辟〔六〕,薄知友而厚狗马〔七〕。财货满 于仆妾〔八〕,禄赐尽于猾奴〔九〕。宁见朽贯千万, 而不忍赐人一钱;宁积粟腐仓,而不忍贷人一斗〔一0 〕。人多骄肆,〔一一〕负债不偿〔一二〕,骨肉怨望 于家〔一三〕,细民谤讟于道〔一四〕。前人以败,后 争袭之,诚可伤也。

〔一〕 注见贤难篇。

〔二〕 僖二年左传云:“是天夺之 鉴,而益其疾也。”○铎按:晋语二作“天夺其鉴”。 “其”犹“之”也。荀子君道篇:“然而求卿相辅佐, 则独不若是其公也。”韩诗外传二“其”作“之”,是 “其”与“之”同也。他例详经传释词卷五、卷九。

〔三〕 王先生云:‘“鉴明”当依 本传作“明察”,鉴、察形近而讹。’继培按:“鉴” 盖“贤”之误,汉书五行志云:“人君有贤明之材,畏 天威命。”王褒传云:“世必有圣知之君,而后有贤明 之臣。”

〔四〕 “捐”旧作“损”,据传改 。

〔五〕 孟子云:“此之谓失其本心 。”

〔六〕 史记伍子胥传云:“疏骨肉 之亲。”“辟”读为“嬖”。汉书佞幸传赞云:“咎在 亲便嬖。”

〔七〕 盐铁论散不足篇云:“百姓 或短褐不完,而犬马衣文绣。”说苑正谏篇:‘咎犯曰 :“民有饥色,而马有粟秩。”’

〔八〕 史记孟尝君传云:“仆妾余 粱肉,而士不厌糟糠。”

〔九〕 汉书贡禹传云:“禄赐愈多 ,家日以益富。”一切经音义一引三苍云:“猾,黠恶 也。”史记货殖传云:“桀黠奴,人之所患也。”

〔一0〕史记平准书云:“京师之钱 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 积于外,至腐败而不可食。” 高 祖纪云:“实不持一钱。”田敬仲世家云:“田常复修 厘子之政,以大斗出货,以小斗收。”御览八百四十“ 一斗”作“一升”。按此文即墨子尚同上篇所云;“腐 ●余财,不以相分。”

〔一一〕管子霸言篇云;“富而骄肆 者复贫。”

〔一二〕说文云:“偿,还也。”“ 债”本书多作“责”,责、债古今字。○铎按:汉书宣 元六王传淮阳宪王传:“舅张博言负责数百万,愿王为 偿。”师古注:“责,谓假贷人财物未偿者也。”汉时 骄贵多假贷于民,其实勒索也。事亦见三式、断讼篇。

〔一三〕毛诗角弓序云:“骨肉相怨 。”郑玄诗笺云:“骨肉之亲相疏远,则以亲亲之望, 易以生怨。”按怨、望同义,史记陈余传:‘
余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 ’索隐云:“望,怨责也。”○铎按:说文:“●,责 望也。”书传通以“望”为之。汉书文三王传梁孝王传 :“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景十三王传江都易王传:“ 建恐诛,与其后祝诅上,语怨望。”陈汤传:“海内怨 望。”“怨望”二字平列。

〔一四〕晏子春秋谏下云:“不顾细 民。”昭元年左传云:“民无谤讟。”○铎按;宣十二 年左传注;“讟,谤也。”“谤讟”亦二字平列。

  历观前世贵人之用心也,与婴儿等〔一〕。婴儿 有常病,贵臣有常祸〔二〕,父母有常失,人君有常过 。婴儿常病,伤饱也;贵臣常祸,伤宠也。父母常失, 在不能已于媚子〔三〕;人君常过,在不能已于骄臣〔 四〕。哺乳太多〔五〕,则必掣纵而生□〔六〕;贵富 太盛,则必骄佚而生过〔七〕。是故媚子以贼其躯者, 非一门也;骄臣用灭其家者,非一世也〔八〕。或以背 叛横逆不道〔九〕,或以德薄不称其贵。文昌奠功,司 命举过〔一0〕,观恶深浅,称罪降罚,或捕格斩首〔 一一〕,或拉髆掣胸〔一二〕,掊死深阱〔一三〕,衔 刀都市〔一四〕,僵尸破家,覆宗灭族者,皆无功于民 氓者也。而后人贪权冒宠,蓄积无极〔一五〕,思登颠 陨之台〔一六〕,乐循覆车之迹〔一七〕,愿裨福祚〔 一八〕,以备员满贯者〔一九〕,何世无之?

〔一〕 “与婴”二字旧空,据程本 。释名释长幼云:“人始生曰婴儿。胸前曰婴,抱之婴 前,乳养之也。”

〔二〕 “贵臣”程本作“贵人”。 按本传及意林并作“贵臣”,下同。

〔三〕 诗思齐毛传:“媚,爱也。 ”

〔四〕 后汉书陈元传云:“人君患 在自骄,不患骄臣。”

〔五〕 汉书贾谊传云:“抱哺其子 ”,颜师古注;“哺,□也。”

〔六〕 说文手部:“□,引纵曰□ 。”疒部:“瘛,小儿瘛瘲病也。”戴侗六书故云:“ 瘛瘲谓小儿风惊,乍掣乍纵。掣,搐也;纵则掣而乍舒 也。”玉篇云:“□,小儿瘨病。”按素问大奇论云: “□瘛筋挛。”○铎按:今谓小儿惊风,汉书艺文志有 瘲瘛方三十卷,即治此病者。

〔七〕 赵策:公子牟曰:“贵不与 富期而富至,富不与粱肉期而粱肉至,粱肉不与骄奢期 而骄奢至,骄奢不与死亡期而死亡至。累世以前,坐此 者多矣。”成六年左传云:“国饶则民骄佚。”○铎按 :史记货殖传:“游媚贵富。”

〔八〕 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篇云 :“忘义而殉利,去理而走邪,以贼其身,而祸其家。 ”“贼躯”犹“贼身”。汉书梅福传云:“汉兴以来, 社稷三危,吕、霍、上官,皆母后之家也。亲亲之道, 全之为右,当与之贤师良傅,教以忠孝之道。今迺尊宠 其位,授以魁柄,使之骄逆,至于夷灭,此失亲亲之大 者也。”此文意与彼同。

〔九〕 横逆不道,即述赦篇所云“ 大逆不道”也。汉书陈汤传云;“不道无正法,以所犯 剧易为罪。”大逆,不道之剧者。

〔一0〕史记天官书云:“斗魁戴匡 六星曰文昌宫,四曰司命。”礼记祭法:“司命”,郑 注:“司命主督察三命。”疏云:‘皇氏云:“司命者 ,文昌宫星。”’白虎通寿命篇云:“随命者,随行为 命,欲使民务仁立义无滔天,滔天则司命举过,言则用 以弊之。”后汉书张衡传章怀注引春秋佐助期曰:“司 命神名为灭党,长八尺,小鼻,望羊,多髭,□瘦,通 于命运期度。”

〔一一〕后汉书刘盆子传章怀注:“ 相拒而杀之曰格。”按汉书冯奉世后野王传:“池阳令 并素行贪污,野王部督邮掾赵都按验,得其主守盗十金 罪,收捕。并不首吏,都格杀。”颜师古注:“不首吏 ,谓不伏从收捕也。”

〔一二〕庄元年公羊传:“搚干而杀 之”,何休注:“搚,折声也。”释文:‘“搚”亦作 “拉”。’释名释姿容云:“掣,制也。制顿之使顺己 也。”盐铁论散不足篇云:“吏捕索掣顿,不以道理。 ”续汉书五行志载梁冀事云:“吏卒掣顿,折其要脊。 ”

〔一三〕周礼掌囚:“凡杀人者,踣 诸巿。”郑注:“踣,僵尸也。”“掊”与“踣”同。 “阱”传作“牢”。按“阱”盖“□”之误。广韵云: ‘“□”与“牢”同。’汉碑“太牢”字多作“□”。 盐铁论褒贤篇云:“身在深牢,莫知恤视。”后汉书党 锢传范滂传论云:“幽深牢,破室族。”○铎按:汉书 谷永传:“又以掖庭狱大为乱阱”,颜注:“穿地为坑 阱以拘系罪人也。”“阱”与“阱”同,今谓地牢也。

〔一四〕汉书王嘉传云:“奉职负国 ,当伏刑都巿,以示万众。”○铎按:三式篇:“其耗 乱无状者,皆衔刀沥血于市。”衔刀,谓以刀断脰,犹 今俗言“刀嵌颈”也。

〔一五〕楚语:‘斗且廷见令尹子常 ,归以语其弟曰:“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殆 必亡者也。”’文十八年左传云:“贪于饮食,冒于货 贿,聚敛积实,不知纪极。”杜注:‘“冒”亦“贪” 也。’

〔一六〕太玄经上次七:“升于颠台 。”

〔一七〕新书连语:‘周谚曰:“前 车覆而后车戒。”’韩诗外传五云:“前车覆而后车不 诫,是以后车覆也。”后汉书隗嚣传云:“循覆车之轨 。”

〔一八〕诗采菽云:“福禄膍之”, 毛传:“膍,厚也。”“裨”与“膍”同。仪礼觐礼郑 注:‘“裨”之为言“埤”也。’诗北门毛传:“埤, 厚也。”

〔一九〕史记平原君传云:‘秦之围 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纵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 偕,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 平原君曰:“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张丞相传云: “自申屠嘉死之后,丞相皆以列侯继嗣,娖娖廉谨,为 丞相备员而已。”宣六年左传:‘中行桓子曰:“使疾 其民,以盈其贯,将可殪也。”’韩非子说林下云:‘ 有与悍者邻,欲卖宅而避之。人曰:“是其贯将满也, 子姑待之。”答曰:“吾恐其以我满贯也。”’○铎按 :今犹谓数之极限为“满贯”,古语之遗也。

  当吕氏之贵也,太后称制而专政,禄、产秉事而 握权,擅立四王,多封子弟,兼据将相,外内磐结,自 以虽汤、武兴,五霸作,弗能危也。于是废仁义而尚威 虐,灭礼信而务谲诈。海内怨痛,人欲其亡,故一朝摩 灭而莫之哀也〔一〕。霍氏之贵,专相幼主,诛灭同僚 ,废帝立帝,莫之敢违。禹继父位,山、云屏事,诸婿 专典禁兵,婚姻本族〔二〕。王氏之贵,九侯五将〔三 〕,朱轮二十三〔四〕。太后专政,秉权三世。莽为宰 衡,封安汉公,居摄假号,身当南面,卒以篡位,十有 余年,自以居之已久,威立恩行,永无祸败,故遂肆心 恣意,私近忘远,崇聚群小,重赋殚民,以奉无功,动 为奸诈,讬之经义,迷罔百姓,欺诬天地。自以我密, 人莫之知,皇天从上鉴其奸,神明自幽照其态,岂有误 哉〔五〕!

〔一〕 事见汉书高后纪。晋语云: “一朝而灭,莫之哀也。”按方言云:“摩,灭也。” “摩”与“靡”通。汉书司马迁传 云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纪。”字亦作“糜”, 贾山传云:“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

〔二〕 事见汉书霍光传。“屏”当 作“秉”。魏相传:‘相奏封事言:“光死,子复为大 将军,兄子秉枢机,昆弟诸婿据权埶,在兵官。”’张 禹传云:“总秉诸事”,亦“秉事”之证。王先生云: ‘“
本族”疑“帝族”。’○铎按;上 文“禄、产秉事”,足证“屏事”之误。霍光传:‘茂 陵徐生曰:“霍氏秉权日久。”’“秉事”即“
秉权”也。“秉权”亦见下文。

〔三〕 汉书王莽传云:“家凡九侯 五大司马。”“五将”即“五大司马”也。元后传:‘ 解光奏:“曲阳侯根宗重身尊,三世据权,五将秉政。 ”’五行志云:“五将世权。”

〔四〕 汉书楚元王传刘向封事云: “王氏一姓,乘朱轮华毂者二十三人。”

〔五〕 事见汉书王莽传。按此言吕 、霍、王氏事,大恉本刘向封事。

  夫鸟以山为卑而橧巢其上,鱼以渊为浅而穿穴其 中,卒所以得之者饵也〔一〕。贵戚惧家之不吉而聚诸 令名〔二〕,惧门之不坚而为作铁枢〔三〕,卒其以败 者〔四〕,非苦禁忌少〔五〕而门枢朽也,常苦崇财货 而行骄僭〔六〕,虐百姓而失民心尔。

〔一〕 曾子疾病篇文。大戴礼“橧 ”作“曾”,“穿”作“蹶”。说苑敬慎篇、谈丛篇并 作“穿”。○经义述闻十一王念孙曰:‘“蹶穴”与“ 曾巢”对文。蹶者,穿也。言更于渊中穿土为穴也。广 雅曰:“●,穿也。”●、蹶通。’○铎按:荀子法行 篇“橧”作“增”,“穿”作“堀”,并字异而义同。

〔二〕 史记秦始皇纪云:“阿房宫 成,欲更择令名名之。”“聚”传作“制”。按“聚” 乃“制”之误。西京杂记云:“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 各献名果异树,亦有制为美名,以标奇丽。”“制名” 亦一证。

〔三〕 说文云:“枢,户枢也。”

〔四〕 本传“其”下有“所”字, 天中记十五同。○铎按;本书虽或以“以”为“所以” ,然例以上文,则当作“所以”。

〔五〕 汉书艺文志论阴阳家云:“ 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

〔六〕 汉书贡禹传云:“守相崇财 利。”王商传云:“王凤颛权,行多骄僭。”○铎按: “崇”与“丛”同,聚也。上文“崇聚”平列。

  孔子曰:“不患无位,患己不立〔一〕。”是故 人臣不奉遵礼法,竭精思职〔二〕,推诚辅君,效功百 姓,下自附于民氓,上承顺于天心,而乃欲任其私知, 窃君威德,以陵下民,反戾天地,欺诬神明,偷进苟得 ,以自奉厚;居累卵之危,而图泰山之安〔三〕,为朝 露之行〔四〕,而思传世之功〔五〕,譬犹始皇之舍德 任刑,而欲计一以至于万也〔六〕。岂不惑哉!

〔一〕 论语作“患所以立”。○铎 按:刘宝楠论语正义谓此所引当是以义增成。

〔二〕 汉书梅福传云:“厉志竭精 。”

〔三〕 汉书枚乘传谏吴王书云:“ 必若所欲为,危于絫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于反 掌,安于泰山。”

〔四〕 史记商君传:‘赵良曰:“ 君之危,如朝露。”’

〔五〕 墨子所染篇云:“功名传于 后世。”汉书礼乐志郊祀歌云:“传世无疆。”

〔六〕 汉书贾山传云:‘古者圣王 作谥,三四十世耳。秦皇帝曰:“死而以谥法,是父子 名号有时相袭也。以一至万,则世世不相复也。”故死 而号曰始皇帝,其次曰二世皇帝者,欲以一至万也。’

 
 

  浮侈〔一〕第十二

  王者以四海为一家〔二〕,以兆民为通计〔三〕。 一夫不耕,天下必受其饥者;一妇不织,天下必受其寒 者〔四〕。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 路,游手为巧〔五〕,充盈都邑,治本者少,浮食者众 〔六〕。商邑翼翼,四方是极〔七〕。今察洛阳〔八〕 ,浮末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者什于浮末。是则一夫耕 ,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以一奉百,孰能供之 ?天下百郡千县,巿邑万数,类皆如此,本末何足相供 ?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至,则安能不为非?为非则 奸宄,奸宄繁多,则吏安能无严酷?严酷数加,则下安 能无愁怨?愁怨者多,则咎征并臻,下民无聊,而〔九 〕上天降灾,则国危矣〔一0〕。

〔一〕 ○铎按:东汉浮伪,诸所讥 刺,自衣食器用之靡,车舆庐舍之僭,下至游敖博弈之 纷,俳倡戏弄之巧,巫觋祝祷之诞,婚姻礼节之繁,无 巨细咸列举之,而尤痛疾于丧葬祠祭之滥。盖与盐铁论 散不足篇所缕陈者,详略互见焉。参合观之,则两京贫 富不均之状可知矣。

〔二〕 汉书高帝纪七年:‘萧何曰 :“天子以四海为家。”’荀子王制篇云:“四海之内 若一家。”

〔三〕 闵元年左传云:“天子曰兆 民。”

〔四〕 管子揆度篇云:“农有常业 ,女有常事。一农不耕,民有为之饥者;一女不织,民 有受其寒者。”吕氏春秋爱类篇云:‘神农之教曰:“ 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 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新书无蓄篇云:‘古人 曰:“一夫不耕,或为之饥;一妇不织,或为之寒。” ’

〔五〕 后汉书章帝纪元和三年诏曰 :“务尽地力,勿令游手。”按汉书货殖传云:“童手 指千”,孟康曰:“古者无空手游口,皆有作务。作务 须手指,故曰手指。”“巧”旧作“功”,据本传改。

〔六〕 汉书成帝纪阳朔四年诏曰: “闲者民弥惰怠,乡本者少,趋末者众。”地理志云: “汉兴,立都长安,郡国辐辏,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 。”治要载崔实政论云:“世奢服僭,则无用之器贵, 本务之业贱矣。农桑勤而利薄,工商逸而入厚,故农夫 辍耒而雕镂,工女投杼而刺文,躬耕者少,末作者众。 ”

〔七〕 诗殷武云:“商邑翼翼,四 方之极。”汉书匡衡传衡上疏引诗与今同,汉纪载衡疏 作“京邑翼翼,四方是则”。后汉书樊宏后准传又引云 :“京师翼翼,四方是则”,章怀注谓出韩诗。张衡东 京赋:“京邑翼翼,四方所视”,薛综注云:“京,大 也。大邑谓洛阳也。”此文引诗以证洛阳,疑本作“京 邑”,后人据毛诗改之。○铎按:此书引诗多三家,则 本作“京邑翼翼,四方是则”。汉纪之文本于衡疏,今 本衡疏作“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亦后人所改。樊准 传作“京师”,因彼处下文“京师”字而误。后魏书甄 琛传、白帖七十六两引亦并作“京邑翼翼,四方是则” ,后魏时齐诗已亡,唐时韩诗尚存,则皆韩诗也。说详 经义述闻卷七。又匡衡疏引诗以证长安,与此文引诗之 旨合,作“四方是极”,则非其旨矣。后汉书鲁恭传恭 引鲁诗亦作“四方是则”。

〔八〕 后汉书光武帝纪云:“建武 元年冬十月,车驾入洛阳,遂定都焉。”按“洛”当依 下文作“雒”。汉书地理志:“河南郡雒阳”,颜师古 注:‘鱼豢云:“汉火德,忌水,故去洛水而加隹。” 如鱼氏说,则光武以后,改为“雒”字也。’○铎按: 古字本作“雒”,非汉所改,明、清地理家多能辨之。

〔九〕 “而”旧作“则”,据传改 。○铎按:“则”犹“而”也,不烦改作。

〔一0〕管子八观篇云:“主上无积 而宫室美,氓家无积而衣服修,乘车者饰观望,步行者 杂文采,本资少而末用多者,侈国之俗也。国侈则用费 ,用费则民贫,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作。奸邪 之所生,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 所生,生于侈;侈之所生,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 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墨子辞过篇 云:“其民饥寒并至,故为奸邪多。奸邪多则刑罚深, 刑罚深则国乱。”说苑反质篇:‘魏文侯问李克曰:“ 刑罚之源安生?”李克曰:“生于奸邪淫佚之行。凡奸 邪之心,饥寒而起。淫佚者,久饥之诡也。雕文刻镂, 害农事者也。锦绣纂组,伤女工者也。农事害,则饥之 本也;女工伤,则寒之原也。饥寒并至,而能不为奸邪 者,未之有也。男女饰美以相矜,而能无淫佚者,未尝 有也。故上不禁技巧,则国贫民侈。国贫穷者为奸邪, 而富足者为淫佚,则驱民而为邪也。民已为邪,因以法 随诛之,不赦其罪,则是为民设陷也。刑罚之起有原, 人主不塞其本而替其末,伤国之道也。”’新书孽产子 篇云:“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也,欲天下之无寒,胡 可得也?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之无饥,胡 可得也?讥寒切于民之肌肤,欲其无为奸邪盗贼,不可 得也。”汉书景帝纪后二年诏曰:“雕文刻镂,伤农事 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 女工害,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亡为非者寡矣 。”按数家所言,意恉相同,此文所从出也。

  夫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生于安〔 一〕。是故明王之养民也,忧之劳之〔二〕,教之诲之 〔三〕,慎微防萌,以断其邪〔四〕。故易美“节以制 度,不伤财,不害民〔五〕”;七月诗大小教之,终而 复始〔六〕。由此观之,民固不可恣也〔七〕。

〔一〕 孙子兵势篇云:“乱生于治 ,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二〕 汉书董仲舒传云:“忧劳万 民。”淮南子泛论训云:“以劳天下之民”,高诱注: ‘“劳”犹“忧”也。劳,读“劳敕”之“劳”。’

〔三〕 诗绵蛮。

〔四〕 说苑杂言篇:‘孔子曰:“ 中人之情,有余则侈,不足则俭,无禁则淫,无度则失 ,纵欲则败。饮食有量,衣服有节,宫室有度,畜聚有 数,车器有限,以防乱之源也。”汉书王吉传云:“古 者衣服车马,贵贱有章,以褒有德,而别尊卑。今上下 僭差,人人自制,是以贪财诛利,不畏死亡。周之所以 能致治,刑措而不用者,以其禁邪于冥冥,绝恶于未萌 也。”

〔五〕 节彖辞。

〔六〕 豳风。

〔七〕 淮南子主术训云:“古之置 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

  今民奢衣服,侈饮食,事口舌〔一〕,而习调欺 〔二〕,以相诈绐〔三〕,比肩是也〔四〕。或以谋奸 合任为业〔五〕,或以游敖博弈为事〔六〕;或〔七〕 丁夫世不传犁锄〔八〕,怀丸挟弹,携手遨游〔九〕。 或取好土作丸卖之,于弹外不可以御寇,内不足以禁鼠 ,〔一0〕晋灵好之以增其恶〔一一〕,未尝闻志义之 士喜操以游者也。惟无心之人,群竖小子〔一二〕,接 而持之,妄弹鸟雀,百发不得一,而反中面目,此最无 用而有害也。或坐作竹簧〔一三〕,削锐其头,有伤害 之象,傅以蜡蜜,有甘舌之类〔一四〕,皆非吉祥善应 。或作泥车、瓦狗、马骑、倡排〔一五〕,诸戏弄小儿 之具以巧诈〔一六〕。

〔一〕 史记苏秦传云:‘兄弟嫂妹 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 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二〕 广雅释诂云:“调,欺也。 ”一切经音义十二引通俗文:“
大调曰譺。”苍颉篇:“譺,欺也 。”

〔三〕 说文云:“诒,相欺诒也。 ”“绐”与“诒”通。

〔四〕 晏子春秋杂下云:“临淄三 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

〔五〕 本传注云:“合任,谓相合 为任侠也。”按“合”疑当作“
会”,详述赦篇。汉书酷吏尹赏传 :“受赇报雠”,汉纪成帝永始三年作“受任报雠”, “任”即“合任”之“任”,疑汉书为后人所改。○铎 按:“合任”即“会任”,谓并兼任侠也。史记货殖列 传:“
其在闾巷少年,攻剽椎埋,劫人作 奸,掘冢铸币,任侠并兼,借交报仇。”即此所谓“以 谋奸合任为业”者也。

〔六〕 汉书循吏召信臣传云:“府 县吏家子弟好游敖,不以田作为事,辄斥罢之。”

〔七〕 “或”字疑衍。○铎按:本 传无。

〔八〕 “传”本传作“扶”,盖本 是“傅”字。尚书大传云:“距冬至四十五日,始出学 ,傅农事。”“世”当为“卉”,说文云:“
卉,三十并也。”○铎按:“传” 当作“傅”。释名释言语:“扶,傅也。”是汉世二字 同音之证。

〔九〕 说文云:“弹,行丸也。” 管子轻重丁云:“挟弹怀丸,游水上,弹翡燕小鸟。” 轻重戊云:“众鸟居其上,丁壮者胡丸操弹居其下,终 日不归。”诗北风云:“携手同行。”柏舟云:“以遨 以游。”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云:“相与结侣,携手俱 游。”按北堂书钞一百廿四引东观汉记诏曰:‘三辅皆 好弹,一大老从旁举身曰:“噫嘻哉!”’东京时挟弹 成俗,父老叹息,王氏所言为不虚矣。

〔一0〕○铎按:王绍兰云:‘“于 ”当为“其”,御览兵部引作“
其弹外不可御盗:内不足禁鼷鼠。 ”’

〔一一〕宣二年左传。

〔一二〕史记平原君传:‘毛遂曰: “白起,小竖子耳。”

〔一三〕“坐”疑衍,盖即“作”字 之驳文。释名释乐器云:“簧,横也。以竹铁作,于口 横鼓之。”○铎按:“坐”字副词, 思 贤篇:“坐作骄奢”,是其用例。

〔一四〕御览五百八十一“傅”作“ 塞”,“甘”作“口”。按汉书五行志云:“有口舌之 痾。”傅,谓涂附之,如汉书佞幸传云“傅,脂粉也” 。○铎按:塞则不能鼓而出声,傅蜜则有类甜言蜜语, 傅、甘二字为长。

〔一五〕“排”何本作“俳”。说文 云:“倡,乐也。俳,戏也。”汉书霍光传云:“引内 昌邑乐人击鼓歌吹,作俳倡。”按俳、排古亦通用,庄 子在宥篇云:“人心排下而进上”,释文:‘“排”崔 本作“俳”。’○铎按:泥车、瓦狗、马骑、倡俳,汉 墓中多有之。

〔一六〕汉书地理志云:“赵中山地 薄人众,作奸巧,多弄物,为倡优。”成帝纪永始二年 诏曰:“将作大匠万年,妄为巧诈。”新书瑰玮篇云: “饰知巧以相诈利。”

  诗刺“不绩其麻,女也婆娑〔一〕”。今多不修 中馈〔二〕,休其蚕织〔三〕,而起学巫祝,鼓舞事神 〔四〕,以欺诬细民,荧惑百姓〔五〕。妇女羸弱〔六 〕,疾病之家,怀忧愦愦〔七〕,皆易恐惧,至使奔走 便时,去离正宅〔八〕,崎岖路侧〔九〕,上漏下湿〔 一0〕,风寒所伤〔一一〕,奸人所利,贼盗所中,益 祸益祟〔一二〕,以致重者不可胜数。或弃医药,更往 事神,故至于死亡,不自知为巫所欺误,乃反恨事巫之 晚,此荧惑细民之甚者也〔一三〕。

〔一〕 诗东门之枌。“女”今诗作 “市”。按本传亦作“市”。○铎按:汉书地理志云: ‘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妻以元女大姬。 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陈诗曰:“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此其风 也。’此云:“起学巫祝,鼓舞事神”,与班说合,皆 本三家诗也。卢文弨、李富孙并谓作“女”为三家异文 是已。陈乔枞、陈奂以为误字,殆不然。

〔二〕 易家人六二:“在中馈。”

〔三〕 诗瞻卬。

〔四〕 说文:“巫,祝也。女能事 无形,以舞降神也。”盐铁论散不足篇云:“世俗饰伪 行诈,为民巫祝,以取厘谢,坚□□舌,或以成业致富 ,故惮事之人,释本相学。是以街巷有巫,闾里有祝。 ”

〔五〕 史记淮南王传云:“荧惑百 姓”,汉书作“营”,颜师古注:“营,谓回绕之。” 按说文云:“●,惑也。”荧、营并与“●”通。周礼 :“凡以神仕者”,郑注:‘国语曰:“古者,民之精 爽不携贰者,而又能斋肃中正,其知能上下比义,其圣 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神 明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是以使制神之处位次主 ,而为之牲器时服。”巫既知神如此,又能居以大●, 是以圣人用之。今之巫祝既闇其义,何明之见?何●之 行?正神不降,惑于淫厉,苟贪货食,遂诬人神,令此 道灭,痛矣!’

〔六〕 说文云:“羸,瘦也。”汉 书匈奴传云:“见其羸弱。”

〔七〕 方言云:“愁恚愦愦,毒而 不发,谓之氐惆。”郭注:‘“
氐惆”犹“懊□”也。’易林讼之 升:“愦愦不说,忧从中出。”大有之蒙:“李梅零坠 ,心思愦愦,怀忧少愧,乱我魂气。”齐策:‘
孟尝君曰:“文倦于事,愦于忧。 ”’

〔八〕 汉时有避疾之事。汉书游侠 原涉传云:“人尝置酒请涉。涉入里门,客有道涉所知 母病,避疾在里宅者。涉即往候。”后汉书来歙后历传 云:“皇太子惊病不安,避幸安帝乳母野王君王圣舍。 ”鲁恭后丕传云:“赵王商尝欲避疾,便时移住学官。 丕止,不听。”按汉书孝平王皇后传颜师古注云:“便 时,取时日之便也。”

〔九〕 汉书司马相如传云:“民人 升降移徙,崎岖而不安。”史记作“陭□”。按说文作 “□□”。

〔一0〕庄子让王篇云:“原宪居鲁 ,环堵之室,上漏下湿。”

〔一一〕素问玉机真藏论云:“风者 ,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豪毛毕直,皮肤闭 而为热。”汉书王吉传云: “冬 则为风寒之所匽薄。”匈奴传云:“郅支人众中寒道死 ”,颜师古注:“中寒,伤于寒也。”叙传云:“道病 中风”,师古注:“中,伤也。为风所伤。”

〔一二〕说文云:“祸,害也。祟, 神祸也。”

〔一三〕史记扁鹊传云:“信巫不信 医,不治也。”论衡辨祟篇云:“人之疾病,希有不由 风湿与饮食者。当风卧湿,握钱问祟,饱饭餍食,斋精 解祸,而病不治谓祟不得,命自绝谓巫不审,俗人之知 也。”

  或裁好缯〔一〕,作为疏头,令工采画,雇人书 祝〔二〕,虚饰巧言,欲邀多福〔三〕。或裂拆缯彩, 裁广数分,长各五寸,缝绘佩之。或纺彩丝而縻〔四〕 ,断截以绕臂。此长无益于吉凶〔五〕,而空残灭缯丝 ,萦悸小民〔六〕。或〔七〕克削绮縠〔八〕,寸窃八 采〔九〕,以成榆叶〔一0〕、无穷〔一一〕、水波之 纹〔一二〕,碎刺缝紩〔一三〕,作〔一四〕为笥囊、 裙●、衣被〔一五〕,费缯百缣〔一六〕,用功十倍。 此等之俦,既不助长农工女〔一七〕,无有益于世〔一 八〕,而坐食嘉谷〔一九〕,消费白日〔二0〕,毁败 成功,以完〔二一〕为破,以牢为行〔二二〕,以大为 小,以易为难,皆宜禁者也〔二三〕。

〔一〕 说文云:“缯,帛也。”

〔二〕 “雇”程本作“顾”。汉书 晁错传颜师古注:“顾,雠也。若今言雇赁也。”广韵 十一暮:“雇,九雇鸟也。相承借为雇赁字。”周礼太 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示,祈福祥,求永贞。”

〔三〕 诗天保云:“诒尔多福。”

〔四〕 说文云:“纺,网丝也。” 王先生云:‘“而”当作“为”。’○铎按:“为”字 古文作“●”,与“而”相似,故误。或曰:“而”犹 “如”也。

〔五〕 “长”字衍。下文云:“此 无益于奉终”,即其例。○铎按:“长”乃“最”字之 误,上文:“此最无用而有害”,是其例。“
最无益”与“空残灭”相对,少一 字则句法参差矣。笺说失之。

〔六〕 “萦”与“荧”通。汉书酷 吏田延年传:‘霍光因举手自抚心曰:“使我至今病悸 。”’韦昭云:“心中惴息曰悸。”御览廿三引风俗通 云:“夏至着五彩辟兵,题曰游光厉鬼,知其名者,无 温疾。五彩,辟五兵也。”又永建中京师大疫云:“厉 鬼字野重,游光亦但流言,无指见之者。其后岁岁有病 ,人情愁怖,复增题之,冀以脱祸。今家人织新缣,皆 取着后缣绢二寸许系户上,此其验也。”卅一引云:“ 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 ”八百十四引云:“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益 人命。”此文所云,盖即指此类。

〔七〕 “或”字旧脱,据御览八百 十六引补。

〔八〕 “克”与“刻”通。说文云 :“绮,文缯也。縠,细縳也。”

〔九〕 “寸窃”当作“刌切”。说 文云:“切,刌也。刌,切也。”御览八十引春秋合诚 图:“面八彩”,注云:“八彩,彩色有八也。”○铎 按:韦昭国语解叙:“切不自料”,“切”即“窃”字 ,故此以“窃”为“切”。寸切,盖谓切之各长寸许耳 。“作刌切”,则长度不明。上文“裂拆缯彩”,着其 宽广之度,是其例。

〔一0〕方言云:“揄铺、●、●、 帗缕、叶输,毳也。”郭璞注:“今名短度绢为叶输。 ”“输”玉篇作“褕”。“榆叶”疑即“叶输”之误。 ○铎按:方言“叶输”,戴氏疏证本已据玉篇改正。

〔一一〕广雅释器云:“无●,彩也 。”●、穷声相近。后汉书马援传章怀注引何承天纂文 曰:“都致、错履、无极,皆布名。”隶释国三老袁良 碑:‘孝顺时拜梁相,册云:“赐玉具剑佩、书刀、绣 文印衣、无极手巾各一。”’“无极”亦“无穷”之义 。

〔一二〕淮南子本经训云:“嬴镂雕 琢,诡文回波”,高诱注:“诡文,奇异之文也。回波 ,若水波也。”

〔一三〕说文云:“缝,以针紩衣也 。紩,缝也。”又云:“●,会五采缯色。黹,针缕所 紩衣。”“剌”与“黹”通。“碎”疑当作“
●”。●、黹、缝、紩四字同义。 ○铎按:“碎刺”盖谓细密刺之为花纹,故下云“用功 十倍”。

〔一四〕“作”旧作“诈”。

〔一五〕“●”旧作“●”。按“● ”与“襦”同,周礼司服注郑司农云:“衣有●裳者为 端”,释文:‘“●”本亦作“襦”。’庄子外物篇云 :“未解裙襦。”

〔一六〕说文云:“缣,并丝缯也。 ”○铎按:本传作“单费百缣”。

〔一七〕王侍郎云:‘长农”当作“ 良农”。’继培按:“良”字是也。桓十四年谷梁传云 :“国非无良农工女也。”

〔一八〕○铎按:“无有”疑当作“ 又无”,上文“无益于吉凶”,是其例。上言“既”, 故下言“又”,作“无有益于世”,则句不相承,而又 累于词矣。此书多以既、又连言,明闇篇;“既患其正 义以绳己矣,又耻居上位而明不及下。”本篇下文:“ 既不生谷,又坐为蠹贼也。”皆其证。

〔一九〕书吕刑云:“农殖嘉谷。”

〔二0〕汉书宣帝纪元康二年诏曰: “譬犹践薄冰以待白日。”按礼记檀弓云:“殷人尚白 ,大事敛用日中。”郑注:“日中时亦白。”凡言“白 日”者义如此。

〔二一〕“完”旧作“见”。

〔二二〕传作“破牢为伪”。按古者 谓物不牢为“行”,治要载崔实政论云:“器械行沽。 ”周礼司市:“害者使亡”,郑注:“害,害于民,谓 物行苦者。”胥师:“察其诈伪饰行儥慝者”,疏谓“ 后郑以为行滥”。行沽、行苦、行滥义并同。书舜典: “朕堲谗说殄行”,史记五帝纪作“朕畏忌谗说殄伪” ,行、伪同训,故传易“行”为“伪”。盐铁论力耕篇 亦云:“工致牢而不伪。”○经义述闻八王引之曰:‘ “行”与“牢”正相反。以牢为行,犹言“以坚为脆” 耳。今 京师人谓货物不牢为“行 货”,古之遗语也。’○铎按:今通言“
行货子”。

〔二三〕新书瑰玮篇云:“雕文刻镂 ,周用之物繁多,纤微苦窳之器日变而起,民弃完坚而 务雕镂纤巧,以相竞高。作之宜一日,今十日不轻能成 ,用一岁,今半岁而弊。作之费日挟巧,用之易弊,不 耕而多食农人之食,是天下之所以困贫而不足也。”

  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灌漏卮〔一〕。孝文 皇帝躬衣弋绨,足履革舄,以韦带剑,集上书囊以为殿 帷〔二〕,盛夏苦暑,欲起一台,计直百万,以为奢费 而不作也〔三〕。今京师贵戚,衣服、饮食、车舆、文 饰、庐舍,皆过王制,僭上甚矣〔四〕。从奴仆妾,皆 服葛子升越,筒中女布〔五〕,细致〔六〕绮縠〔七〕 ,冰纨〔八〕锦绣〔九〕。犀象珠玉,虎魄〔一0〕玳 瑁,石山隐饰〔一一〕,金银错镂〔一二〕,獐麂履舄 〔一三〕,文组彩□〔一四〕,骄奢僭主,转相夸诧, 箕子所唏,今在仆妾〔一五〕。富贵嫁娶,车軿各十〔 一六〕,骑奴〔一七〕侍僮〔一八〕,夹毂节引〔一九 〕。富者竞欲相过,贫者耻不逮及〔二0〕。是故一飨 之所费,破终身之本业〔二一〕。

〔一〕 淮南子泛论训云:“霤水足 以溢壶榼,而江河不能实漏卮。”盐铁论本议篇云:“ 川源不能实漏卮,山海不能赡溪壑。”

〔二〕 见汉书东方朔传。按“弋绨 ”贾谊传作“阜绨”。广韵云;“黓,皂也。”“弋” 即“黓”之省。

〔三〕 汉书文帝纪赞云:‘尝欲作 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 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王嘉 传云:“孝文皇帝欲起露台,惜百金之费,克己不作。 ”按“百万”即“百金”,隐三年公羊传:“百金之鱼 ”,何休注:‘“
百金”犹“百万”也。古者以金重 一斤,若今万钱矣。’

〔四〕 汉书食货志云:“宗室有土 ,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车服,僭上亡限。”

〔五〕 文选左思吴都赋云:“桃笙 象簟,韬于筒中。蕉葛升越,弱于罗纨。”刘渊林注: “蕉葛,葛之细者。升越,越之细者。”按后汉书明德 马皇后纪章怀注:“白越,越布。”越绝书外传记地传 云:“葛山者,句践罢吴种葛,使越女织治葛布,献于 吴王夫差。”“越布”之名起此。华阳国志蜀志云:“ 安汉上下朱邑出好麻黄润细布,有羌筒盛。”艺文类聚 六十一引扬雄蜀都赋云:“其布则筒中黄润,一端数金 。”本传注:‘荆州记曰:“秭归县室多幽闲,其女尽 织布,至数十升。今永州俗犹呼贡布为女子布也。”’ ○铎按:布八十缕为“升”。

〔六〕 释名释采帛云:“细致,染 缣为五色,细且致,不漏水也。”

〔七〕 绮縠,见上。

〔八〕 汉书地理志云:“齐地织作 冰纨绮绣纯丽之物”,臣瓒曰:“冰纨,纨细密,坚如 冰者也。”颜师古曰:“如说非也。冰,谓布帛之细, 其色鲜洁如冰者也。纨,素也。”按“冰”盖即“绫” 之古文。艺文类聚六十九引六韬云:“桀、纣之时,妇 女坐以文绮之席,衣以绫纨之衣。”韩诗外传七:‘陈 饶曰:“绫纨绮縠,靡丽于堂,从风而弊。”’“绫纨 ”即“冰纨”也。方言云:“东齐言布帛之细者曰绫。 ”释名云:“绫,凌也。其文望之如冰凌之理也。”

〔九〕 说文云:“锦,襄色织文也 。绣,五采备也。’考工记云“
五采备谓之绣”。

〔一0〕“虎魄”旧作“琥珀”,据 传改。按汉书西域传亦作“虎魄”。

〔一一〕本传注云:“谓隐起为山石 之文也。”

〔一二〕说文云;“错,金涂也。” 尔雅释器云:“金谓之镂。”

〔一三〕急就篇云:“麇、麈、□、 麀皮给履”,颜师古注;“麇,即今之獐也。”释名释 衣服云:“履,复其下曰舄。”按此文“履”当作“屦 ”。周礼屦人郑注:“复下曰舄,禅下曰屦。古人言屦 以通于复,今世言屦以通于禅。”方言云:“自关而西 谓之屦,中有木者谓之复舄。”履其通语也。

〔一四〕组,谓履组。文选陆士衡吊 魏武帝文李善注引晏子春秋云:“景公为履,黄金之綦 ,饰以组,连以珠。”“褋”当为“□”,说文云:“ □,履中荐也。”汉书贾谊传云:“今民卖僮者,为之 绣衣丝履偏诸缘”,服虔曰:“加牙条以作履缘。”“ 组”即“牙条”也。

〔一五〕淮南子说山训云:“纣为象 箸而箕子唏。”方言:“哀而不泣曰唏。”盐铁论散不 足篇云:“箕子之讥,始在天子,今在匹夫。”○铎按 :“唏”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同,韩非子喻老、说林上 篇并作“怖”。

〔一六〕释名释车云:“軿车。軿, 屏也;四面屏蔽,妇人所乘牛车也。”按“各十”谓送 迎之车。诗鹊巢云:“百两御之”,毛传:“
百两,百乘也。诸侯之子嫁于诸侯 ,送御皆百乘。”郑笺:“御,迎也。家人送之,良人 迎之,车皆百乘。”此“十乘”亦其比也。或云:“各 十”当为“骆驿”,汉书王莽传云:“骆驿道路”,颜 师古注:“骆驿,言不绝。”后汉书独行范冉传云:“ 车徒骆驿。”

〔一七〕汉书何并传云:“王林卿令 骑奴还至寺门,持刀剥其建鼓。”

〔一八〕按说文云:“僮,未冠也。 童,男有罪曰奴,奴曰童。”后世多以“僮”为“童” ,以“童”为“僮”。

〔一九〕文选羽猎赋李善注引春秋感 精符云:“黄池之会重吴子,滕、薛夹毂。”周礼大驭 :“凡驭路仪以鸾和为节”,郑注:“舒疾之法也。” 汉书萧望之传云:“少史冠法冠,为妻先引”,文颖曰 :“
先引,谓导车前。”

〔二0〕盐铁论国病篇云:“葬死殚 家,遣女满车。富者欲过,贫者欲及。富者空减,贫者 称贷。”汉书地理志:“列侯贵人,车服僭上,众庶放 效,羞不相及,嫁娶尤崇侈靡,送死过度。”王吉传云 :“
聘妻送女无节,则贫人不及”,汉 纪作“贫人耻不相及”。

〔二一〕汉书地理志云:“好稼穑, 务本业。”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十二年诏曰:“麋破积世 之业,以供终朝之费。”

  古者必有命民,然后乃得衣缯彩而乘车马〔一〕 。今者既不能尽复古〔二〕,细民诚可不须,乃逾于古 昔孝文〔三〕,衣必细致,履必獐麂,组必文采〔四〕 ,饰袜必緰此〔五〕,挍饰车马〔六〕,多畜奴婢。诸 能若此者,既不生谷,又坐为蠹贼也〔七〕。

〔一〕 尚书大传云:“古之帝王, 必有命民,民能敬长怜孤,取舍好让,举事力者,命于 其君。得命,然后得乘饰车骈马,衣文锦。”

〔二〕 汉书贡禹传云:“承衰救乱 ,矫复古化,在于陛下。臣愚以为尽如太古难,宜少放 古以自节焉。”荀子王制篇云:“衣服有制,宫室有度 ,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声则凡非雅声者举 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械用则凡非旧器者举毁。夫 是之谓复古。”

〔三〕 大戴礼五帝德篇云:“女欲 一日辩闻古昔之说。”礼记曲礼云:“必则古昔,称先 生。”

〔四〕 “采”上作“彩”。

〔五〕 说文云:“□,足衣也。” “袜”与“□”同,见广韵十月。王先生云:‘“此” 当作“●”。急就篇:“服琐緰●与缯连”,颜注:“ 緰●,緆布之尤精者也。”’继培:按说文云:“緰, 緰赀布也。”系传本又作“緰紫”。

〔六〕 史记司马相如传云:“校饬 厥文”,徐广曰:‘“校”一作“祓”,“祓”犹“拂 ”也。’汉书作“祓饰”。此“挍”字疑“文”之误, 即上所云“车舆文饰”也。墨子辞过篇云:“饰车以文 采。”说苑反质篇侯生谏秦始皇亦云:“衣服轻暖,舆 马文饰,所以自奉,丽靡烂漫,不可胜极。”○铎按: 作“文饰”是。

〔七〕 盐铁论散不足篇云:“宫室 奢侈,林木之蠹也。器械雕琢,财用之蠹也。衣服靡丽 ,布帛之蠹也。狗马食人之食,五谷之蠹也。口腹从恣 ,鱼肉之蠹也。用费不节,府库之蠹也。漏积不禁,田 野之蠹也。丧祭无度,伤生之蠹也。”贼,谓蟊贼。诗 瞻卬云:“蟊贼蟊疾”,郑笺:“其为残酷痛病于民, 如蟊贼之害禾稼。”

  子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 封不树,丧期无时: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一〕,桐 木为棺,葛采为缄,下不及泉,上不泄臭〔二〕。后世 以楸梓槐柏杶□〔三〕,各取方土所出,胶漆所致〔四 〕,钉细要,削除铲靡,不见际会〔五〕,其坚足恃, 其用足任,如此可矣。其后京师贵戚,必欲江南檽〔六 〕梓豫章楩楠:〔七〕边远下土〔八〕,亦竞相仿效〔 九〕。夫檽梓豫章,所出殊远,又乃生于深山穷谷〔一 0〕,经历山岑〔一一〕,立千步之高,百丈之溪,倾 倚险阻〔一二〕,崎岖不便,求之连日然后见之,伐斫 连月〔一三〕然后讫〔一四〕,会众然后能动担〔一五 〕,牛列然后能致水〔一六〕,油溃入海〔一七〕,连 淮逆河〔一八〕,行数千里,然后到雒〔一九〕。工匠 雕治〔二0〕,积累日月,计一棺之成,功将千万。夫 既其终用,重且万斤,非大众不能举,非大车不能挽。 东至乐浪〔二一〕,西至敦煌〔二二〕,万里之中,相 竞用之。此之费功伤农〔二三〕,可为痛心〔二四〕!

〔一〕 易系辞下传。“时”王弼本 作“数”,按传亦作“数”。

〔二〕 汉书杨王孙传云:“昔帝尧 之葬也,窾木为□,葛藟为缄,其穿下不乱泉,上不泄 殠,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

〔三〕 “杶”旧作“□”,据传改 。“□”传作“樗”。○铎按:说文:“杶,杶木也。 ”或体作“●”。山海经中山经:“成侯之山,其上多 ●木。”郭注:“似樗,材中车辕。”即今香椿也。说 文又云:“□,□木也。读若华。”即今白桦。诗七月 、我行其野毛传并云:“樗,恶木。”即今臭椿,不中 为棺。樗、□同音,说文各本亦互讹,故此亦误。

〔四〕 新语道基篇云:“傅致胶漆 丹青玄黄琦玮之色。”诗泮水:“戎车孔博”,郑笺云 :‘“博”当作“傅”,甚傅致者,言安利也。’致、 致古通用。

〔五〕 江淹集铜剑赞云:“往古之 事,棺皆不用钉,悉用细腰。其细腰之法,长七寸,广 三寸,厚二寸五分,状如木枰,两头大而中央小,仍凿 棺际而安之,因普漆其外。一棺凡用细腰五十四枚。大 略如此。”按“细要”亦作“小要”,礼记檀弓云:“ 棺束缩二横三,衽每束一。”郑注:“衽,今小要。” 丧大记云:“君盖用漆,三衽三束。大夫盖用漆,二衽 二束。士盖不用漆,二衽二束。”郑注:“用漆者,涂 合牝牡之中也。衽,小要也。”释名释丧制云:“棺束 曰缄。缄,函也。古者棺不钉也。旁际曰小要,其要约 小也。又谓之衽。衽,任也;任制际会使不解也。”魏 志文帝传终制云:“棺但漆际会三过。”周礼弁师郑注 :“会,缝中也。”艺文类聚七十引后汉张□瑰材枕赋 云:“会致密固,绝际无闲。”一切经音义四引苍颉篇 云:“铲,削平也。”“靡”当作“磨”。○铎按:此 “●”字之坏,通“摩”,研也。

〔六〕 “檽”当作“樗”。○铎按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沈钦韩曰:‘“檽”疑“楰”字 之借。尔雅:“楰,鼠梓。”郭注:“楸属也。”今人 谓之苦楸。’

〔七〕 淮南子修务训云:“楩楠豫 章之生也,七年而后知,故可以为棺、舟。”

〔八〕 汉书刘辅传云:“新从下土 来,未知朝廷体。”○铎按:语亦见三式篇。

〔九〕 汉书匡衡传云:“今长安天 子之都,亲承圣化,然其习俗无以异于远方。郡国来者 ,无所法则,或见侈靡而放效之。”

〔一0〕新书资质篇云:“楩楠豫章 ,天下之名木也。生于深山之中,产于溪谷之傍。”治 要“楠”作“梓”,文选刘公干公宴诗注、司马绍统赠 山涛诗注引同。昭四年左传云:“深山穷谷。”

〔一一〕汉书哀帝纪云:“经历郡国 。”按广雅释诂云:“俓、历,过也。”“俓”与“经 ”通。尔雅释山云:“山小而高,岑。”释名释山云: “岑,●也,●●然也。”

〔一二〕成十三年左传云:“逾越险 阻。”

〔一三〕诗甘棠毛传:“伐,击也。 ”说文伐、斫并训击。

〔一四〕说文云:“讫,止也。”

〔一五〕说文云:“儋,何也。”儋 、担正俗字。齐语:“负任担荷”,韦昭注:“背曰负 ,肩曰担。”管子八观篇云:“大木不可独伐也,大木 不可独举也,大木不可独运也。”○铎按:“会众”疑 当作“众会”,与“牛列”对。

〔一六〕王先生云:‘“列”疑“引 ”,形近之误。’继培按:论衡效力篇云:“任车上□, 强牛引前。”○铎按:上文“会众”谓会合众人,则“ 牛列”为次列多牛,本传作“多牛而后致”,是其义。 字不烦改。

〔一七〕“油”当作“漕”。汉书赵 充国传云:“臣前部士入山伐材木,大小六万余枚,皆 在水次,冰解漕下。”颜师古注:“漕下,以水运木而 下也。”后汉书班彪后固传西都赋云:“通沟大漕,溃 渭洞河。”章怀注引苍颉篇云:“溃,旁决也。”○俞 樾云:‘“油溃”疑当作“溃油”。油,水名。说文云 “油水,出武陵孱陵西,东南入江。”“溃”即西都赋 “溃渭洞河”之“溃”。溃油入海,盖从油水入江而由 江入海也。大木之所出多在楚、蜀,运木者必取道荆、 襄。江表传称:“刘备为荆州牧,立营油口。”此即古 油水故道,谓之油口,则其为往来之所经历可知。’○ 铎按:“溃油入海”与“连淮逆河”,两文相对,俞说 近是。

〔一八〕王先生云:‘孟子:“从流 上而亡反谓之连”,此“连淮”之训。’

〔一九〕新语资质篇云:“楩楠豫章 ,因江河之道,而达于京师之下。”

〔二0〕说文云:“雕,琢文也。”

〔二一〕汉书武帝纪云:“元封三年 ,朝鲜降,以其地为乐浪,临屯、玄菟、真番郡。”

〔二二〕武帝纪云:“元鼎六年,分 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

〔二三〕盐铁论散不足篇云:“堕成 变故伤功,工商上通伤农。”○铎按:“此之费功伤农 ”,“之”犹“其”也。

〔二四〕成十三年左传云:“痛心疾 首。”吕氏春秋禁塞篇云:“世有兴主仁士,深意念此 ,亦可以痛心矣。”

  古者墓而不崇。仲尼丧母,冢高四尺,遇雨而堕 ,弟子请治之。夫子泣曰:“礼不修墓〔一〕。”鲤死 ,有棺而无椁〔二〕。文帝葬于芷阳〔三〕,明帝葬于 洛南〔四〕,皆不藏珠宝,不造庙,不起山陵〔五〕。 陵墓虽卑而圣高〔六〕。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七〕 ,生不极养,死乃崇丧〔八〕。或至刻金镂玉〔九〕, 檽梓楩楠,良田造茔〔一0〕,黄壤致藏,多埋珍宝偶 人车马〔一一〕,造起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崇 侈上僭〔一二〕。宠臣贵戚,州郡世家〔一三〕,每有 丧葬,都官〔一四〕属县〔一五〕,各当遣吏齎奉〔一 六〕,车马帷帐,贷假待客之具,竞为华观。此无益于 奉终,无增于孝行,但作烦搅扰,伤害吏民〔一七〕。

〔一〕 礼记檀弓,“崇”作“坟” ,“堕”作“崩”,“礼”作“
古”。本传与记同。○铎按:此皆 节信以意易之,非别本如是。传则据礼记改。

〔二〕 论语。

〔三〕 “芷阳”旧作“芒砀”,据 传改。史记将相名臣年表云:“
孝文帝九年,以芷阳乡为霸陵。”

〔四〕 后汉书章帝纪、章怀注引帝 王世纪云:“明帝显节陵,故富寿亭也。西北去雒阳三 十七里。”

〔五〕 事见汉书文帝纪、后汉书明 帝纪。

〔六〕 “圣高”传作“德最高”。

〔七〕 管子轻重甲云:“吾国之豪 家。”史记吕不韦传云:“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

〔八〕 即务本篇所云“约生以待终 ”,注详前。

〔九〕 后汉书梁统后商传云:“赐 以东园朱寿之器,银镂黄肠玉匣。”章怀注:“寿器, 棺也。以朱饰之,以银镂之。”续汉书礼仪志刘昭注引 汉旧仪云:“帝崩,以玉为襦,如铠状,连缝之,以黄 金为镂,腰以下以玉为札,长一尺二寸,半为柙,下至 足,亦缝以黄金缕。”

〔一0〕礼记檀弓云:‘公叔文子升 于瑕邱,蘧伯玉从。文子曰:“
乐哉斯邱也!死则我欲葬焉。”伯 玉曰:“吾子乐之,则瑗请前。”’郑注:“刺其欲害 人良田。”又云:‘孔子曰:“古也墓而不坟。”’郑 注:“墓,谓兆域,今之封茔也。”

〔一一〕盐铁论散不足篇云:“古者 ,明器有形无实,示民不用也。及其后,则有醯醢之藏 ,桐马偶人弥祭,其物不备。今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 。郡国繇吏素桑楺偶车橹轮。”汉书韩延寿传云:“卖 偶车马下里伪物”,颜师古注:“偶,谓木土为之,象 真车马之形也。偶,对也。”○铎按:“黄壤”疑当作 “黄肠”。汉书霍光传:“赐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 苏林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后汉书 梁商传:“赐银镂黄肠玉匣什物二十八种。”周礼方相 氏郑注云:“天子之椁,柏黄肠为里,而表以石焉。” 盖“黄肠”本天子之器,贵家非受赐而用之者则为僭, 故治要载崔实政论云:“送终之家,亦无法度,至用檽 梓黄肠,多藏珍宝。”“黄肠致藏”者,“致”与“致 ”同,密也。言用黄肠致密而藏之。若作“黄壤”,则 无以见其侈矣。藉黄壤为薄葬,见后汉书赵咨传。

〔一二〕盐铁论散不足篇云:“古者 不封不树,反虞祭于寝,无坛宇之居,庙堂之位。及其 后则封之,庶人之坟半仞,其高可隐。今富者积土成山 ,列树成林,台榭连阁,集观增楼。中者祠堂屏合,垣 阙罘罳。”

〔一三〕汉书食货志云:“世家子弟 ”,如淳曰:“世家,谓世世有禄秩家也。”

〔一四〕后汉书郎顗传云:“洛阳都 官。”按汉书宣帝纪颜师古注云:“中都官,凡京师诸 官府也。”

〔一五〕汉书薛宣传云:“历行属县 。”

〔一六〕周礼小祝:“及葬,设道齎 之奠”,注:‘杜子春云:“齎当为粢,道中祭也。汉 仪,每街路辄祭。”’后汉书桓荣 后 晔传云:“父鸾卒,杨赐遣吏奉祠,因县发取祠具,晔 拒不受。”

〔一七〕易节彖曰:“不伤财,不害 民。”

  今按鄗、毕之郊,文、武之陵〔一〕,南城之垒 ,曾析之冢〔二〕。周公非不忠也,曾子非不孝也,以 为褒君显父〔三〕,不在聚财:扬名显祖〔四〕,不在 车马。孔子曰:“多货财伤于德,弊则没礼〔五〕。” 晋灵厚赋以雕墙,春秋以为非君〔六〕。华元、乐吕厚 葬文公,春秋以为不臣〔七〕。况于群司士庶,乃可僭 侈主上,过天道乎〔八〕?

〔一〕 汉书楚元王传:‘刘向云: “文、武、周公葬于毕。”’史记周本纪集解引皇览云 :“文王、武王、周公冢,皆在京兆长安镐聚东社中。 ”正义引括地志云:“武王墓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三十八 里毕原上。”崔实政论:“文、武之兆,与平地齐。”

〔二〕 传注云:“南城山,曾子父 所葬,在今沂州费县西南。”按续汉书郡国志,泰山郡 有南城县,注:“故属东海。”汉书地理志东海郡作“ 南成”。曾析,论语作曾皙,孔安国曰:“曾参父也。 名点。”○铎按:名点字□,名字相应。析,省借字。

〔三〕 白虎通谥篇云:“人臣之义 ,莫不欲褒称其君。”孝经云:“以显父母。”

〔四〕 礼记祭统云:“显扬先祖, 所以崇孝也。”

〔五〕 仪礼聘礼云:“多货则伤于 德,弊美则没礼。”荀子大略篇引聘礼志作“币厚则伤 德,财侈则殄礼。”此以为孔子语,而文又异,或别有 所本。

〔六〕 宣二年左传。○铎按:程本 “以”作“之”,“之”字当在“为”下,“为之”即 “谓之”也。或据闵二年左传:“衣之 □服 ,远其躬也;佩以金玦,弃其衷也。”汉书五行志“之 ”作“以”,谓“之”犹“以”,不可从也。

〔七〕 成二年左传“吕”作“举” ,吕氏春秋安死篇高诱注引传作“吕”。按文十八年、 宣二年传并作“吕”。○铎按:魏志文帝纪作“乐莒” ,吕、莒、举古同声而通用。

〔八〕 汉书贡禹传云:‘后世争为 奢侈,转转益甚,臣下亦相放效,衣服履□刀剑,乱于 主上。主上时临朝入庙,众人不能别异,甚非其宜。然 非自知奢僭也,犹鲁昭公曰“吾何僭矣?”今大夫僭诸 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

  景帝时,武原侯卫不害坐葬过律夺国〔一〕。明 帝时,桑民摐阳侯坐冢过制髡削〔二〕。今天下浮侈离 本,僭奢过上,亦已甚矣〔三〕!

〔一〕 见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旧脱“武”字,据表补。

〔二〕 未详。周礼冢人郑注:‘汉 律曰:“列侯坟高四丈,关内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 ’

〔三〕 ○铎按;周礼考工记:“轮 已崇,则人不能登也。”注:“
已,太也。”

  凡诸所讥,皆非民性,而竞务者,乱政薄化使之 然也〔一〕。王者统世,观民设教,乃能变风易俗,以 致太平〔二〕。

〔一〕 崔实政论云:“王政一倾, 普天率土莫不奢僭者,非家至人告,乃时势驱之使然。 ”汉书匡衡传云:“此非其天性,有由然也。”

〔二〕 易观象曰:“先王以省方观 民设教。”汉书严安传云:“变风易俗,化于海内。” 地理志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 ,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 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孔子曰: “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言圣王在上,统理人伦,必移 其本而易其末。此混同天下,壹之呼中和,然后王教成 也。’按此篇大恉本盐铁论散不足篇。东、西京风俗靡 敝略同,诏告频烦,莫为衰止,今录两书诏文,以明王 氏之意。汉书成帝纪永始四年诏曰:“圣王明礼制以序 尊卑,异车服以章有德,虽有其财而无其尊,不得逾制 ,故民兴行,上义而下利。方今世俗奢僭罔极,靡有厌 足。公卿列侯,亲属近臣,四方所则,未闻修身遵礼, 同心忧国者也。或迺奢侈逸豫,务广第宅,治园池,多 畜奴婢,被服绮縠,设钟鼓,备女乐,车服嫁娶葬埋过 制。吏民慕效,寝以成俗,而欲望百姓俭节,家给人足 ,岂不难哉?其申饬有司,以渐禁之。”后汉书光武帝 纪建武七年诏曰:“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至于富 者奢僭,贫者单财,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仓卒乃 知其咎。其布告天下,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薄葬送终 之义。”明帝纪永平十二年诏曰:“昔曾、闵奉亲,竭 欢致养;仲尼葬子,有棺无椁。丧贵致哀,礼存宁俭。 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 尽于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于一奠,糜破积世之 业,以供终朝之费,子孙饥寒,绝命于此,岂祖考之意 哉?又车服制度,恣极耳目,田荒不耕,游食者众。有 司其申明科禁宜于今者,宣下郡国。”章帝纪建初二年 诏曰:‘比年阴阳不调,饥馑屡臻。深惟先帝忧人之本 ,诏书曰:“不伤财,不害民”,诚欲元元去末归本。 而今贵戚近亲,奢纵无度,嫁娶送终,尤为僭侈。有司 废典,莫肯举察。今自三公,并宜明纠非法,宣振威风 。其科条制度所宜施行,在事者备为之禁,先京师而后 诸夏。’和帝纪永元十一年诏曰:“吏民逾僭,厚死伤 生,是以旧令节之制度。顷者,贵戚近亲,百僚师尹, 莫肯率从,有司不举,怠放日甚。又商贾小民,或忘法 禁,奇巧靡货,流积公行。其在位犯者,当先举正。巿 道小民,但具申明宪纲,勿因科令,加虐羸弱。”安帝 纪:永初元年诏三公明申旧令,禁奢侈,毋作浮巧之物 ,殚财厚葬。元初五年诏曰:“旧令制度,各有科品, 欲令百姓务崇节约。遭永初之际,人离荒厄,朝廷躬自 菲薄,去绝奢饰,食不兼味,衣无二彩。比年虽获丰穣 ,尚 乏储积,而小人无虑,不图 久长,嫁娶送终,纷华靡丽。至有走卒奴婢,被绮縠, 着珠玑。京师尚若斯,何以示四远?设张法禁,恳恻分 明,而有司惰任,讫不奉行。秋节既立,鸷鸟将用,且 复重申,以观后效。”桓帝纪永兴二年诏曰:“舆服制 度,有逾侈长饰者,皆宜损省。郡县务存俭约,申明旧 令,如永平故事。”
 
 
 

  慎微〔一〕第十三

  凡山陵之高,非削成而崛起也〔二〕,必步增而稍 上焉。川谷之卑,非截断而颠陷也〔三〕,必陂池而稍 下焉〔四〕。是故积上不止,必致嵩山之高〔五〕;积 下不已,必极黄泉之深〔六〕。

〔一〕 ○铎按:“尽小者大,积微 者着。”然积善未必昌,而积恶则必致危亡,论政者所 以尤戒慎于积恶也。贾子审微既揭其旨于前,节信此篇 复申其义于后,慎微之教,亦几于备矣。

〔二〕 “成而”旧倒。山海经西山 经:“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汉书叙传班彪王命论 云:“未见运世无本,功德不纪,而得屈起在此位者也 。”文选作“倔起”,李善注云:‘埤苍曰:“倔,特 起也。”’“崛”与“倔”同。

〔三〕 说文云:“陷,高下也。一 曰陊也。”

〔四〕 史记司马相如传云:“陂池 貏豸”,索隐引郭璞曰:“陂池,旁颓之貌。”按池, 读为“□”。传又云:“罢池陂□。”即“貏豸陂池” 也。○铎按:亦作“陂陀”,尔雅释地:“陂者曰阪” ,郭注:“陂陀不平”是也。陂池、貏豸、罢池、陂□、 陂阤,并以叠韵表义,故无定字。

〔五〕 释名释山云:“山大而高曰 嵩。嵩,竦也,亦高称也。”按“嵩”古作“崇”。○ 铎按:尔雅释山:“山大而高崧。”

释文:‘“崧”又作“嵩”。’郝懿 行义疏云:‘嵩、崇并见释诂,或说古无“嵩”字,非 也。’

〔六〕 隐元年左传云:“不及黄泉 。”史记郑世家集解引服虔注:“天玄地黄,泉在地中 ,故曰黄泉。”汉书扬雄传解嘲云:“深者入黄泉。”

  非独山川也,人行亦然,有布衣〔一〕积善不怠 〔二〕,必致颜、闵之贤〔三〕,积恶不休,必致桀、 跖之名〔四〕。非独布衣也,人臣亦然〔五〕,积正不 倦,必生节义之志,积邪不止,必生暴弑之心。非独人 臣也,国君亦然,政教积德〔六〕,必致安泰之福〔七 〕,举错数失,必致危亡之祸〔八〕。故仲尼曰:汤、 武非一善而王也,桀、纣非一恶而亡也。三代之废兴也 ,在其所积〔九〕。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 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 。人君闻此,可以悚●〔一0〕。布衣闻此,可以改容 。〔一一〕

〔一〕 盐铁论散不足篇云:“古者 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王先生云:“三字不辞,疑有脱误。”○铎按:“有” 盖“布”之驳文,无脱字。

〔二〕 礼记曲礼云:“敦善行而不 怠。”

〔三〕 论语云:“德行:颜渊,闵 子骞。”

〔四〕 荀子荣辱篇云:“为桀、跖 则常危辱。”

〔五〕 赵策:‘苏秦曰:“天下之 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

〔六〕 王先生云:‘“德”当作“ 得”,与下“失”字对文。’○铎按:义对而文无取相 对,“德”字不误。

〔七〕 老子云:“往而不害,安平 泰。”

〔八〕 易系辞上传云:“举而措之 天下之民,谓之事业。”“错”与“措”通。赵策:‘ 客见赵王曰:“今治天下举错非也,国家为虚戾而社稷 不血食。”’汉书董仲舒传云:“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恶 危亡。”

〔九〕 汉书贾谊传云:“安者非一 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 也。”

〔一0〕汉书董仲舒传云:“积善在 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 而人不见也。非明乎情性,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此 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纣之可为悼惧者也。”说 文云:“惧,恐也。古文作●。”

〔一一〕史记司马相如传上林赋云: “愀然改容,超若自失。”

  是故君子战战栗栗,日慎一日〔一〕,克己三省 〔二〕,不见是图〔三〕。孔子曰:“善不积不足以成 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四〕。小人以小善谓无益而不 为也,以小恶谓无伤而不去也,是以恶积而不可掩,罪 大而不可解也〔五〕。”此蹶、踽〔六〕所以迷国而不 返〔七〕,三季所以遂往而不振者也〔八〕。

〔一〕 淮南子人闲训云:‘尧戒曰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人莫蹪于山,而蹪于垤。” 是故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多悔,患至而后忧之,是犹 病者已惓而索良医也。’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二年诏曰 :“
诸将业远功大,诚欲传于无穷,宜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甚一日。”

〔二〕 昭十二年左传:‘仲尼曰: “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论语:‘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三〕 成十六年左传:‘夏书曰: “怨岂在明?不见是图。”’○铎按:伪古文尚书五子 之歌取传文。晋语九:‘夏书有之曰:“一人三失,怨 岂在明?不见是图。”’韦注:“不见,未形也。”

〔四〕 此下旧接“夫贤圣卑革”至 “胡福不除”,又复“足以灭身”四字,今移正。

〔五〕 易系辞下传。王弼本“谓” 作“为”。“不为”、“不去”,“不”俱作“弗”。 “是以”作“故”。按新书审微篇云:“善不可谓小而 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又见连语,古易盖有作 “谓”者。淮南子缪称训云:“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 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 ,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是故积羽沈舟,群轻折轴,故 君子禁于微。”

〔六〕 “踽”旧作“属”,据本政 篇改。今诗作“楀”。

〔七〕 韩诗外传一云:“怀其宝而 迷其国者,不可与语仁。”按“
迷国”论语作“迷邦”,汉人避高 祖讳改。汉时劾奏大臣多用之,汉书王尊传劾奏匡衡、 张谭“怀邪迷国”,王嘉传孔光等劾嘉“迷国罔上不道 ”,师丹传策免丹云:“怀谖迷国”,盖当时律令如此 。

〔八〕 晋语:‘郭偃曰:“夫三季 王之亡也宜。”’汉书叙传叙天文志云:“三季之后, 厥事放纷”,颜师古注:“三季,三代之末也。”史记 乐书云:“流沔沈佚,遂往不反。”司马相如传上林赋 云:“恐后世靡丽,遂往而不反。”周语云:“踣毙不 振”,韦昭注:“
振,救也。”

  夫积微成显,积着成〔一〕,鄂誉鄂誉;鄂致存 亡〔二〕,圣人常慎其微也〔三〕。文王小心翼翼〔四 〕,武王夙夜敬止〔五〕,思慎微眇,早防未萌〔六〕 ,故能太平而传子孙〔七〕。

〔一〕 “成”下脱一字。按汉书律 历志云:“三微而成着,三着而成象。”易干凿度云: “三微而成一着,三着而成一体。”○铎按:荀子大略 篇云:“夫尽小者大,积微者着。”“积着成”下盖脱 “象”字,与“亡”为韵。

〔二〕 文有脱误。按汉书韦贤传云 :“睮睮谄夫,咢咢黄发”,如淳曰:“睮睮,自媚貌 ”,颜师古曰:“咢咢,直言也。”此文疑当作“鄂鄂 誉誉,以致存亡”。“鄂鄂”与“咢咢”通,“誉誉” 与“
睮睮”通。“鄂誉致存亡”,即史 记商君 传赵良所谓“武王谔谔以 昌,殷纣墨墨以亡”也。韩诗外传十云:“有谔谔争臣 者,其国昌。有默默谀臣者,其国亡。”

〔三〕 淮南子人闲训云:“圣人敬 小慎微。”汉书董仲舒传云:“
众少成多,积小致钜,故圣人莫不 以晻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乎深山, 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言出于己,不可塞也 。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 动天地也。故尽小者大,慎微者着。”按“尽小者大” 二语,本荀子大略篇。

〔四〕 诗大明。

〔五〕 诗闵予小子。按此为成王诗 ,“武”当作“成”。○铎按:匡衡以此诗为武王毕丧 。衡学齐诗,则是齐诗说也。节信引诗多本三家,“武 ”字必不可改。

〔六〕 汉书贾谊传云:“礼云礼云 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

〔七〕 诗閟宫郑笺云:“文王、武 王继太王之事,至受命致太平。”烈文笺云:“文王、 武王以纯德受命,定天位。”又云:“天之锡之以此祉 福也,又长爱之,无有期竟,子孙得传世,安而居之。 ”此即用诗谊,与郑氏同。○铎按:“能”下疑脱“致 ”字,考绩篇:“
三代于世,皆致太平。”是其例。 又郑笺诗不专主毛,此盖亦三家说也。

  且夫邪之与正,犹水与火不同原,不得并盛〔一 〕。正性胜,则遂重己不忍亏也,故伯夷饿死而不恨〔 二〕。邪性胜,则忸怵而不忍舍也〔三〕,故王莽窃位 而不惭〔四〕。积恶习之所致也。夫积恶习非久,致死 亡非一也。世品人遂〔五〕

〔一〕 淮南子诠言训云:“君子行 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便于性,外合于义,循理而动, 不系于物者,正气也。重于 滋味 ,淫于声色,发于喜怒,不顾后患者,邪气也。邪与正 相伤,欲与性相害,不可两立,一置一废,故圣人损欲 而从事于性。”

〔二〕 论语。

〔三〕 “怵”当为“□”。尔雅释 言云:“狃,复也”,郭注“狃□复为。”后汉书冯异 传云:“忸□小利”,章怀注:‘“忸□”犹“惯习” 也,谓惯习前事复为之。’狃、忸字通。诗四月疏、荡 释文并引说文云:“□,习也。”今说文无“□”字。 “●”字注:“习也。”“□”当即“●”之别体。怵 ,说文训恐,与“狃习”义别。汉书武帝纪元狩元年诏 :“怵于邪说”,服虔曰:“怵,音裔”,应劭曰:“ 忸,□也”,如淳曰“怵,音怵惕。”盖服、应本作“ □”,如本作“怵”,字形之误如此。○铎按:“狃□” 字本作“忕”,以“大”为声。大、世古音同部(如“ 太子”即“世子”,“大室”即“世室”,“子大叔” 即“子世叔”)。盖“忕”或作“□”(如荀子荣辱篇 “憍泄”即“骄汰”)故又易为“●”,犹“泄”、“ 枻”亦作“泄”、“●”也。“忕”字桓十三年左传疏 、尔雅释言疏引说文亦有之,当据补。

〔四〕 汉书。

〔五〕 “积恶习”以下,文有脱误 。汉书董仲舒传云:“暴逆不仁者,非一日而亡也,亦 以渐至。”此文盖本之。“世品人遂”下,旧接“俾尔 多益”至末,今移正。然此四字下尚有脱文。

  夫圣贤卑革〔一〕,则登其福〔二〕。庆封、伯 有〔三〕,荒淫于酒,沈湎无度,以弊其家〔四〕。晋 平殆政〔五〕,惑以丧志,良臣弗匡,故俱有祸〔六〕 。楚庄、齐威,始有荒淫之行〔七〕,削弱之败〔八〕 ,几于乱亡,中能感悟,勤恤民事〔九〕,劳精苦思〔 一0〕,孜孜不怠〔一一〕,夫出陈应,爵命管苏〔一 二〕,召即墨,烹阿大夫〔一三〕,故能中兴,彊霸诸 侯,当时尊显,后世见思,传为令名,载在图籍〔一四 〕。由此言之,有希〔一五〕人君,其行一也,知己曰 明,自胜曰彊〔一六〕。

〔一〕 “革”疑“恭”之误。后汉 书窦融传云:“每召会进见,容貌辞气,卑恭已甚。”

〔二〕 昭十五年左传云:“福祚之 不登,叔父焉在?”

〔三〕 “有”字旧脱。

〔四〕 襄廿八年、卅年左传。

〔五〕 孙侍御云:‘“殆”与“怠 ”同。’继培按:新书道术篇云:“志操精果谓之诚, 反诚为殆。”诗玄鸟:“受命不殆”,郑笺云:“受天 命而行之不解殆。”是郑读“殆”为“怠”也。淮南子 泰族训:“句践栖于会稽,修政不殆。”盐铁论论灾篇 :“周文、武尊贤受谏,敬戒不殆。”方言后刘子骏与 扬雄书:“收藏不殆。”并以“
殆”为“怠”。

〔六〕 昭元年左传。○铎按:晋语 八韦注:“良臣,谓赵孟。”

〔七〕 毛诗鸡鸣序云:“哀公荒淫 怠慢。”

〔八〕 秦策云:“地削兵弱。”

〔九〕 周语云:“勤恤民隐。”

〔一0〕“精”旧作“积”。汉书张 敞传云:“劳精于政事。”论衡命禄篇云:“劳精苦形 。”韩诗外传五云:“劳心苦思。”

〔一一〕汉书平当传云:“圣汉受命 而王,继体成业,二百余年,孜孜不怠。”

〔一二〕按新序一称楚共王有疾,命 令尹爵管苏,遣申侯伯。王薨,令尹即拜莞苏为上卿, 逐申侯伯出之境。吕氏春秋长见篇“莞苏”作“苋嘻” ,说苑君道篇作“莞饶”,并以为荆文王事。申侯伯即 僖七年左传申侯,楚文王死后出奔郑。是二人皆在文王 时,新序以为共王者误也。汉书古今人表中上有陈应, 在楚严王、箴尹克黄、五参之后,申公子培、乐伯、优 孟之前,楚薳贾、申叔时、孙叔敖之下,则为庄王时人 无疑。但表列陈应于中 上,必贤 大夫,不应被出。且与管苏不同时。疑此陈应当为申侯 ,陈、申,应、侯,字形皆相近,遂以致误。然事在文 王时,此以为庄王,则又误也。

〔一三〕齐威王事,见史记田完世家 。

〔一四〕韩非子用人篇云:“书图着 其名。”○铎按:论荣篇:“载于图书”,义同。

〔一五〕“有希”当作“布衣”。汉 碑“布”作“□”,与“希”相似。

〔一六〕老子云:“自知者明,自胜 者彊。”○铎按:韩非子喻老篇作“自见之谓明,自胜 之谓强。”

  夫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此颜子所以 称庶几也〔一〕。诗曰:“天保〔二〕定尔,亦孔之固 。俾尔□〔三〕厚,胡福不除〔四〕?俾尔多益,以莫 不庶〔五〕。”盖此言也〔六〕,言天保佐王者,定其 性命,甚坚固也。使汝信厚,何不治?而多益之,甚庶 众焉。不〔七〕遵履五常,顺养性命,以保南山之寿, 松柏之茂也?

〔一〕 易系辞下传。

〔二〕 “保”旧作“禄”。卢学士 云:‘下仍以“天保”解之,当依今诗作“保”。’○ 铎按:胡承珙毛诗后笺亦谓作“天禄”,乃转写字讹。

〔三〕 “□”今诗作“单”。○铎 按:诗大雅桑柔疏引亦作“□”。“□厚”二字平列。

〔四〕 此下旧接“足以灭身。小人 以小善”云云。

〔五〕 诗天保。

〔六〕 “盖”旧作“善”,下有“ 也”字。按本书班禄篇引诗,其下亦云“盖此言也”, 今依例改之。

〔七〕 “不”字误,或当作“□” 。王侍郎云:‘上云“甚坚固也”,“甚庶众”下疑脱 “也”字。“焉不”二字属下读。’○铎按:“焉”属 上读,“不”上疑脱“可”字。陈乔枞鲁诗遗说考八疑 脱“
罔”字,则为直陈句,今亦不从。

  德輶如毛〔一〕,为仁由己〔二〕。莫与并□, 自求辛螫〔三〕。祸福无门,惟人所召〔四〕。天之所 助者顺也,人之所尚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 是以吉无不利也〔五〕。亮哉斯言〔六〕!可无思乎?

〔一〕 诗烝民。○铎按:荀子彊国 篇明积微至着之功,亦引此诗证之。

〔二〕 论语。

〔三〕 诗小毖。“并□”今作“荓 蜂”。按“并”当作“拼”,桑柔诗:“荓云不逮”, 释文云:‘“荓”本或作“拼”。’○铎按:陈乔枞鲁 诗遗说考十八云:‘尔雅释训:“甹夆,掣曳也。”此 据鲁诗之文。潜夫论多用鲁说,字亦当作“甹夆”。’ 胡承珙毛诗后笺云:‘潜夫论言“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此正谓无人掣曳于我,祸福皆自己求之也。’“与 ”今诗作“予”,马瑞辰云:‘“予”即“与”之借, 笺训“我”非。’

〔四〕 襄廿三年左传闵子马语。

〔五〕 易系辞上传。“所尚”王弼 本作“所助”,本书巫列篇同。

〔六〕 尔雅释诂云:“亮,信也。 ”
 
 
 

  实贡〔一〕第十四

  国以贤兴,以谄衰,君以忠安,以忌危〔二〕。此 古今之常论,而世所共知也。然衰国危君继踵不绝者〔 三〕,岂世无忠信正直之士哉?诚苦忠信正直之道不得 行尔。

〔一〕 ○铎按:东汉,求贡不相称 ,名实不相副。此篇痛贡士不依质干,空造虚美,既与 考绩相发,而尤愤于责备求全,视贤难复有进矣。

〔二〕 王先生云:‘“忌”当依本 传作“佞”。’继培按“佞”字是也。汉书京房传云: ‘房尝宴见,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 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

〔三〕 尹文子大道篇云:“危亡继 踵。”

  夫十步之闲,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 一〕。贤材之生,日月相属,未尝乏绝。是故乱殷有三 仁〔二〕,小卫多君子〔三〕。以汉之广博,士民之众 多〔四〕,朝廷之清明,上下之修治〔五〕,而官无直 吏,位无良臣。此非今世之无贤也,乃贤者废锢而不得 达于圣主之朝尔〔六〕。

〔一〕 说苑谈丛篇云:“十步之泽 ,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二〕 论语。

〔三〕 襄廿九年左传。○铎按:庄 廿八年谷梁传:“卫小齐大。”成三年左传杜注:“春 秋时以彊弱为大小,故卫虽侯爵,犹为小国。”

〔四〕 “多”字旧空,据程本补。 汉书梅福传云:“夫以四海之广,士民之数,能言之类 至众多也。”本传“汉”上有“大”字。按下文云:“ 今汉土之广博。”急就篇云:“汉地广大,无不容盛。 ”

〔五〕 诗大明云:“会朝清明。” 汉书伍被传云:“被窃观朝廷,君臣、父子、夫妇、长 幼之序皆得其理。上之举错,遵 古 之道。风俗纪纲,未有所缺。虽未及古太平时,然犹为 治也。”

〔六〕 汉书朱云传云:“废锢终元 帝之世。”按成二年左传云:“
子反请以重币锢之”,杜注:“禁 锢勿令仕。”

  夫志道者少友,逐俗者多俦。是以举世多党而用 私,竞比质而行趋华〔一〕。贡士者,非复依其质干, 准其材行也,直虚造空美,扫地洞说。择能者而书之, 公卿刺史掾从事,茂才孝廉且二百员〔二〕。历察其状 ,德侔颜渊、卜、冉〔三〕,最其行能〔四〕,多不及 中〔五〕。诚使皆如状文,则是为岁得大贤二百也。然 则灾异曷为讥?〔六〕此非其实之效〔七〕。

〔一〕 传作“朋党用私,背实趋华 ”。按韩非子孤愤篇云:“臣利在朋党用私。”汉书货 殖传序云:“伪民背实而要名。”此以“朋”为“多” ,以“背实”为“比质”,并误。“行”字亦疑衍。程 本又误“用”为“朋”。古书多、朋、用三字往往相乱 ,战国策韩公仲朋,亦作韩侈,史记甘茂传作公仲侈, 汉书古今人表又作公中用。霍去病传:“校尉仆多有功 ,封为辉渠侯。”颜师古曰:‘功臣侯表作仆朋。今此 作“多”,转写者误也。’二事正与此类。○铎按:明 闇篇:“而多比周则法乱”,“多”亦“朋”讹。

〔二〕 通典十三云:“后汉光武十 二年,诏三公举茂才各一人,廉吏各一人。左右将军岁 察廉吏各二人。光禄岁举郎、茂才、四行各一人,察廉 吏三人。中二千石岁举廉吏各一人,廷尉、大司农各二 人。将兵将军岁察廉吏各二人。监御史、司隶、州牧岁 举茂才各一人。”续汉书百官志刘昭注载此诏称汉官目 录云。按后汉书章帝纪建初元年诏云:“茂才、孝廉, 岁以百数。”丁鸿传载和帝时定郡举孝廉之数,通典引 之,注云:“推核当时户口,一岁所贡,不过二百余人 。”鸿传语详实边篇注。

〔三〕 按汉时保举人皆有状。后汉 书朱浮传章怀注引汉官仪博士举状云:“生事爱敬,丧 没如礼。通易、尚书、孝 经、论 语,兼综载籍,穷微阐奥。隐居乐道,不求闻达。身无 金痍痼疾。卅六属不与妖恶交通,王侯赏赐。行应四科 ,经任博士。下言某官某甲保举。”他状当类此。“穷 微阐奥”下,通典十三有“师事某官,见授门徒五十五 人以上”。论语云:“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 仲弓。”淮南子精神训云:“颜回、季路、子夏、冉伯 牛,孔子之通学也。”

〔四〕 汉书公孙弘传云:“臣弘行 能不足以称。”后汉书和帝纪永元五年诏曰:“选举良 才,为政之本。科别行能,必由乡曲。”按“
科别行能”,即周礼乡大夫职所谓 “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郑司农云:“兴贤者 ,谓若今举孝廉;兴能者,谓若今举茂才。”汉书周勃 传颜师古注:“最者,凡也。”

〔五〕 汉书李广传云:“校尉以下 ,材能不及中。”颜师古注:“
中,谓中庸之人也。”史记作“才 能不及中人”。

〔六〕 “讥”旧作“饥”。汉书董 仲舒传云:“春秋之所讥,灾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恶 ,怪异之所施也。”京房传云:“古帝王以功举贤,则 万化成,瑞应着。末世以毁誉取人,故功业废而致灾异 。宜令百官各试其功,灾异可息。”此文大恉如房所言 。

〔七〕 汉书魏相传云:“今郡国守 相,多不实选,风俗尤薄,水旱不时。”后汉书顺帝纪 阳嘉元年诏曰:“闲者以来,吏政不勤,故灾咎屡臻, 盗贼多有。退省所由,皆以选举不实,官非其人。是以 天心未得,人情多怨。”

  夫说粱饭食肉〔一〕,有好于面目〔二〕,而不 若粝粢藜烝之可食于口也〔三〕。图西施、毛嫱,有〔 四〕悦于心〔五〕,而不若丑妻陋妾之可御于前也。虚 张高誉〔六〕,彊蔽疵瑕〔七〕,以相诳耀〔八〕,有 快于耳〔九〕,而不若忠选实行可任于官也。周显拘时 ,〔一0〕故苏秦〔一一〕;燕哙利虚誉,故让子之〔 一二〕,皆舍实听声,呕哇之过也〔一三〕。

〔一〕 汉书王莽传云:‘王业市所 卖粱饭肉羹,持入视莽曰:“居民食,咸如此。”’

〔二〕 王先生云:‘此语与下“有 悦于心”句当互易,“面”字衍。’继培按:淮南子说 林训云:“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悦于目。”

〔三〕 白虎通谏诤篇云:“黎蒸不 熟。”“黎”即“藜”之省。

〔四〕 “有”旧作“可”。

〔五〕 管子小称篇云:“毛嫱、西 施,天下之美人也。”淮南子说山训云:“画西施之面 ,美而不可说。”论衡言毒篇云:“好女说心。”

〔六〕 北堂书钞五十四引东观汉纪 云:“邓豹迁大匠,工无虚张之缮。”

〔七〕 僖七年左传云:“不女疵瑕 。”

〔八〕 汉书宣元六王传:“张博常 欲诳燿淮南王。”元后传:“莽日诳燿太后。”王莽传 :“所以诳燿媚事太后,下至旁侧长御,方故万端。” 又云:“欲以诳燿百姓。”“耀”与“燿”同。

〔九〕 汉书息夫躬传云:“辩口快 耳,其实未可从。”

〔一0〕“时”下脱一字。

〔一一〕“故”下脱一字,疑是“疏 ”,“疏”与“苏”声相涉而失之。史记苏秦传云:“ 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一二〕史记燕世家。

〔一三〕淮南子主术训云:“天下多 眩于名声而寡察其实,是故处人以誉尊,而游者以辩显 。”列子说符篇云:‘爰旌目饿于道,狐父之盗下壶餐 以哺之。爰旌目三哺而后能视,曰:“嘻!汝非盗耶? 吾义不食子之食也。”两手 据地 而欧之。狐父之人则盗矣,而食非盗也。以人之盗,因 谓食为盗而不敢食,是失名实者也。’“欧”与“呕” 同。

  夫圣人纯,贤者驳〔一〕,周公不求备〔二〕, 四友不相兼〔三〕况末世乎?是故高祖所辅佐,光武所 将相,不遂伪举,不责兼行,〔四〕亡秦之所弃,王莽 之所捐〔五〕,二祖任用以诛暴乱,成致治安〔六〕。 太平之世,而云无士,数开横选,而不得真,甚可愤也 !〔七〕

〔一〕 论衡明雩篇云:“世称圣人 纯而贤者驳。”汉书梅福传云:“一色成体谓之纯,白 黑杂合谓之驳。”

〔二〕 论语。○铎按:已见论荣篇 。

〔三〕 “友”旧作“肢”,据传改 。博物志云:“文王四友:南宫括,散宜生,闳夭,太 颠。”按尚书大传:“文王胥附、奔辏、先后、御侮谓 之四邻,以免乎牖里之害”,指此四人,故孔子以回、 赐、师、由拟之,章怀注此传即以四友属孔子,非也。 春秋繁露天地之行篇云:“任群臣无所亲,若四肢之各 有职也。”新语怀虑篇云:“目以精明,耳以主听,口 以别味,鼻以闻芳,手以之持,足以之行,各受一性, 不得两兼。”旧作“肢”,义亦可通,然与下“末世” 云云,文意不合,故定从本传。

〔四〕 尹文子大道篇云:“天下万 事,不可备能。责其备能于一人,则贤圣其犹病诸!设 一人能备天下之事,则前后左右之宜,远近迟疾之闲, 必有不兼者焉。苟有不兼,于治阙矣。”后汉书韦彪传 云:“夫人才行,少能相兼。”

〔五〕 “捐”旧作“损”。

〔六〕 汉书文帝纪:‘元年,有司 固请曰:“古者殷、周有国,治安皆且千岁。”’颜师 古注:“治安,言治理而且安宁 也 。”贾谊传云:“陈治安之策。”○铎按:“成致”连 用,亦见下文。

〔七〕 “真”旧作“直”。按续汉 书五行志刘昭注引马融上书云:‘孔子曰:“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以天下之大,四海之众,云无 若人,臣以为诬矣。宜特选详誉,审得其真。’语意与 此同。

  夫明君之诏也若声,忠臣之和也当如响应〔一〕 ,长短大小,清浊疾徐,必相和也。是故求马问马,求 驴问驴,求鹰问鹰,求駹问駹〔二〕。由此教令,则赏 罚必也。

〔一〕 荀子彊国篇云:“下之和上 ,譬之若响之应声,影之象形也。”新书大政上篇云: “故为人君者,其出令也其如声,士民学之其如响。” 说文云:“□相□也。□,以言对也。”“应”与“□” 同。

〔二〕 “鹰”盖“骊”之误。说文 云:“驴,似马长耳。骊,马深黑色。駹,马面颡皆白 也。”马、驴、骊、駹为一物,又以马、驴为一物,骊 、駹为一物。马驴以形,骊、駹以色也。汉书匈奴传云 :“
匈奴骑,其西方尽白,东方尽駹, 北方尽骊,南方尽骍马。”此駹、骊并举之证。○俞樾 云:‘“鹰”字不伦。“駹”则仍即马之一种,上既言 马,不应下又言“駹”,疑皆字之误。“鹰”当作“鸡 ”,“
鸡”误为“●”,因改为“鹰”矣 。“駹”当作“尨”,谓犬也,涉上“驴”字而加马旁 耳。马、驴一类,鸡、犬一类也。’○铎按:俞说“駹 ”为“尨”之加旁字是也,而“鹰”字不烦改。鹰、犬 逐捕雉兔者,亦一类也。

  夫高论而相欺,不若忠论而诚实〔一〕。且攻玉 以石〔二〕,治金以盐,濯锦以鱼,浣布以灰〔三〕。 夫物固有以贱治贵,以丑治好者矣。智者弃其所短而采 其所长,以致其功,明君用士亦犹是也〔四〕。物有所 宜,不废其材,况于人乎?

〔一〕 汉书张释之传:‘文帝曰: “卑之毋甚高论。”’韩非子八经篇云:“人臣忠论以 闻奸。”说苑说丛篇云:“高议而 不 可及,不若卑论之有功也。”

〔二〕 诗鹤鸣云:“他山之石,可 以攻玉。”淮南子说山训云:“
玉待礛诸而成器”,高诱注:“礛 诸,攻玉之石。”说文作“备诸”。

〔三〕 仪礼丧服传云:“冠六升外 毕,锻而弗灰。”士丧礼云:“
幂奠用功布”,郑注:“功布,锻 濯灰治之布也。”既夕礼注:“功布,灰治之布也。” 礼记深衣注:“深衣者,用十五升布锻濯灰治。”杂记 :“加灰锡也”,疏云:“取缌以为布,又加灰治之, 则曰锡。”考工记云:“●氏湅帛,以栏为灰,渥淳其 帛”,郑注:“以栏木之灰渐释其帛也。”内则云:“ 冠带垢,和灰请漱。衣裳垢,和灰请澣。”

〔四〕 管子形势解云:“明主之官 物也,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故事无不成,功无不立 。”后汉书第五伦后种传云:“春秋之义,选人所长, 弃其所短。”

  夫修身慎行〔一〕,敦方正直,清廉洁白〔二〕 ,恬淡无为〔三〕,化之本也。忧君哀民,独睹乱原〔 四〕,好善嫉恶〔五〕,赏罚严明,治之材也。明君兼 善而两纳之,恶行之器也,为金玉宝政之材刚铁用。无 此二宝〔六〕,苟务作异以求名,诈静以惑众,则败俗 伤风〔七〕。今世慕虚者,此谓坚白〔八〕。坚白之行 ,明君所憎,而王制所不取〔九〕。

〔一〕 孝经云:“修身慎行,恐辱 先也。”

〔二〕 吕氏春秋离俗览云:“布衣 人臣之行,洁白清廉中绳,愈穷愈荣。”

〔三〕 庄子胠箧篇文。

〔四〕 春秋繁露度制篇云:“凡百 乱之源,皆出嫌疑纤微,以渐寖稍长至于大。”五行相 生篇云:“昭然独见存亡之 机, 得失之要,治乱之源,豫禁未然之前。”盐铁论申韩篇 云:“塞乱源而天下治。”

〔五〕 汉书窦婴传:‘藉福曰:“ 君侯资性,喜善疾恶。”’颜师古注:“喜,好也。”

〔六〕 “恶行”以下,文有脱误。

〔七〕 淮南子齐俗训云:“矜伪以 惑世,伉行以违众,圣人不以为民俗。”汉书师丹传哀 帝策免丹云:“朕疾夫比周之徒,虚伪坏化,寖以成俗 。”叙传叙货殖传云:“侯服玉食,败俗伤化。”

〔八〕 公孙龙子有坚白篇。史记平 原君传云:“公孙龙善为坚白之辩。”庄子秋水篇:‘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生之道,长而明仁义之 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 穷众口之辩。”’齐物论云:“以坚白之昧终”,释文 :‘司马云:“谓坚石、白马之辩也。”’

〔九〕 礼记王制云:“行伪而坚, 言伪而辨,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

  是故选贤贡士,必考覈其清素〔一〕,据实而言 ,其有小疵〔二〕,勿彊衣饰〔三〕,以壮虚声〔四〕 。一能之士,各贡所长〔五〕,出处默语〔六〕,勿彊 相兼,则萧、曹、周、韩之论〔七〕,何足得矣〔八〕 ?吴、邓、梁、窦之徒〔九〕,而致十〔一0〕。各以 所宜,量材授任〔一一〕,则庶官无旷〔一二〕,兴功 可成,太平可致,麒麟可臻〔一三〕。

〔一〕 “清”当作“情”。史记蔡 泽传:‘应侯云:“披腹心,示情素。”’治要载尸子 分篇云:“违情见素,则是非不蔽。”

〔二〕 易系辞上传云:“悔吝者, 言乎其小疵也。”汉书平帝纪诏曰:“不以小疵妨大材 。”

〔三〕 方言云:“凡相被饰亦曰奖 。”“衣饰”犹“被饰”也。后汉书黄琼传云:“梁冀 前后所托辟召,一无所用。虽有善人,而为冀所饰举者 ,亦不加命。”

〔四〕 韩非子六反篇云:“世主听 虚声而礼之。”后汉书黄琼传李固遗琼书云:“俗论皆 言处士纯盗虚声。”

〔五〕 淮南子主术训云:“有一能 者服一事。”汉书丙吉传云:“
士亡不可容,能各有所长。”说苑 君道篇云:“君使臣自贡其能,则万一之不失矣。”

〔六〕 易系辞上传:‘子曰:“君 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七〕 “论”当作“伦”。萧何、 曹参、周勃、韩信,并见史记。○铎按:本传作“伦” 。

〔八〕 “得矣”盖“专美”之讹。 ○铎按:此谓不难得,作“何足专美”,则非其本旨。

〔九〕 吴汉、邓禹、梁统、窦融, 并见后汉书。

〔一0〕“十”当作“也”,“而致 ”上盖脱二字。楚策:‘莫敖子华曰:“若君王诚好贤 ,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此或即“可得而致” 四字。

〔一一〕汉书董仲舒传云:“量材而 授官。”

〔一二〕书□陶谟。

〔一三〕诗麟之趾疏引郑康成答张逸 云:“周之盛德,关雎化行之时,公子化之,皆信厚与 礼合,古太平致麟之时,不能过也。”此言“
太平致麟”,盖亦用诗谊矣。○铎 按:成、臻,耕、真合韵。

  且燕小,其位卑,然昭王尚能招集他国之英俊, 兴诛暴乱,成致治彊〔一〕。今汉土之广博,天子尊明 ,而曾无一良臣,此诚不愍兆黎之愁苦〔二〕,不急贤 人之佐治尔。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三〕 ?”忠良之吏诚易得也〔四〕,顾圣王欲之不尔。

〔一〕 史记燕世家云:“燕昭王即 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 辛自赵往,士争趋燕。于是 遂以 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尽取其宝 ,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独惟聊、莒、即墨, 其余皆属燕。”汉书叙传云:“招辑英俊”,颜师古注 :‘“辑”与“集”同。’

〔二〕 汉书王莽传云:“期于安兆 黎矣。”“苦”字旧空,据程本。

〔三〕 论语。○铎按:此引孔子语 以证人君第不求贤,求则何远之有?毛奇龄论语稽求篇 据本传删节之文,谓“此正以贵贱、好丑、长短、清浊 相反而实相成,以见思反之义”,乖节信本旨矣。

〔四〕 成十七年左传云:“能与忠 良,吉孰大焉?”后汉书循吏王涣传邓太后诏曰:“夫 忠良之吏,国家所以为理也。求之甚勤,得之至寡。” 
 
 
 

下一篇